摘要:春带寒意,莓果飘香,江苏句容白兔镇的草莓大棚里,一群掌握技术、擅长经营的新农人正用双手摹写出一片繁荣新景象:生物防治替代农药保证绿色有机,超高垄栽培让种植不再“累弯了腰”,手机成为了田间管理、销售经营的新工具……曾经依赖天气的种植户,如今成为了掌握技术、擅长经
春带寒意,莓果飘香,江苏句容白兔镇的草莓大棚里,一群掌握技术、擅长经营的新农人正用双手摹写出一片繁荣新景象:生物防治替代农药保证绿色有机,超高垄栽培让种植不再“累弯了腰”,手机成为了田间管理、销售经营的新工具……曾经依赖天气的种植户,如今成为了掌握技术、擅长经营的“新莓农”。当科技融入土地,这群田间创新者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最鲜活的注脚。
“草莓达人”笪小华:
科技种出“莓”好生活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刚送完货回来的莓农笪小华,马不停蹄又钻进了草莓大棚,开始检查植株、摘除老叶。24年前,笪小华还是个因工程欠款返乡的瓦工,如今却是白兔镇远近闻名的“草莓达人”,不仅自家农场年收入近20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户走上了“莓”好致富路。
笪小华与草莓结缘始于2000年, 怀揣着一点点种植知识,当时的他只敢在8分田里“小试牛刀”。第三年扩种到两亩地后,他逐渐发现传统种植的瓶颈: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技术学习刻不容缓,他多次向江苏省农科院赵密珍、镇江市农科院吉沐祥等专家请教,还赴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系统学习。2010年,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带来的脱毒种苗技术,帮他破解了连作障碍。技术的突破让笪小华意识到,种地不能光靠经验,还得靠科技。
2017年,笪小华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指导下,搭建起全镇首个“品”字形超高垄草莓架。与传统平地种植相比,这种立体模式让采摘效率提升30%,亩产增加20%,游客弯腰采摘也更轻松。“当年试种15亩,收益涨了三成,我们也可以‘直起腰来’干活了。”
土壤是种植的根基,在土壤改良上,笪小华同样下足了功夫。他将菜籽饼、黄豆、米糠发酵成基肥,掺入木霉菌生物菌肥,并引进改良新型农具“微耕松土机”,构建出疏松透气的“海绵土壤”。“根须扎得深,植株才呼吸得畅快,结出的草莓又甜又香。”他拔起一株苗,只见白花花的根系在黑色营养土中舒展如伞。“这些小虫是‘卫士’,专吃红蜘蛛、蓟马。”笪小华扒开草莓叶片,一只只瓢虫隐约可见。原来,笪小华的草莓大棚不用化学农药,而是用“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种出的草莓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摘下来就能吃”。尽管今年草莓市场价格走低,但他的订单却供不应求,微信朋友圈里的老客户复购率超过七成,最远的订单甚至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作为党员种植户,笪小华不忘初心,每年结对帮扶20户农户,从育苗到销售全程支持,近三年累计带动30人就业。他还通过网络平台为全国种植户答疑解惑,成为了大江南北不少莓农的“线上老师”。“河南、四川的种植户都喊我‘师傅’,有些还会跟我‘汇报’每年的收成,能帮大家赚到钱,我打心眼里高兴。”笪小华的笑容里,满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育苗先锋”樊忠:
大棚里“育”出双份甜蜜
沿着行香至古隍村的公路前行,樊忠的草莓园在路边格外显眼。走进大棚,标准化的超高垄栽培槽整齐排列,空气里弥漫着草莓浓郁的甜香。“好草莓是种出来的,更是‘育’出来的。”正在大棚里检查病虫害的樊忠笑着说。
在白兔镇草莓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樊忠是率先“吃螃蟹”的一员。2018年前,他和多数莓农一样依赖外地购苗,成本高、风险大。一株苗贵3—5毛钱,一棚成本要增加两三千元,更让他头疼的是病苗风险。“买到带菌苗就像埋了‘定时炸弹’,移栽后病害频发,时间心力花出去后经济还要受损。”樊忠回忆道。
2018年,白兔镇启动草莓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莓农从“种果卖果”向“育苗卖苗”延伸。已有十年草莓种植经验的樊忠,迅速抓住机会,报名参加镇草莓协会组织的培训,系统学习育苗技术。如今,他的农场已实现种苗自给,每亩育苗成本降低30%,还能外销增收。
“育苗成败在细节。”樊忠深有感触地说。他每年轮换育苗地块,避免连作障碍;配合有机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养护,使种苗成活率显著提升。浇水、除草、移栽间距等环节均有严格标准,“种苗移栽后,灌根的时间和方法都很有讲究。”这种标准化管理延伸至樊忠农场的全产业链——从高温闷棚消杀、超高垄栽培槽建设,到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确保草莓品相、品质双优。
转型背后是产学研的强力支撑。镇草莓协会联合镇江市农科所、江苏农林学院、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句容市分校等机构,年年开展专项培训。樊忠农场的“容莓3号”正是在专家指导下培育出的特色品种,该品种与农场种植的紫金香雪等草莓,近年先后斩获江苏“紫金杯”和全国性优质草莓评比奖项,其经营的草莓园也被评为镇“十佳推荐采摘园”。
深耕一粒种、一株苗,白兔镇的新莓农们用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也用亲身经历诠释着新农人的转型改变。如今,白兔镇像笪小华、樊忠这样的“双面莓农”已占80%,全镇在草莓产业链上“育”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新增长极,为乡村振兴的答卷写下“莓”丽篇章。
来源:农村巧夫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