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曲山歌,跨越几代人,从田间地头唱到国际舞台。在南通海门,宋卫香与王妍蓉母女以两代人的坚守和热爱,接力传承国家级非遗海门山歌。她们以舞台为课堂,以校园为土壤,让古老艺术在童声清唱中焕发新生,更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中赋予其时代生命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
一曲山歌,跨越几代人,从田间地头唱到国际舞台。在南通海门,宋卫香与王妍蓉母女以两代人的坚守和热爱,接力传承国家级非遗海门山歌。她们以舞台为课堂,以校园为土壤,让古老艺术在童声清唱中焕发新生,更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中赋予其时代生命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宋卫香(右)与王妍蓉登台演出
沙地世家四代人
共唱山歌传薪火
1967年,宋卫香出生于南通如东大豫镇大同村一个农民家庭。这个距离海门约60公里的小镇,与海门共享同一种方言——沙地方言,这也正是海门山歌(又称沙地山歌)生长的文化土壤。“我的外婆就是民间山歌手,母亲沈玉英也是。小时候,我常常跟着母亲在田间地头唱歌,那些旋律就像刻在了骨子里。”宋卫香回忆道。
或许是遗传了母亲的天赋,宋卫香从小便展现出惊人的歌唱才华。1984年,17岁的她顺利考入海门山歌剧团学员班,从如东来到海门,从此与这门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在剧团的严格训练下,她不仅掌握了传统的演唱技巧,而且深刻理解了海门山歌的文化内涵。
1986年,南通市组建民间艺术代表团赴京汇演,宋卫香在选拔中脱颖而出,作为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的演唱者登上北京的舞台。“一曲唱罢,观众掌声雷动,我返场谢幕五六次,现场才逐渐平静。”提起这段往事,她眼中依然有光。自此,她一炮而红,并逐渐成长为海门山歌剧团的当家花旦。即使在戏曲最低迷的时期,宋卫香也从未放弃山歌事业。她带着剧团坚持“送戏下乡”,一场演出往往只有几十个观众,但她始终相信:“只要还有一个听众,山歌就不能断。”
2018年,宋卫香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海门山歌传承人。她没有把荣誉视为终点,而是当作新的起点。宋卫香不仅在海门山歌艺术剧院担任院长、名誉院长,还担任剧目主演、导演等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她深知,非遗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层面,还要活态传承,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为此,宋卫香创立了宋卫香工作室,积极开展传帮带和山歌进校园、进社区工作,旨在普及、推广、传承海门山歌,培养年轻传承人。工作室在中国音乐学院、南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讲座,将山歌纳入音乐课程,并建立了“小梅花剧社(卫香山歌剧社)”“山歌辅导班”“山歌戏苑”“山歌培训基地”“山歌社团”等传承基地;每年举办山歌进校园活动约80场、文化惠民演出300多场,并开展各类型“走出去”山歌演出交流。为更好地普及推广海门山歌,工作室还在海门老年大学及社区教唱,逐步推广海门山歌。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2月,宋卫香参与高校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30万字的《海门山歌与山歌剧文化研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将海门山歌文化研究提升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学术理论高度,系统性地将学科理论和丰富的“田野调查”材料相结合。2024年11月,以宋卫香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成果——音乐理论专著《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乡土文化——沙地人宋卫香与海门山歌研究》出版,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这些学术成果为海门山歌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母女接力两代人
坚守舞台谱新篇
王妍蓉从小就跟着母亲坐着大卡车“送戏下乡”。车上常有和她年纪相仿的孩子,都是随唱山歌的父母一同来的。隔着一层幕布,她一边听着台前的山歌,一边和小伙伴嬉戏打闹。穿过观众区时,她看到坐在长椅上的爷爷奶奶听得如痴如醉。“一些山歌只要听几遍,我几乎就能完整哼唱。”王妍蓉的天赋早在童年就已显露。
