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传递了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明确信号。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旨讲话,传递了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明确信号。
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2022年开始施行的《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首次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地方法规,让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规范性再提升。如今的浙江,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空间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可能,向世界传播着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织密保护网
科技与法治共守护
位于天目村的天目铁木古树。图源:人民日报
生长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株天目铁木正悄然舒展新叶。这种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珍稀濒危植物,野生植株在全球范围内仅分布于天目山一带,如今已人工繁育超3000株。
“我们坚持就地保护、野外回归、种群繁育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在7个省市建立迁地试验点,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天目山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杨盛介绍。
自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天目山保护区建立了一系列保护机制:建成生态定位站等综合监测体系、实施“一树两长(科研树长、古树警长)”保护机制、公检法司探索“一支队伍管保护地”机制……用科技与法治守护山中精灵。
近年来,一批珍稀濒危生物在浙江“转危为安”。华南梅花鹿在省内的野生种群数量已达370多头,普陀鹅耳枥从全球仅存1株经繁育野外回归达4000多株,“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成鸟在浙江的数量占全球85%以上,近10年还调查发现野生动植物新种105个。
它们身后,有一张越织越密的保护网络。浙江建立3个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分中心和9个省级濒危物种抢救保护基地,建有省级以上林草种质资源库(圃)41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32家,精心维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丰富性。
保护多彩生物,还要为它们营建美好家园。根据2022年完成的《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期评估结果,2011年至2020年间,全省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50%以上,85%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浙江已建立总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如国家山水工程、“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等,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8.55%,位居全国前列。
可持续利用
形成保护和发展良性循环
南麂列岛 图源:视觉中国
近日,2025南麂列岛悠游季活动在平阳县南麂岛举办,用电影发布、智慧旅游、线路推荐等形式吸引游客到来。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早年间鼓励岛民从核心区向外搬迁,重点保护海洋贝藻类、海洋性鸟类、野生水仙花及其生境。
近些年,海岛渔村发展起生态渔业和旅游业。“环境变了,产业结构变了,人的理念和命运都在改变。”南麂镇鑫丰村党支部书记周自波说,附近海域建成了国家级海洋牧场,年产值达3.5亿元;岛上每年迎来游客超10万人次,年均旅游总收入超2亿元。
保护不是简单的封闭,而是以可持续利用的形式反哺环保行动,形成良性循环。近些年,浙江推广生态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还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比如,入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实现生态循环、复合生产,不仅打响了生态农业品牌,还传承数百年特色文化,开发体验类文旅项目。
在安吉、遂昌、龙泉等竹产业重点县,创意竹产品正替代塑料产品;在磐安、嵊州、天台等中药材重点产区,一批林下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建成;浙江还在各地建设45个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开发研学等文旅新业态……
有专家表示,生物多样性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生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还要纳入城乡发展规划中进行整体考量。
截至目前,浙江已实施7个生物多样性友好试点。比如全国首个友好城市试点磐安县、全国首个友好乡镇试点宁波市龙观乡,以及友好城区、乡镇、乡村、企业、湿地等试点,从不同维度出发,“投资”生物多样性,并与美丽城市、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的目标相结合,让保护与发展互为支撑。
机制再突破
浙江经验向海内外传播
图源:丽水发布
在“亚热带森林之窗”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探索形成了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集体林占比高地区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地役权补偿机制和社区共管机制。
对纳入国家公园统一管理的集体林地,管理方向村集体支付补偿金,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确保国家公园管控措施落实;设立生态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原有居民,还配套“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等机制。
“村民不仅是受益者,更是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和合伙人,激发了保护的内生动力。”钱江源国家公园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汪家军说。2021年,这一做法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浙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践,从“盆景”成为“风景”,通过机制创新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比如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浙江已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075亿元,公益林补偿标准逐步提高到每亩最低36元、最高55元;对生态保护绩效考核达标的省级重要湿地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40元。
再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浙江推出全国首部省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探索竹林碳汇交易、海洋蓝碳交易等试点,依托生态资源创新贷款、保险、期权等绿色金融模式,实现点“绿”成金。
浙江还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开展跨省域生态保护协作,创新规划编制、生态补偿、联合监管执法等机制,在长三角、环太湖、衢黄南饶等省际毗邻区,都开展了跨省域生物多样性共保联治。
浙江经验,活跃在国际舞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和COP16上,湖州、嘉兴和丽水、绍兴、安吉、北仑先后入选“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名单,浙江成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向全球展示特色成果。
9月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全球目光再度汇聚浙江。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