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撤销处分,而不启动对诬告者的追责,等于默认“谁闹谁有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9:06 1

摘要:在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种种细节之后,我们才惊觉,这次武汉大学撤销肖同学的处分,其实并非肖同学内心真正所期盼的结果。肖同学有着更为迫切和合理的诉求,他想要的是消除因他人诬告而带来的不良影响,获得相应的损失赔偿,并且追究诬告者杨同学的责任。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并不复杂,

在深入探究事件背后的种种细节之后,我们才惊觉,这次武汉大学撤销肖同学的处分,其实并非肖同学内心真正所期盼的结果。肖同学有着更为迫切和合理的诉求,他想要的是消除因他人诬告而带来的不良影响,获得相应的损失赔偿,并且追究诬告者杨同学的责任。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并不复杂,毕竟杨同学的行为给肖同学造成的影响,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当这一事件被传至互联网上,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绝不仅仅是让肖同学丢面子这么简单。在如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的时代,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二审判决之后,尽管法律已经给出了相对公正的结果,但肖同学依然被无情地贴上了“性骚扰者”的标签。微博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惊人地突破了14亿,百度指数的峰值也达到了38万。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是无数人对肖同学的误解和偏见。

在求职的关键时期,也就是校招季,肖同学为了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投出了多达60份简历,然而换来的面试机会却不足5次。当他询问原因时,HR直言不讳地表示“背调有争议”。

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像一把利刃,刺痛了肖同学的心。他明明是被诬告的受害者,却因为他人的错误行为,在求职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阻碍。每一份简历都是他对未来的期许,每一次投递都饱含着他的希望,然而,这些希望却一次次地被无情地击碎。

除了在求职方面受到严重影响,肖同学的身心健康也因为这场持续的网暴遭受了极大的创伤。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诊断显示,肖同学由于长时间遭受网络暴力,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他不得不住院治疗12天,期间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费用已经高达2.7万元。

而医保只能报销其中的三成,这对于肖同学及其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想象一下,肖同学每天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经济上的压力,他的内心该有多么煎熬。

从法律层面来看,《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已经认定杨某媛的指控“证据不足”,其行为构成了“高度盖然性”的诬告。

依据这一法律规定,肖家完全可以提起反诉索赔。在以往的同类案件中,平均判赔额在8 - 12万元之间,并且被告需要公开道歉30天。虽然赔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肖同学所遭受的经济损失,但这仅仅只是起到了“止血”的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存在于制度层面的“污点过滤器”问题。尽管学校已经撤销了对肖同学的记过处分,但教育部学籍系统中仍然保留着相关痕迹。当肖同学申请公派留学时,被告知“需额外提交品行说明”。

这实际上是将原本应该由诬告者承担的举证责任转嫁给了受害者。这种制度性的歧视就像一道无形的枷锁,限制着肖同学的未来发展。他本应拥有和其他同学一样公平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然而,却因为他人的诬告,不得不面对这样不公平的待遇。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将“撤处分”当作处理这一事件的终点,而不启动对诬告者的同步追责,那么这无疑是在默认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即“谁闹谁有理”。这种做法不仅对肖同学不公平,也会给其他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觉得可以随意诬告他人而不用承担相应的后果。

为了真正起到警示后来人的作用,学校应该让杨某媛按照校规第38条“诚信条款”重新接受听证,并将听证结果写进学籍档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诬告他人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不仅仅是对肖同学的公平,更是对整个校园风气和社会公序良俗的维护。

来源:蝴蝶花雨话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