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守寡15年拉扯儿子长大 大伯回乡认亲 掏出一张存折 这是你应得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9:54 1

摘要:我和老伴正往集市上赶,准备买点年货。拐过那条贯穿整个村子的水泥路,远远看见一辆黑色的SUV停在了李家门口。在我们这个村子里,能开上这样车的人不多。

腊月二十六,天阴沉沉的,风一刮就往人脖子里钻。

我和老伴正往集市上赶,准备买点年货。拐过那条贯穿整个村子的水泥路,远远看见一辆黑色的SUV停在了李家门口。在我们这个村子里,能开上这样车的人不多。

“哪家来客人了?”老伴问。

我眯着眼看了看,“好像是李家,李嫂子家。”

李嫂子,全村人都这么叫她,虽然她已经守寡十五年了。她丈夫王大军,是我们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当年在省城找了份工作,结婚后把李嫂子也接了过去。可惜好景不长,王大军三十五岁那年,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只留下李嫂子和一个五岁的儿子。

李嫂子当时也就三十出头,却选择带着儿子回到农村,在我们村子里扎下了根。

“走,过去看看。”老伴拉着我便往李家走。这就是村里的日子,没什么隐私可言,谁家来了客人,邻居们三两下就知道了。

李家的大门开着,院子里那棵老梨树下停着那辆黑色SUV。屋里隐约传来说话声,但听不真切。

“梅姐,来了啊。”李嫂子突然从屋里出来,看见我们站在门口。她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手里拿着一把扫帚,脸上带着笑,但眼神却有些复杂。

“听说你家来客人了,我们路过,来看看。”老伴直接说明来意。

李嫂子愣了一下,笑容有些勉强,“是啊,是…”

她话没说完,屋里走出来一个中年男人,四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一件黑色羽绒服,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

“这是…”

李嫂子看了男人一眼,低声说:“这是大军的哥哥,王建国。”

我和老伴都愣住了。十五年了,王家人一直没有和李嫂子联系过,村里人都说王家早就把这个儿媳妇给忘了。

男人礼貌地和我们点头打招呼,眼神里带着一丝陌生和疲惫。

“你们聊,我们不打扰了。”我拉了拉老伴,准备离开。农村人就是这样,知道有些事不该多问。

回家的路上,老伴还在念叨:“这么多年不管,现在回来干什么?是不是听说小军考上大学了,想来分一杯羹?”

我没说话。小军是李嫂子的儿子,今年已经上大学了,是全村的骄傲。

晚上吃完饭,我刚坐下准备看电视,李嫂子敲门来了。

“梅姐,能借一下你家的电饭锅吗?我家那个突然不工作了。”她手里拿着个碗,里面装着淘好的米。

我起身去厨房找电饭锅,心里却明白,李嫂子是有话要说。在农村,借东西常常是开启谈话的方式。

“大军的哥哥,今天突然来了?”我一边找电饭锅一边问。

李嫂子叹了口气,坐在我家的小板凳上,“是啊,我也没想到。”

她把碗放在桌子上,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红梅烟,递给我一根。我接过来,有些惊讶,李嫂子平时不怎么抽烟的。

“他们家,十五年没联系过我和小军。大军出事那年,我抱着五岁的小军去他们家,他爸妈连门都没让我进。说什么我克他们儿子,让我别回来了。”她点燃烟,深深吸了一口。

我默默地听着。这些事村里人多少都知道一些。当年李嫂子带着儿子回村的时候,就有人说过王家的态度不好。

“后来我就带着小军回了村子,靠种地、打零工养活我们娘俩。公公婆婆一分钱没给过,甚至连过年都没让小军去看过他们。”

屋外开始飘起了小雪,我家老旧的窗户缝里灌进一丝凉风。电视里播放着春晚预热节目,欢声笑语和我们的沉默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他今天来…”

李嫂子掸了掸烟灰,“说是来看小军的。听说小军考上了重点大学,想来看看外甥。可惜小军今天去县城补课了,没见着。”

“就这样?”

