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五五”食业访谈】农产品产得好卖得值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9:58 1

摘要:放眼整个食品产业,农产品流通是重要环节之一。“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赋能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整体呈现出‘网络更健全、效率再提升、损耗持续降’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

放眼整个食品产业,农产品流通是重要环节之一。“在政策推动与技术赋能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整体呈现出‘网络更健全、效率再提升、损耗持续降’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其本质上是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失衡。”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要从生产端优化、流通效率提升、市场机制完善3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精准生产—高效流通—弹性市场”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

政策持续赋能,农产品流通水平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戴中久介绍,在“最先一公里”方面,农产品跨省运输时效缩短至24小时,损耗率从28%降至20%以内。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聚焦“最先一公里”,持续推进产地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短板,实施中央财政冷链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超过9800万立方米,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同时,中央财政冷链项目覆盖家庭农场、合作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等,整合分级分拣、质量检测等12个环节,实现了“采摘—打包—配送”全流程标准化,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使冷链配送成本下降了40%。

在“最后一公里”方面,截至2024年底,商务部支持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设施近2000万立方米,更好满足“南菜北运”“西果东送”跨区域调运需求。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23条具体举措,旨在从供应链优化、冷链基建、电商赋能等多维度打通流通堵点。戴中久表示,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农产品流通整体水平将继续提升。

同时,戴中久也指出,目前,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等问题依然存在。

“要破解这些难题,需从生产端优化、流通效率提升、市场机制完善3个维度协同发力。”戴中久表示,在生产端,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一直呼吁以销定产、以需定产,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流通端,需要持续强化供应链韧性,推动冷链基础设施下沉,建设数智化集配中心,建设跨区域物流网络,打通流通堵点;在市场端,要推广创新机制,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用好期货与保险工具、消费大数据等,充分做好动态储备调节。

应用数智技术,降低食物损耗

今年5月,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其中提到要重点提升农业供应链组织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促进农业各领域各环节数智化转型,夯实农业数智供应链发展基础。“《计划》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智技术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戴中久表示,通过消费大数据反向定制生产,将推动农产品产得好、卖得值。如鼓励发展“电商+产地仓+寄递物流”模式,将通过需求预测引擎聚合零散订单,大幅降低滞销率,促进农产品高效流通。

“《计划》的落地也面临着诸多困难。”戴中久坦言,一是投入产出失衡制约中小主体参与,例如,智能冷链设备、区块链溯源系统等投入巨大,中小合作社普遍缺乏资金,且短期收益难以覆盖投入;二是区域发展失衡可能加剧“数字鸿沟”,例如,东部冷库容量占全国70%以上,西部及偏远产区设施覆盖率不足30%;三是可能出现数据孤岛与系统兼容性问题,如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数据标准不统一;四是存在复合型人才缺口与标准化缺失等问题。“这些都将制约农产品流通供应链的数智化转型。”

“应对上述挑战,需要政企产学研等多方共同努力。”戴中久建议,国家要统一建立农产品数据中台,如整合农业农村部追溯平台、商务部电商数据、交通运输部物流信息,制定统一接口标准;各级政府、金融机构要做出更多的政策倾斜与金融支持,如扩大冷链项目财政补贴范围,开发“数智化专项贷”等;企事业单位要以轻量化改造先行,分层投入,优先采用模式创新以降低改造成本;商协会要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大学、农业科学院等开设冷链操作、直播电商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行业标准等。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粮食、肉类、奶类、蛋类七大类食物按重量加权平均损耗和浪费率合计22.7%,约4.6亿吨,其中生产流通环节食物损耗3亿吨。因此,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对农产品保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多年观察研究,数智化供应链建设将有效降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食物损耗。”戴中久表示,在采收与预冷环节,传统模式下,农产品采收后未及时预冷,会导致呼吸作用加速,品质快速下降,如荔枝采后6小时不预冷,损耗率可达50%。在采取了数智化供应链之后,利用智能采收调度、移动预冷设备、区块链溯源等措施,有望降低采收与预冷环节20%—30%的损耗。在仓储与冷链运输环节,传统仓储依赖人工管理,温控不稳定导致的损耗可以用数智化方案解决,通过智能温控系统、路径优化算法、新能源冷藏车等,预计可以降低仓储运输中15%—25%的损耗。在分拣与包装环节,以往人工分拣误差率高,包装不当则会导致出现挤压、霉变等问题,应用AI分拣机器人、纳米包装材料等可降低该环节10%—20%的损耗。在销售与消费环节,传统渠道库存管理粗放,生鲜产品过期、滞销率高,导致超市叶菜报废率约20%。通过数智化供应链建设,引进需求预测系统、动态定价与促销模式,再搭配“社区团购+即时配送”,可降低该环节5%—15%的损耗。“预计数智化供应链可推动农产品流通损耗率从22.7%降至10%—12%,每年减少食物损耗约6800万吨。”

聚焦四大方向,提升供应链韧性

商务部等9部门于去年底印发的《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果蔬和肉类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5%和45%。戴中久指出,目前,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还存在冷库分布不均、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导致冷链“断链”问题突出。同时,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中小主体参与度低、标准不统一、人才与技术短板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国内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

戴中久认为,要实现2027年冷链流通率目标,需聚焦基础设施下沉、成本优化、标准统一、技术赋能四大方向。政策层面应继续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市场端需推动龙头企业和中小主体协同,技术端应加快绿色智能装备普及。

“农产品流通主体的转型升级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戴中久认为,“十五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需在产业政策、标准制定、金融支持、技术赋能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以破解当前流通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提升供应链韧性。

首先,要做好政策引导,短期,内重点完善标准体系,加大财政补贴,推动冷链基建下沉;中期,普及数智化技术,优化产销对接,持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构建全国一体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要持续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分级与溯源标准,推动区域品牌保护与认证,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再次,建议继续强化财政与金融支持,加大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创新金融支持模式,降低转型成本。最后,构建全国农产品大数据平台“产业云脑”,实现生产、流通、消费数据的实时共享,优化供需匹配,加快推进智能装备普及,以实现技术赋能行业发展。

同时,戴中久提到,“十五五”期间,还应制定农产品分级与商品化处理标准、冷链物流操作标准、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包装与标识标准、应急管理标准等,来提升农产品流通速度和保障农产品安全。在制定相关标准的同时,要采取政策强制与激励结合的方式,如将违规者列入黑名单,对通过良好农业规范、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奖励,大力推行、推广相关标准。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外农产品“走进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农产品“走出去”。然而,我国农产品流通在“走进来”和“走出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境和短板。在戴中久看来,畅通“双循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大力推动生产标准化,推广智慧农业、完善溯源体系、发展精深加工;其次,持续强化冷链物流与供应链优化,扩大冷链基建、优化跨境物流、发展智慧供应链;再次,要从国家层面重视并支持农产品的国际化品牌建设与国际市场拓展,推动跨境电商发展,鼓励中国农业标准国际化,打破贸易壁垒;最后,进一步完善政策与金融支持,优化跨境贸易政策,提升农产品通关便利性,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跨境贸易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支持,降低企业资金压力,深化与东盟、中东等市场的农业贸易合作。

(袁国凤)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