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逃离职场:为什么他们辞职后不愿再上班?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09:26 1

摘要:“月薪1万5,每天工作12小时,通勤2小时,值得吗?”24岁的肖尔宁在辞职信中写道,“我不愿意用健康和精神状态来换取这份薪水了。”今年三月辞职后,她没有像过去那样立即投简历,而是选择了去云南旅居,靠接一些设计私活维持生计。

“月薪1万5,每天工作12小时,通勤2小时,值得吗?”24岁的肖尔宁在辞职信中写道,“我不愿意用健康和精神状态来换取这份薪水了。”今年三月辞职后,她没有像过去那样立即投简历,而是选择了去云南旅居,靠接一些设计私活维持生计。

肖尔宁不是个例。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15.4%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还有1.9%选择暂不就业。

01 身心俱疲,健康亮起红灯的残酷现实

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年轻人的身体频频发出警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已经成为职场年轻人的“标配”。在某互联网大厂工作三年的90后程序员张涛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部门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去年体检,我们团队20个人,查出了8个甲状腺问题,6个脂肪肝,还有3个抑郁症。”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损耗,更是心理上的透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

02 价值危机,年轻人对工作的意义追问

与传统观念不同,这代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为钱工作”。他们渴望在工作中找到意义感和价值感。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千禧一代中,有超过九成的人认为“工作是否让我有使命感”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

“我受不了每天做PPT自嗨的生活。”前市场经理于海洋表示,“那些冗长的会议、复杂的内耗、为了老板一句话加班改方案的日子,让我怀疑工作的真正价值。”当年轻人发现自己只是在为公司的漂亮数据添砖加瓦,而非创造真实价值时,disillusionment(幻灭感)便油然而生。

03 自由向往,不上班也能谋生的多元选择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元的职业选择。自媒体、直播带货、内容创作等新兴职业让“不坐班也能赚钱”成为现实。00后女孩覃紫妍在辞职后成为全职博主,月收入反而比上班时增加了三倍。

“现在我有时间健身、读书、会朋友,工作节奏自己掌控,虽然收入不稳定,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瞿云杰说。这些新型职业形态满足了年轻人对工作自主性和时间灵活性的渴望,相比之下,朝九晚五的坐班生活显得格外束缚。

04 空窗污名,职场对离职者的隐性歧视

令人无奈的是,职场对有空窗期的求职者存在明显歧视。HR们常常将简历上的空白期视为“可疑记录”,反复盘问甚至直接拒之门外。这种歧视导致了许多人宁愿延长空窗期也不愿仓促回归不满意的职场环境。

“面试时,我不得不为半年的空窗期编造理由,说是照顾家人而不是实话实说——我需要时间调整状态。”前金融从业者朱琳苦笑道,“职场不允许你说累,不允许你暂停,这种文化本身就有问题。”

05 经济算盘,精打细算后的理性选择

不少年轻人的选择背后有着精打细算的理性考量。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和薪资增长的放缓,职场投入产出比正在被重新评估。一线城市中,月薪1万5的上班族,扣除房租、通勤、社交等职场必要开支后,实际可支配收入并不高。

“我发现上班时虽然月入过万,但实际存下的钱和现在做自由职业差不多,反而失去了时间和健康。”肖尔宁算了一笔账后表示。当职场收益无法覆盖其机会成本时,离开就成了合理选择。

一些年轻人开始探索“半职场半自由”的中间道路——保留一份主业维持稳定收入,同时发展副业满足兴趣和额外收入。这种“斜杠”模式正在成为新时代的工作常态。

年轻人并非不愿意工作,他们只是拒绝以牺牲健康、自由和意义感为代价的传统职场模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价值的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些正在重新定义人们对“好工作”的理解。

来源:御兰驰的朋友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