但宋卫香并未刻意培养女儿做接班人。“也许因为她深知演员的辛苦,从没想过要我走这条路。”王妍蓉回忆。唱山歌,一度只是她课余的消遣,直到初中有一天,她发现母亲心事重重。细问才知,团里缺乏能参加省级山歌比赛的年轻演员。王妍蓉随口哼出了参赛曲目,宋卫香大吃一惊:女儿从唱腔到情感表达,都展现出极佳的潜质。她决定短期内训练女儿参赛,结果王妍蓉拿下不错名次。
随着学业加重,山歌虽未成为王妍蓉的每日必修,但母亲始终在身后默默督促。后来,她考入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开始系统学习美声。高雅艺术与田间俚曲的差异很大,发声方式也大不相同,王妍蓉一度感到难以抉择,甚至对传唱山歌产生逆反心理。“妈妈给我报名参加山歌比赛,我虽没推辞,但内心并不情愿,总觉得自己做不到。”那时的她,还被动地将传承山歌作为一种任务。
宋卫香也深知女儿的苦恼,便想了个办法——让王妍蓉代她参加山歌公益讲座或线下活动。“唱歌方面我比不过妈妈,但讲自己和山歌的故事还是没问题的。”王妍蓉欣然前往,那次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她对山歌的态度。参加山歌社团课的大多是海门山歌的爱好者,也是母亲宋卫香的歌迷和戏迷。有的人要丢下农活,从农村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赶来上课。下课后,一群人还会在公交站台高唱海门山歌。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王妍蓉才真正理解了海门山歌意味着什么,感受到传承山歌意义非凡。歌迷眼中流露出的光,她也在母亲眼里看到过。母亲奔波于各地的画面在她脑海中一幕幕重现,她突然明白,母亲的坚持不仅源于热爱,而且来自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承诺。
大学毕业后,王妍蓉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将山歌带入课堂。她参与创编的节目登上了“海门之夏”的舞台。如今,她对山歌的热爱已不逊于母亲。后来,她进入南通市文化馆戏曲部工作,有机会与来自各地的地方剧演员交流切磋。
2017年,王妍蓉被评为市级传承人,今年刚申报省级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听妈妈唱歌、看她表演。在她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很多同行都已转行,只有她坚持了下来。”谈及未来,王妍蓉坦言压力不小,“母亲的成就我永远无法超越,只能尽力做好我这一代的事。”
演出剧照
传统艺术焕新生
唱响国际大舞台
在张謇故里小镇柳西半街,“海门山歌文化馆”成为新的文化地标。馆内,墙上的文字讲述着海门山歌的前世今生,视频里播放的“悠咽山歌”,吸引来此参观的游客驻足倾听。每到夜晚,一幅大投影幕布在“馒堂”外悄然挂起,反复播放海门山歌经典作品,附近的大爷大妈特意从家赶来,坐下一听就是个把小时。
近年来,宋卫香和王妍蓉母女还将海门山歌带出国门,赴欧洲、东南亚等地交流展演,推动文化交流。“我们要尊重每个地区的文化。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歌迷,一位来自哈尔滨的30多岁女性,只要我们有演出,她就会赶来现场。”这位歌迷说,舞台上柔弱的江南女子,却散发出一种坚定的女性力量。“这也让我理解了母亲多年来的坚持,观众的反馈很重要,它让我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意义,这是一种双向奔赴。”
同时,宋卫香在海门职业教育中心校挂牌成立海门山歌艺术学校,设立海门山歌班并正常运行;在全区中小学校命名一批(第一、二批各10所)海门山歌传承教育基地,山歌(剧)进校园取得新成果;培养学校海门山歌种子教师,鼓励学校建设山歌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
目前,宋卫香工作室已形成完整的传承体系:在社会层面,义务传承山歌学员20多位,最小的学员仅6岁;在剧院,培训辅导青年学员30多位。这些学员有的获得省“小梅花”称号,有的在市级山歌会唱中获奖,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宋卫香与王妍蓉始终致力于海门山歌的现代表达,她们联袂创作的原创海门山歌音乐剧《夹沙村的后生》,在江苏省第六届戏剧小戏小品小剧场展演中获得个人单项奖,在第五届南通文学艺术创作大赛中荣获曲艺杂技类三等奖。
如今,王妍蓉5岁的儿子也会唱海门山歌了。“未来不一定会从事这一行,但要让他从小接触,了解家乡文化。”王妍蓉告诉记者。
作为文化工作者,王妍蓉认为传统音乐应“守正创新”。“我希望新时代的海门人,以后能自信地向别人介绍我们自己的山歌。”王妍蓉说。本土的,也可以成为世界的——但首先要让山歌走向全民、融入生活,而不是被束之高阁。她计划通过学校与社会多维度的传承,推动海门山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