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辰中诸生书》原文及解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9:27 3

摘要: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dǐ]砺[lì]夹持,务期有成。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huī]堕[duò]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

《与辰中诸生书》——王阳明

谪[zhé]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得诸友,何幸何幸!方以为喜,又遽尔别去,极怏怏[yàng]也。

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诸友宜相砥[dǐ]砺[lì]夹持,务期有成。近世士夫亦有稍知求道者,皆因实德未成而先揭标榜,以来世俗之谤,是以往往隳[huī]堕[duò]无立,反为斯道之梗。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学要鞭辟近里着己”“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在其利心则一”“谦受益”“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此数语宜书之壁间,常目在之。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只如前日所约,循循为之,亦自两无相碍。所谓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也。

1. 背景与心境:

“谪居两年...极怏怏也”: 开篇表达了阳明先生贬官两年间的孤独,以及终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辰中诸生)的欣喜,旋即又面临分别的怅然之情。这种情感铺垫使得后续的谆谆教诲更显真挚和急切。

2. 核心告诫一:坚守志向,抵拒干扰

“绝学之余...务期有成”: “一齐众楚”典出《孟子》,比喻在不利的环境中(如一个齐国人身处众多楚国人中),意志不坚者很容易被动摇。阳明先生指出,追寻圣学之道者稀少,环境艰难,若非豪杰之士,难以坚持。因此,他叮嘱学生们必须互相“砥砺夹持”(切磋勉励,互相扶持),才能有所成就。

3. 核心告诫二:务实低调,切忌虚名

“近世士夫...反为斯道之梗”: 批评当时一些士大夫的弊病:刚懂得一点求道的皮毛,“实德未成”(真实的德行还未修炼到家),就急于“揭标榜”(宣扬、标榜自己),结果引来世俗的诽谤,最终身败名裂,反而成了圣道传播的障碍(“斯道之梗”)。“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 这是给出的解决方案。告诫诸生要摒弃虚荣浮华(“刊落声华”),必须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道德修养上“着实用力”,下真功夫。

4. 核心告诫三:静坐的目的与方法

“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收放心一段工夫耳”: 专门解释他提倡的“静坐”与佛教的“坐禅入定”完全不同。其目的是因为世人平日心念纷杂,为外物所牵,忘记了向内修持的根本(“未知为己”)。静坐是为了“收放心”(收回放纵在外的心),是儒家修养最基础的功夫(“小学”工夫),旨在让心变得专注、宁静。

5. 核心告诫四:为学之要与举业之道

引用明道先生(程颢)的话:为学既要明白从哪里下手(“着力处”),也要体会到有所得、受用之处(“得力处”)。列出数句格言(鞭辟近里、暗然而日章等),要求学生们“书之壁间,常目在之”,作为日常修养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举业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这是千古名句。阳明先生认为,科举考试(举业)本身并不妨碍求圣之功,真正可怕的是它“夺志”——让人迷失了求圣贤之道的根本志向。只要志向坚定,循序渐进(“循循为之”),举业与圣学可以“两无相碍”。“知得洒扫应对,便是精义入神”: 指出圣人之道就在日常点滴之中(如洒水扫地、待人接物),能从这些事上体悟,就是深刻领会了精微的道理(精义入神)。志向为先: 立志是一切的根本,任何事物(如举业)都不能动摇求圣之志。切己用力: 反对空谈和虚荣,强调修养必须向内求,在自己心性上实实在在用功。事上磨练: 真正的学问不是在脱离日常的空想中获得的,而是在具体的行为(如洒扫应对、读书备考)中体认和践行“理”。静坐收心: 将静坐作为一种收敛心神、体认本心的辅助方法,而非目的本身。

这封信是王阳明指导弟子如何将高远的哲学理念(心即理、知行合一)落实到具体生活和学习中的宝贵文献,尤其对如何处理“追求理想”与“应对世俗事务(如科举)”的关系有着极其精辟的论述。

来源:今律说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