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博物馆藏有4幅李文藻肖像,画艺精湛,颇有明末清初波臣派遗风。题跋者既有与李文藻同时代的翁方纲、朱攸,也有民国时期的名人如俞陛云、王献唐、傅增湘、黄孝纾等人。这些画作及题跋是考察中国传统人物肖像与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这些图像和文字信息的梳理,分析肖像涉及的人物与时代问题,希冀深入探究与像主、藏家、题咏者相关联的历史信息。摘要:山东博物馆藏有4幅李文藻肖像,画艺精湛,颇有明末清初波臣派遗风。题跋者既有与李文藻同时代的翁方纲、朱攸,也有民国时期的名人如俞陛云、王献唐、傅增湘、黄孝纾等人。这些画作及题跋是考察中国传统人物肖像与学术史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这些图像和文字信息的梳理,分析肖像
肖像画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如实描绘,在摄影技术面世之前,它是为人们留下形象资料的唯一手段。由于它的写实性,对真人写貌留像后,可以留作纪念,方便后人瞻仰。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请名画师为自己绘像,通过形似的写照和传神的描绘,除了展现自己的外在特征、记录下自己的点滴生活外,还希望向他人传达自己的性格气质和内在情感。
一代鸿儒李文藻是清中期名扬天下的山左金石学家、目录学家、藏书家,喜藏书,嗜金石,通方志,擅诗文,一生穷经志古。山东博物馆藏有4幅李文藻肖像,画艺精湛,题跋众多,共同塑造了主人公清晰、直观的形象。题跋者皆是所属时代的古籍考据名流,因与李文藻是同道,除了用诗文表达他们对李文藻的景仰之情外,还表达了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改其志、不因时移世异而动摇的决心。
一、画中人李文藻
李文藻,雍正八年(1730)生,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字素伯,晚号南涧,山东益都(今青州)人。从小天资过人,喜爱且勤于读书,在文学方面天赋异禀,8岁便可做得工整的诗歌,颇有新颖独到的思想,私塾老师很是喜爱,乡里传为神童。13岁时仿苏轼的《赤壁赋》作《曹家亭记》,15岁已通读《尚书》《春秋》等典籍。李文藻31岁中进士,仕宦两广,官至广西桂林府同知。他为人谦和敦厚,做官始终心怀民生,因清廉强干深得人心,虽然官位不高,但所到之处政绩卓著,民风大改,惜49 岁病殁。尽管生年短暂,却以卓越的成绩赢得世人仰慕。
李文藻毕生钻研经籍,笃信古道,无不赅洽。他好金石文字,尤其热爱藏书,竹西书屋(李文藻藏书处)收藏古今典册数万卷,都有他亲笔雠校痕迹。有清三百年,“甲于山左”的私人藏书楼最早有清初王渔洋的池北书库,第二便是竹西书屋,都以藏书丰富为海内著称。李文藻任广东恩平县令前曾在京谒选,常出入琉璃厂书肆。“京师琉璃厂为古董书帖、书画荟萃之地,至乾隆时而始繁盛。书肆最多,悉在厂东西门内,终岁启扉……”在京五月有余,对书肆深有感情,写下《琉璃厂书肆记》,其手稿现存山东博物馆。他在书肆中“见异书,辄典衣取债致之”。除了购书,还经常抄书。《海岱会集》正是因为李文藻抄后交于房师纪昀,得以编入《四库全书》,才避免了失传的命运,当时他在隆冬时节呵冻抄写了整整34天。
李文藻酷爱金石考据,为方便访碑,他让仆人时刻携带纸墨,随时捶拓。任恩平知县的他一次乘船迎总督,在南海庙休息时秉烛整宿拓碑,天亮时才知晓总督的船早已过去了。《泰山金石考》《益都金石考》《尧陵考》《金石书录》的编纂都得益于他多年的穷搜广采、苦心经营,因病未完成的《粤西金石刻记》也是研究广西金石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
李文藻通晓方志,曾主修《诸城县志》和《历城县志》。前者五十余万字,独纂完成;后者六十余万字,同周永年合纂。无论是体例还是编纂方法,都有独到的理论见地,被学界广泛认可。
李文藻擅长诗文,《岭南诗集》八卷描述了其在岭南的宦游经历,和《岭南文集》一起充分展示了他不同凡响的文学底蕴。钱大昕曾云:
文人之病,恒在骄与吝,而南涧独否。使其得志,必能使古之文士有以永其传,今之文士不致失其所,而竟不遂,此吾所以为斯世惜也。
这是对李文藻敬贤礼士、正直无私的人格的最好评价!无论学术、政事、艺事还是人品,李文藻都为人所称道。
二、画面及作者信息
从四幅画卷可以看出:李文藻身材魁梧,体格略壮;大脸盘,浓眉,直鼻,炯目,有浓密的络腮长髯。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一介武夫,和胸有万卷书的学者很难联系起来。四幅图虽是肖像画,但不同于庄重谨严的衣冠正面像,像主着常裳和便服,面带憨厚的微笑,坐、立于山涧泉水间,气氛轻松,烘托了李文藻“性本爱丘山”的心境和格调,映射出其悠然自得的精神世界。
