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工程为[工程名称]项目,位于[具体地点],冬季施工时段为2025年11月15日至2026年3月15日(根据当地多年气象数据确定)。冬季施工主要涉及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筋工程、砌筑工程及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区域最低气温可达-12℃,最大风速15 m/s,存在低温冻
本工程为[工程名称]项目,位于[具体地点],冬季施工时段为2025年11月15日至2026年3月15日(根据当地多年气象数据确定)。冬季施工主要涉及混凝土结构工程、钢筋工程、砌筑工程及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区域最低气温可达-12℃,最大风速15 m/s,存在低温冻害、材料性能下降、施工效率降低等风险。
成立冬季施工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技术负责人、安全总监、施工员等为组员,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冬季施工管理细则》。技术培训与交底:对施工人员进行冬季施工技术培训,重点讲解低温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及防护措施,培训覆盖率需达100%。编制专项方案:依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2011),结合工程特点编制专项方案,明确各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及验收标准。冬季施工主要物资准备表
表格
复制
设备/材料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用途备注燃油暖风机功率20 kW8台施工现场升温、混凝土养护配备CO报警器,定期检查烟道保温被1.5m×2m500条混凝土覆盖保温、管道防冻阻燃材料,符合GB 8624-2012 B1级电伴热系统功率20 W/m1000m水管、水箱防冻配备温控器,温度控制在5℃以上混凝土防冻剂无氯型50 t混凝土拌合,降低冰点掺量3%(水泥用量)测温仪量程-30℃~100℃10台环境及混凝土温度监测每日校准,误差≤±1℃现场准备措施:
原材料控制骨料:提前筛除冰雪、冻块,堆料场采用地暖加热(温度≥5℃),避免骨料带入冷量;拌合水:采用蒸汽加热,水温控制在60~80℃(优先加热水,若仍不满足则加热骨料),确保混凝土出机温度≥10℃,入模温度≥5℃;外加剂:掺加无氯防冻剂(如硝酸钙系),掺量经试配确定,严禁与氯盐混用。搅拌与运输搅拌时间较常温延长50%(即由90 s延长至135 s),确保物料均匀混合;运输罐车采用双层保温棉覆盖,罐体外围缠绕电伴热带,运输时间≤30 min,到场混凝土温度损失≤2℃。浇筑与养护浇筑前清除模板内冰雪,采用热风枪预热模板,模板温度≥5℃;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300 mm,振捣时间15~30 s,确保密实;养护采用**“覆盖+电伴热”综合措施**:浇筑完成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阻燃保温被,初凝后通220 V低压电伴热,养护温度维持在10~20℃,养护时间≥14 d,确保混凝土临界强度≥设计强度的30%(通过同条件试块验证)。砌筑工程:砌筑砂浆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42.5),砂料加热至5~8℃,拌合水温度≤80℃,砂浆出机温度≥5℃;每日砌筑高度≤1.2 m,砌筑完成后6 h内采用保温被覆盖,墙面不得留有砂浆残渣,避免冻结后脱落。装饰工程:外墙抹灰前,基层采用热盐水(浓度5%)清理,去除冰霜及灰尘,抹灰温度≥5℃;涂料施工环境温度≥10℃,相对湿度≤80%,若温度不足,采用红外加热灯局部升温,避免直接烘烤墙面。温度监测:每2 h监测一次环境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及养护温度,建立《冬季施工温度监测台账》,当混凝土温度低于5℃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留置标养试块+同条件养护试块,同条件试块养护温度记录需连续≥600℃·d(等效养护龄期)。材料检验:防冻剂、保温材料进场时需提供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防冻剂氯离子含量≤0.06%(按水泥质量计);每日开盘前检测砂石含水率,调整施工配合比,确保水灰比误差≤±0.02。防火防爆: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明火取暖,燃油暖风机与易燃物间距≥1.5 m,配备ABC型干粉灭火器(每50 m²不少于2具);防中毒:封闭空间使用燃油设备时,需保证每小时通风2次,CO浓度≤24 ppm(监测仪器:XP-3110型气体检测仪);防滑防冻:工人配备防滑鞋、防寒手套,脚手架作业层满铺防滑脚手板,每日班前检查立杆基础沉降量≤10 mm。低温预警响应:当气象部门发布蓝色预警(-10℃≤气温<-5℃) 时,增加保温措施;发布黄色预警(气温<-10℃) 时,暂停室外混凝土浇筑,已浇筑部位覆盖电热毯+保温被。应急物资储备:现场储备应急电源(200 kW柴油发电机1台)、备用保温被200条、医用防冻伤药品(冻疮膏、暖宝宝等)。应急联络:建立24 h值班制度,应急电话:项目经理XXX-XXXXXXX,安全总监XXX-XXXXXXX。融雪剂选用环保型氯化钙(pH值7~9),避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施工废水经沉淀池(三级沉淀)处理后排放;保温材料(如岩棉、保温被)分类回收,可重复利用率≥80%,废弃材料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来源:博学多才的生活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