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牙周炎,不是牙疼,也不是蛀牙,更不是补补牙能解决的小问题。可偏偏,它藏得深、动静小,不疼不痒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在意,等到嘴里开始松动、牙龈开始流血,你才发现,事情已经不对劲了。
牙周炎,不是牙疼,也不是蛀牙,更不是补补牙能解决的小问题。可偏偏,它藏得深、动静小,不疼不痒的时候你根本不会在意,等到嘴里开始松动、牙龈开始流血,你才发现,事情已经不对劲了。
很多人以为“牙周炎嘛,就是牙齿发炎了呗,刷干净就好了”。这句话听着顺耳,其实害人不浅。我要很直接地说一句——牙周炎不是牙病,是“骨病”!它影响的根本不是牙齿,而是牙齿赖以生存的“地基”——牙槽骨。一旦这块骨头塌了,再好的牙医也救不回来你那口牙。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场景:某位阿姨牙白得很、整整齐齐,可一张嘴,说话漏风,因为牙全松了;年轻小伙子平时不疼不痒,一吃苹果牙带出来一块血丝。你以为只是上火?其实这都是牙周炎在“下黑手”。
牙周炎的表现,不是“牙痛”,而是“牙松”
这病最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它早期几乎不疼。你刷牙流点血?忍忍就过去了;咬硬点东西有点松?觉得自己火气大;口气有点重?归罪于昨晚那顿烧烤。
但这些看起来“小打小闹”的信号,其实背后是牙龈在退缩、牙槽骨在吸收。牙龈萎缩就像围脖子慢慢往下掉,牙根裸露,变长变敏感;牙槽骨吸收更像是地基塌陷,牙齿像树根浮出土壤,最后只能“整棵拔除”。
牙槽骨通俗点说,就是把牙齿“种”在脸里的那块骨头。一旦发炎,它会被自身免疫系统“误伤”,骨头自己被溶解掉。不是牙齿不行了,是“地基”没了。
别拿它当小病,它在全球排名前列的慢性杀手
说一个你可能没听说过的事实——全球成年人中有超过50%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这个比例高达8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发布的口腔健康报告指出:牙周炎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慢性疾病。
它不光是“牙齿的事”,更是“全身的事”。研究显示,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罹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加两倍,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状况差的,更容易血糖控制不良。有研究指出,牙周炎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存在相关性。
不是吓你,而是提醒你:这不是牙医的“生意经”,是整个医学界都在关注的“炎症源”。
误区一:刷得干净就不会得牙周炎?太天真了
“医生,我每天都刷牙,怎么还牙龈出血?”。这话我们听得多了。很多人以为只要早晚刷牙、天天漱口,牙周炎就不会找上门。可现实是,刷牙只能清除牙齿表面的软垢,牙刷碰不到的牙缝、牙龈下方,才是细菌真正的藏身之地。
这些地方,只有专业的牙周洁治,也就是我们说的“洗牙”,才能清理干净。牙结石一旦形成,牙刷是根本刷不掉的。它就像水壶里的水垢,一层一层沉积,把牙龈顶得发炎、把骨头泡得吸收。
牙结石其实不是“石头”,而是细菌、食物残渣和矿物质混合的“硬块”,就像马桶边结的水垢,不处理,它只会越来越厚,越来越顽固。
建议:每半年洗一次牙,不是为了“美容”,是为了“保命”。
误区二:牙松了再看医生?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人是等到牙松了、牙疼了,才肯走进牙科门诊。可那个时候,牙槽骨已经萎缩得差不多了。医生能做的,只是“延命”而不是“复原”。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患者——五十多岁,牙松得咬不动馒头,拍片一看,牙槽骨几乎没了。再想做种植牙?不好意思,连“地基”都没了,怎么种?
牙槽骨吸收不像骨折能长回来,它的流失是不可逆的。就像水土流失后的山坡,再也长不出大树。
建议:别等“牙松”才重视,每年拍一次牙片,早发现早干预。
误区三:牙周炎是老年病?年轻人也逃不掉
现在的牙周炎,早就不是什么“老年病”了。你办公室那个20多岁的同事,口气大得你都不敢靠近?他很可能就是轻中度牙周炎患者。
尤其是那种压力大、熬夜多、抽烟喝酒的年轻人,牙龈状态极差。加上饮食精细、缺乏咀嚼刺激,牙龈血供本就差,一旦细菌入侵,炎症一发不可收拾。
研究发现,吸烟者患牙周炎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倍以上。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削弱牙龈的免疫力,让细菌更容易“安营扎寨”。
别再以为口臭只是“吃了蒜”,持续性的口臭,90%以上是牙周问题导致的。
建议:年轻人也要做牙周筛查,别等女朋友嫌弃你口气才行动。
误区四:洗牙会伤牙?这是一种“老谣言”了
“洗牙把牙洗松了”这句话不知道坑了多少人。其实洗牙洗掉的,是牙结石,不是你的牙。那些本来就被牙结石撑住的牙齿,看起来“稳”,其实早已“心虚”。一洗掉牙结石,牙齿才“现出原形”。你以为是洗坏了?其实是病情暴露出来了。
我们不止一次跟患者说过:洗牙不是伤牙,是救牙。
建议:洗牙后牙缝变大,是因为牙龈肿胀消退,不是牙齿被洗“挖”了。
牙周炎的治疗,不是洗一次牙就完事
很多人洗了一次牙,觉得清爽了,就把医生抛在脑后。其实真正的牙周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轻度的,通过洁治、刮治就能控制;中重度的,需要牙周手术,甚至联合正畸或种植治疗。
医生要做的,是把牙龈下的毒素统统清理干净,还你一个“清洁战场”;你要做的,是每天持之以恒地刷牙、用牙线、做好维护。
牙周病的控制,不是“治好”,是“控制住”。就像高血压一样,你不能说今天不高了就一劳永逸。它随时可能反扑。
建议:牙周病患者需建立“牙周维护计划”,每3~6个月复诊一次。
牙周健康,是你全身健康的“风向标”
它不是孤立的疾病,它反映的是你全身免疫力、代谢状况和生活方式的综合结果。一个牙周状况良好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也更健康。
而那些牙龈发炎、牙齿松动、口气常在的人,很可能身体早已被慢性炎症围困,只是你自己还没察觉。
别再把牙齿的事,丢给牙医。牙周健康,是你自己一天天“刷”出来的。别等到牙齿掉光,才想起那口饭的香到那个时候,种一颗牙要几千,种满一口牙要几万。可你牙再好看,它也不是你原来的牙。咀嚼力、舒适度、适应期……都不能和你的天然牙相提并论。
我们常说:“人老先老牙。”其实更该说,人想不老,先护好牙。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刚.牙周疾病与全身健康的关系[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1):5-10.
[2]孙琳.牙周炎的现代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21,14(4):220-224.
[3]王雪.吸烟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22,29(5):686-68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