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立于1909年的上海万国公墓(由万山公墓改名而来),即现在的宋庆龄陵园,是上海第一座华人公墓,很多上海的有钱人、社会名流,比如说,文学大家鲁迅、国母宋庆龄及其父母宋耀如和倪桂、韩国临时总统朴殷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京剧表演大师周信芳、打响上海保卫战第一枪
创立于1909年的上海万国公墓(由万山公墓改名而来),即现在的宋庆龄陵园,是上海第一座华人公墓,很多上海的有钱人、社会名流,比如说,文学大家鲁迅、国母宋庆龄及其父母宋耀如和倪桂、韩国临时总统朴殷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京剧表演大师周信芳、打响上海保卫战第一枪的谢晋元等,死后都葬在此地。
虽然万国公墓创建之初,就表明不分宗教,对外国人开放的立场,但是,万国公墓埋着日本人,而且还是1959年下葬的,还是很少见。
要知道,从上世纪30年代的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和中国就结下了家国深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日本人死后还是入葬万国公墓,而且还是夫妻墓,就更加难得了。
这个日本人的名字是:内地完造。
作为日本人,内地完造因为和鲁迅的关系被国人所熟知。
那么,作为日本人的内地完造,为什么和中国有这么深的渊源?
内山完造,1885年出生于日本岡山,比鲁迅小四岁。
12岁那年,为了生计,内山完造先后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当过学徒。
27岁时,他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
1913年,即内山完造28岁时,他被日本的一家药品公司派往中国,开始了在上海的35年旅居生活,上海,实际上已经成为他的第一故乡。
刚到上海时,内山的主要任务是推销药品,还销售基督教福音书。
31岁那年,他和妻子美喜子在日本结完婚后,一起回到上海。
内山完造与夫人内山美喜子
婚后第二年,即1917年,他在上海开设了内山书店。
而内山完造和鲁迅先生的第一次相识,应该是在书店运营10年后,即1927年的3月5日。
按《鲁迅日记》,鲁迅于1927年10月3日“午后抵上海”,5日便冒雨“往内山书店买书”,接下来的一周内,连续3次到内山书店购书。
内山完造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和鲁迅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有一天,那位先生一个人跑来,挑了好几种书……用漂亮的日本话说:‘老板,请你把这些书送到窦乐安路景云里去。”
在交谈中,内山这才知道眼前这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中年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
而之前,书店的店员因为鲁迅穿得寒酸,行迹可疑,一度以为鲁迅先生是偷书的小偷!
鲁迅后来经常光顾内山书店,并且内山完造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当时的内山书店,不仅陈列着不少原版的日文书籍,还大量销售包括马列主义在内的进步书籍,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经常光顾这里,书店更是很多进步青年汲取养料的天堂。
1929年,内山书店因为扩大经营规模,从魏盛里迁到了施高塔路11号。
第二年,在内山完造介绍下,鲁迅一家也迁入内山书店附近的拉摩斯公寓,从公寓到书店,只有几分钟的脚程。
这时候的内山书店,开始代理鲁迅出版物的事务。
而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人一度打到鲁迅的公寓附近,许广平台先生回忆,1月28日下午,闸北、虹口一带的路上都是逃难的民众,日本人朝着中国人的房屋到处开枪,鲁迅书房的床板上,被一颗子弹洞穿了。
这时,内山完造利用其日本人的身份,先是从日军手中救走了鲁迅三弟周建人,1月30日,鲁迅一家会同周建人一家十口人,也安全转移到内山书店,“下午全寓中人俱迁避内山书店,只携衣被数事”,暗无天日地生活了一周的时间。
事实上,除了鲁迅一家,被内山完造解救过的中国人,还有不少。
其中光是鲁迅,他就救了四次。
郭沫若在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迫逃到海外时,是内山完造亲自掩护他上的船。
陶行知被通缉时,是内山完造提供了避难处。
许广平被捕后,内山完造不遗余力进行营救,直到获释。
夏丏尊被捕后,一直和日本当局周旋并促使夏丏尊被释的,也是内山完造。
此外,方志敏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报告,是经由内山书店送出来的。
北平地下党转给鲁迅先生的信,也是由内山书店转交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内山完造和他的内山书店,当时很多中国的进步人士都有可能遭到日本人的荼毒。
这也是为什么1936年鲁迅逝世后,内山完造会和宋庆龄、蔡元培、胡风、茅盾等人一起,成为治丧委员会委员的原因。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当局认为内山是敌国侨民,不由分说地将他赶出了中国。
内山回日本后,内山书店也作为敌国资产被没收了,书店被迫停业。
在日本的内山完造,一直心系中国。
1952年,他公开发表声明,反对日本政府和台湾当局相互承认。
1954年,新中国第一个访日代表团到日本时,他激动了一夜没睡。
1959年,他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9月19日抵京后,因患脑溢血抢救无效,于20日病逝北京协和医院,享年74岁。
中国政府没有忘记他对中国所作的贡献,根据他生前立下的遗嘱,内山完造死后,被葬于上海万国公墓。
他的墓前,有一本摊开的书,上面刻着这样的碑铭:
以书肆为津梁,
期文化之交互。
生为中华友,
殁作华中土。
吁嗟乎,
如此夫妇。
碑铭,是自己救助过的好友夏丏尊写的。
来源:互联网神探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