“他还说…”李嫂子的声音有些哽咽,“他说公公去年过世了,临终前一直念叨小军,说对不起我们娘俩。”

我起身倒了杯水给她。

“婆婆现在住在养老院,也是建国照顾。他说这些年他在外地做生意,回来得少,不然早就来看我们了。”

我没说话。这种话谁信啊?十五年,足够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长大成人,这”早就”得有多早?

李嫂子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苦笑了一下,“我也不全信。但他毕竟是小军的亲叔叔,血脉相连的亲人啊。”

我点点头,农村人最看重的就是这个。

“对了,他给我这个。”李嫂子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张银行存折,“说是公公留给小军的。”

我有些惊讶地接过来,小心翻开,里面赫然写着三十万余额。

“这么多?”

“他说是公公的养老钱,一直舍不得花,还有他们卖了老宅子的一部分钱。说这些年亏欠了我们,现在小军上大学了,也该补偿一下。”

李嫂子眼睛红红的,但我看得出来,她心里五味杂陈。

第二天下午,我到李嫂子家串门。刚进院子,就听见屋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你凭什么不要?这是爸留给小军的!”是王建国的声音。

“这钱我不能要,小军也不会要!十五年了,你们王家人谁来看过我们母子?小军生病住院,我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你们在哪?现在来施舍我们?”李嫂子的声音带着怒气和委屈。

我站在院子里,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老梨树上落了厚厚的积雪,风一吹,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来,像极了李嫂子这些年的日子,看似平静,却总在不经意间被击碎。

小军突然从屋里冲出来,看见我,愣了一下,然后默默地走到梨树下,摘下墙上挂着的铁锹,开始清理院子里的积雪。

二十岁的小伙子,已经长得和他爸爸很像了。高高瘦瘦的,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眉宇间透着倔强。

“小军,你叔叔来了?”我试着问道。

小军点点头,铁锹狠狠地铲着雪,“来了。说是我爷爷去世前留给我的钱。”

“那是好事啊。”

小军停下手上的动作,看了我一眼,“梅奶奶,我不需要他们的钱。这么多年,我妈一个人把我养大,吃了多少苦您是知道的。现在我长大了,能照顾她了,不需要别人的施舍。”

我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小军确实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就明白母亲的艰辛。村里人都说,李嫂子的命苦但福气不小,有这么个孝顺的儿子。

屋里的争吵声逐渐小了下来,王建国从屋里走出来,看到小军在扫雪,脚步顿了顿,最终还是走到车旁,拉开了车门。

“小军…”他似乎想说什么。

小军头也不抬,继续扫着雪。

“我下次再来看你。”王建国的声音有些低沉。

小军依旧没有回应。

王建国叹了口气,上了车,发动引擎离开了。我注意到,存折被扔在了院子的石桌上,被雪花慢慢覆盖。

年三十的下午,我正在包饺子,听见敲门声。打开门,是小军站在外面,手里提着两袋东西。

“梅奶奶,给您拜年了。”小军笑着说,“这是我妈让我送来的年货,说谢谢您这些年对我们的照顾。”

我接过东西,让小军进屋坐。

“你妈呢?”

“她在家包饺子呢。”小军坐下,接过我递给他的茶,“梅奶奶,我想和您说说那天的事。”

我点点头,继续包着饺子。

“我叔叔前天又来了,带着我奶奶。”小军低头看着茶杯,“我奶奶已经七十多了,腿脚不太好。”

“哦?”我有些惊讶,“你们见面了?”

