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出现致癌物质,3款降压药被召回!国内患者需要停药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9:5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07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王吃降压药已经七八年了,前几天刷手机时突然看到新闻:“某些降压药检出致癌物,被紧急召回”

他一下子慌了神,赶紧把家里的药瓶拿出来对照批次号。

“我吃的这个药是不是也有问题?要不要赶紧停药?”他一边问,一边已经准备打电话挂号。

这不是老王一个人的担忧。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超2.7亿,几乎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在吃降压药。药物安全出问题,不仅关乎疗效,更牵动着千千万万患者的心。

那这次“召回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吃了问题药真的会得癌吗?我们又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把这件事讲清楚。

这次出事的是一类叫做“沙坦类”的降压药,包括缬沙坦、厄贝沙坦、氯沙坦等,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

2019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通告称,某些批次的沙坦类原料药中检出了亚硝胺类杂质,其中最主要的是N-亚硝基二甲胺(NDMA)和N-亚硝基-N-甲基-4-氨基丁酸(NMBA)

这两种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可能致癌”。

随后,辉瑞、诺华等多家国际药企对部分批次产品进行了主动召回,涉及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第一时间发布通报,要求对进口原料药加强检测,并对国内相关产品进行全面排查。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致癌物”≠“吃了就得癌”

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烟草、烧烤、汽车尾气,也都含有致癌物,但并不代表接触一下就一定致癌。关键在于摄入量和暴露时间

根据FDA发布的数据,即使每天服用含NDMA的“问题药”长达4年,其增加的癌症风险也仅为每10万人中多出1例。而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脑卒中、心梗,风险远远高于所谓的“致癌概率”。

换句话说:吃了问题药,不要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你正在服用沙坦类药物,建议先确认药品批号,并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更换。

答案是:可以,但要认准正规药品渠道

事实上,沙坦类药物自1990年代上市以来,已经被全球广泛使用超过30年,是临床上公认的一线降压治疗方案。它们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能保护肾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

这次风波的根源在于原料药生产环节的问题,而不是药物本身有毒性。某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改变了合成工艺,才导致杂质超标。

目前,国家药监局已经对所有沙坦类药品进行严格排查。国内主要药企生产的药品,均符合国家标准,患者无需一味恐惧。

如果你仍然不放心,可以咨询医生是否可以更换为其他类型的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ACEI类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

如果你正在服用沙坦类药物,请务必记住以下几点:

1. 不要擅自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反弹,甚至引发脑卒中。

2. 对照药品批号。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或拨打厂家客服电话查询是否属于召回批次。

3. 如有疑问,及时就医。带上药品包装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更换药物。

4. 坚持复查与监测。高血压是慢性病,哪怕药没问题,也要定期监测血压,调整治疗方案。

这个问题,其实比“吃了会不会得癌”更值得深思。

药品生产是一项高度精细化的工艺,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药品的纯度和安全性。此次事件暴露出部分原料药厂商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上的漏洞,也提醒我们:药品安全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监管问题

幸运的是,中国近年来对药品监管越来越严格。2020年起实施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全流程可追溯、原料药和制剂同源追溯、质量问题“零容忍”。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事件就否定整个药品体系,但确实需要借此机会,推动行业更加规范透明。

很多人看到“致癌”两个字就紧张,想立刻停药,甚至开始上网查“降压偏方”。

可千万别忘了,高血压本身就是个“隐形杀手”。

它不痛不痒,却能悄悄损害心脑血管,导致心梗、脑出血、肾衰竭。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260万人。

所以,与其害怕微量的致癌物,不如担心血压失控带来的致命后果。

科学用药、定期复查、合理生活方式,才是控制高血压的正道

写在最后

药品安全没有小事,公众的每一分担忧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但我们也要看到,医学是不断进步的科学,监管是不断完善的系统。问题药品被发现、被召回,正是监管在发挥作用的表现。

如果你或家人正在服用沙坦类降压药,不妨花几分钟查一查批次,或者咨询医生。但请记住:不要停药,不要恐慌,更不要轻信偏方

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风险,而是学会和风险共处,用科学守护健康。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监局. 《关于沙坦类药品中亚硝胺杂质控制的公告》. 2025年9月15日发布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3]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2024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