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群日报只剩下冰冷的文字,我用这个项目为它找回温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9:36 1

摘要:日报是社群运营的常规动作,但当它变得机械、无感,用户的参与度也随之下滑。本文讲述一个项目如何通过内容结构优化与情感设计,为日报“注入温度”,重新激活社群互动,为运营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日报是社群运营的常规动作,但当它变得机械、无感,用户的参与度也随之下滑。本文讲述一个项目如何通过内容结构优化与情感设计,为日报“注入温度”,重新激活社群互动,为运营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当同步AI日报时,社群主理人们分享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份责任。而我,想用一个开源应用,帮他们把这份责任变得更有温度、也更真诚。

每天在各种学习社群里都能接收到海量的“AI日报”、“行业资讯”,信息流像瀑布一样从眼前刷过,感觉学到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抓住。

这些由大佬们精心整理的文本,虽然干货满满,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这周一,我盯着群里那一段段复制粘贴过来的文字,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这玩意,能不能给它整点活儿?”

然后!这玩意,不仅让我忙碌了三天,还意外地让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GitHub的开源项目。

故事,就从这个想法开始了。

原本只是想做个图片版的日报内容

作为前端开发出身,把一堆文字变成一个网页,这事儿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手拿把掐”(跟王濛学的)。

于是,说干就干,我很快搞了个页面,把那些日报内容塞了进去。

然后我就愣住了。

我总不能直接往群里丢一个网址吧(或者更扯的把.html文件丢群里)?这体验也太炸裂了,感觉就像多此一举。那一瞬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有点傻。

“要不……把它转成图片?”

这个念头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我。对啊,图片直观,方便传播。但光秃秃的一张图,跟我直接截图有啥区别?还是没灵魂。

盯着微信聊天窗口,看着不同社群的头像和名称,灵感地一下就来了。

社群名!我可以给每个社群定制专属的日报卡片啊!加上社群的头像、独一无二的名称,再配上一句响亮的Slogan。这样一来,这张图片就有了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是不是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当我把这个想法实现后,看着第一张带有“XX学习社群”的日报图片,我承认,我飘了。这个原本可能被抛弃的鸡肋想法,似乎开始变得有趣了。

迭代!迭代!把鸡肋变成鸡腿🍗

解决了“身份”问题,新的问题又来了。日报内容五花八门,AI、热点、娱乐……全都混在一起。能不能让它看起来更“聪明”一点?

于是,我又给自己加了个需求:内容分析

我写了个简单的判断逻辑,去分析新闻文本里的关键词,自动给它们打上“AI前沿”、“社会热点”之类的标签,顺便再把新闻里提到的公司给揪出来。这么一搞,整个日报的结构瞬间清晰了,信息密度和可读性直接拉满。

但作为一个有“强迫症”的前端,我看着千篇一律的样式,又觉得有点单调。凭什么每个社群的日报都要长一个样?

必须给它点颜色看看!

就这样,我又加入了主题换肤功能。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科技,绿色代表健康……不同的社群可以选择不同的色彩主题,每天都能换个心情。

搞定这一切后,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这个能定制身份、能智能分析、还能变幻色彩的“日报生成器”,我觉得它虽然依旧花里胡哨,但已经不是个摆设了,而是真正有点东西了。

从CV工程师到智能爬虫,我只差一个“不想动手”的念头

虽然工具看起来越来越酷,但我每天还得像个CV工程师一样,手动去各个群里复制内容,再粘贴到我的工具里。

这太蠢了!这玩意还要自己动手去复制!也太low了!

能不能让它自己去网上抓取些新闻呢?

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从大型媒体网站上抓取我想要的内容。最终,我选择了用XPath去解析澎湃新闻、新华社这些官媒网站。为了不给别人的服务器造成压力,我设定了定时、定量抓取的策略,每次只抓最新的20条记录。

那一刻,当我的程序第一次自动抓取回新闻、分析、排版,并生成一张精美的日报图片时,我内心的兴奋简直要溢出来了。

我终于从一个内容的“搬运工”,变成了一个信息的“创造者”。

我把这个小工具打包成一个`.exe`文件,丢给了几个朋友群里“炫耀”一下。没想到,反馈出奇地好,他们都觉得这个小玩意儿又酷又实用。

开源!当“独乐乐”变成“众乐乐”

正当我沉浸在喜悦中时,一个朋友问:“有没有Mac版的?”

这一下把我问住了。我在Windows环境下,没法直接打包成macOS的`.app`文件啊。经过一番搜索,我发现可以通过GitHub的Action来实现跨平台打包。

“GitHub?”

看到这个词,我的脑子里仿佛有道闪电劈过。

一个全新的、更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我为什么不干脆把这个项目开源呢?

我一个人的想法和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把它放到GitHub上,让更多的朋友一起参与进来,是不是可以碰撞出更多新的火花?大家可以一起添加更多的新闻源,开发更好玩的功能,甚至修复我没发现的Bug。

这个想法让我又兴奋了起来。于是,我花了小半天的时间,研究怎么把本地代码推到GitHub,怎么写一个像样的`README.md`文档。

当我敲下最后一行命令,看到我的项目真真切切地出现在GitHub上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心头。

从一个模糊的想法,到一个能用的工具,再到一个开源项目。从0到1,这条路我只走了不到三天。

那一刻,我感觉,花里胡哨的冷知识,又增加了。

最后,来聊聊这次经历给我的几点启示:

1. 别怕想法鸡肋,先完成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

我最初的网页版就是个MVP,虽然简陋甚至无用,但它是我所有后续迭代的起点。先让想法落地,再谈完美。

2. 以解决“自己的痛点”为驱动力

我做的每一步迭代,都是为了解决一个让我自己不爽的问题:分享不便、样式单调、手动复制太累……当你自己就是产品的第一个用户时,需求是最真实、最强烈的。

3. 拥抱“意外”,它可能把你引向更好的方向

如果不是因为打包Mac应用这个“意外”,我可能根本没想过要开源。有时候,看似是障碍的东西,换个角度就是一扇新的大门。

4. “完成”比“完美”重要一万倍

这个小项目里有无数可以优化的地方,代码也许写得不够优雅,功能也许还很简单。但没关系,我“完成”了它,发布了它。正是这个“完成”的动作,给了我巨大的正反馈,也给了它无限的可能性。

别让伟大的想法,死在你的收藏夹和脑海里。动手吧,哪怕只是迈出最小的一步,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本文由 @靠谱瓦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