小军点点头,“见了。奶奶一见到我就哭,说我长得和我爸一模一样。”

我没说话,等他继续。

“奶奶跟我说了很多事。说当年我爸出事后,他们一家都崩溃了,对我妈态度不好,是他们的错。但后来冷静下来,想去找我们,可我妈已经带着我回村了。他们来过一次,但被我妈拒绝了,后来就再也没来过。”

我有些诧异,“你妈从来没提过这事。”

小军苦笑了一下,“我妈性子倔,受了委屈就不想再见那些人。她说当初公婆骂她克夫,伤透了心,所以决定自己带我长大,证明给他们看。”

我点点头,李嫂子确实是这样的性格。

“奶奶说,这些年爷爷其实一直在关注我们,通过村里的远亲打听我的情况。我上高中那年,爷爷偷偷来学校看过我一次,但没敢认。”

小军的眼圈有些红,“爷爷去世前,把所有积蓄都留给了我,还让叔叔答应照顾奶奶和我们。叔叔这些年在外打拼,也很少回家,确实疏忽了家里。”

我停下手里的动作,看着眼前这个长大成人的孩子。他已经能够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了。

“那你妈现在是什么想法?”

小军抿了一口茶,“妈说她不缺钱,但如果奶奶愿意,可以来我们家住几天。”

我笑了,这就是李嫂子,倔强但不记仇。

正月初五,我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李家门口。

王建国从车上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位老人。那应该就是李嫂子的婆婆了,头发全白了,走路需要拐杖支撑。

李嫂子和小军站在门口迎接。李嫂子接过婆婆的手,轻轻地搀扶着她进了院子。

老人一进院子,就拉着李嫂子的手不停地说着什么,眼泪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流下来。李嫂子起初有些生硬,但很快就软化了,也跟着掉下泪来。

小军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神复杂。王建国走过去,拍了拍侄子的肩膀,递给他一个红包。小军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

阳光照在李家的老梨树上,那些枯枝显得不那么凄凉了。树下的石桌上放着一个保温壶和几个杯子,热气在冬日的阳光下袅袅升起。

我坐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李家的一切,心里突然有了一丝暖意。有些伤痕,或许永远不会消失,但至少它们不再那么疼痛了。

那张存折,最终还是被李嫂子收下了。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和解,为了小军,也为了她自己。

当天晚上,李嫂子来我家借酱油,顺便说起这事。

“梅姐,我想明白了。这么多年的怨气,该放下了。小军长大了,需要亲人。”她说着,手里的酱油瓶来回转动,“再说了,那毕竟是公公的一片心意。”

“那钱你打算怎么用?”我问。

李嫂子笑了笑,“我让小军拿去用吧。他说想出国留学,这钱正好可以帮上忙。”

我点点头,“小军有出息,这是好事。”

李嫂子站起身准备离开,突然又回过头来,“梅姐,其实建国给了我一张照片,是大军生前的。我都不知道还有这张照片存在…”

她的声音有些哽咽,“照片背后写着’大军一家三口’,是他们一家最后一次团聚时拍的。”

我默默地看着她,知道有些伤口被再次揭开,但这次,伴随着疼痛的,还有一丝慰藉。

“大军的样子,我都快记不清了。”李嫂子擦了擦眼角,“谢谢你这些年对我们娘俩的照顾,梅姐。”

她走后,我坐在院子里发了会儿呆。月亮从东边升起来,照在那条村子里唯一一条水泥路上。十五年前,李嫂子就是沿着这条路,带着五岁的小军回到了村子;十五年后的今天,她终于等到了一个迟来的道歉和认可。

那张存折上的数字,远远比不上她这十五年含辛茹苦的付出。但它代表的意义,却让一个破碎的家庭有了重新连接的可能。

有些伤痛需要时间治愈,有些误会需要勇气澄清,有些亲情,即使被岁月和怨恨掩埋,也终究会在某一天重见天日。

李嫂子守寡十五年,拉扯儿子长大,不是为了等这张存折,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坚强和尊严。而今天,当她选择接受这份迟来的认可时,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被婆家拒之门外的可怜媳妇,而是一个赢得了所有人尊重的坚强女性。

那张存折上写着:这是你应得的。

而我知道,李嫂子应得的,远不止这些。

来源:深蓝婚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