上官伟《李文藻肖像》轴(图1)和无款《李文藻肖像》轴(图2,赵东甫旧藏)画面较简略。创作者得波臣派三昧,以淡墨刻画五官轮廓,用深浅略有不同的淡赭色和绯色层层平涂、晕染、皴擦,表现了面部的起伏关系,尤其突出了主人公鼻挺的特点,于是阴阳凹凸被细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人物骨肉俱佳的视觉效果。像主的皮肤质感表现充分,连额头几道纹理都清晰可见。创作者用浓墨渲染了像主浓密的剑眉和须髯;尤其是后者,应该是作者处理好立体效果之后面临的最大难题。作者为了刻画好主人公别样的浓须大费周折,才把根根胡须描摹得纤毫毕现。像主体形健壮,衣袍作宽大处理,作者在衣褶处格外用心,下摆两侧皱褶依身形自然绘出,两袖以繁复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勾挑,流畅自然,毫无滞涩,再稍加晕染,似在刻意表现服饰的宽松,两幅画的衣衫均着青色。人物脸部的精细刻画和衣着的简洁灵动形成对比。在画面布局上,作者或背景留白,或把人物置于空旷的山坡,以寥阔之势取胜,让读者有遐想余地。粗细浓淡不一的线条勾勒山石走势,配以擦染呈现阴影,简单随意率性。作者让人物以微侧面示人,透过捋须和甩袖的瞬间动作,把或沉思、或憨然一笑的画面定格,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也折射出画中人沉稳忠厚的性格特征。
上官伟《李文藻肖像》轴,纸本,纵110厘米,横60.5 厘米。右上署“南涧司马玉照,丙申夏月闽汀上官伟写”,钤“官伟”白文印和“公虔”朱文名章。闽汀是今天福建的龙岩长汀。《中国历代书画人名大辞典》没有收录上官伟,据“长汀”推测,他应该是清早期闽籍著名画家上官周的族人,上官周早年拜同里画师熊介玉为师,熊氏是写真高手,波臣派传人。
图1 清 上官伟《李文藻肖像》轴 纸本
纵110厘米,横60.5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图2 清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 纸本
纵77厘米,横35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丙申夏月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此时李文藻在潮阳,秋天潮阳期满,12月12日进京朝参,第二年擢升桂林同知,在两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八月病逝,此像基本可以视为李文藻晚年的面容。还有一种可能:上官伟依据别人的描述画毕,丙申为1776年后的下一个丙申。“司马”在清朝是对“同知”的雅称,似乎第二种可能更大,除非前一种可能下由作者后补款。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纸本,纵77厘米,横35厘米。无画者款印,左下钤白文“拙斋先生伯子”印和朱文“李静叔之伯兄”印。“拙斋”是李文藻父亲李远的号,静叔是李文藻叔弟李文渊的字。依据李文藻这两方印,得以确定画中主人。
张赐宁《李文藻听泉图》卷(图3)和无款《李文藻肖像》轴(图4)是选择主人公生活片段作背景的行乐图。人物配以山水、树木等布景是从禹之鼎开始确立的新的肖像画模式,这类题材要求画师或者有驾驭人物以外全部画面的技能,或者与他人合作,是对其精湛画技的全方位考验,拓宽了肖像画的艺术领域。
张赐宁《李文藻听泉图》卷,纸本,纵55厘米,横127厘米。右下署“张赐宁写”,画面以横幅取势,画中人着一袭青长衫,左手捻美须,右手执书卷,双眸若有所思。松枝和山石的皴擦极见功力,凸显张赐宁广博的艺术才能。此图中李文藻的容貌和晚年相差无几,他去世那年张赐宁不过只有35岁。张赐宁是硕儒纪昀的外祖表弟,李文藻与纪昀友善,或许因此机缘得以请张赐宁作画。
图3 清 张赐宁《李文藻听泉图》卷 纸本
纵55厘米,横127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图4 清 无款《李文藻肖像》轴 纸本
纵60厘米,横72.5厘米 山东博物馆藏
不同于张赐宁绘《李文藻听泉图》卷,在无款《李文藻肖像》轴中主人公端坐于蒲团之上,钓竿轻放膝头,气定神闲;竹子与柳树随风摆动,旁边的提篮似在暗示主人打持久战的心态;右下一仆人手举一条大鱼,似朝主人兴奋喊叫,文人悠游生活的神采跃然纸上。
三、卷轴跋文解读
上官伟《李文藻肖像》、赵东甫旧藏《李文藻肖像》、张赐宁《李文藻听泉图》的裱边和卷后有不少赏阅人的题跋,有的围绕像主生平抒发赞语;有的同像主志业相同,困惑于乱世有感而发。这些丰富的信息可以为相关人物的研究提供线索、弥补史料的不足,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画中人的历史影响。
(一)上官伟《李文藻肖像》题跋
此图题跋者为国学大师王献唐(图5,原跋题在裱边,不便阅读,裁剪后拼接而成),跋文先简略叙述李文藻生平,转而曰:
……刻书十二种,由周永年印行,名《贷园丛书》。又刻《山左明诗钞》,斠校俱极精审。去秋余长本馆,即注意搜罗先生遗书,先后收得六种,以《新唐书纠谬》及《古文尚书考》二书为最,皆先生手抄并经戴东原、钱竹汀、邵二云诸先生批校,又有文集四册,为先生手稿,多出刻本之外。余综辑先生藏书掌故,为文曰《李南涧之藏书及其他》,可三万言。同时闻潍县陈氏藏先生画像,托聚文斋再三商洽,以重价购藏本馆,拟即影照,与拙著在本馆季刊发布,已付印矣。政局突变,炮火亘天,各机关人员逃避一空,不得不忍痛中止。余以本馆为山东藏书总汇,效死弗去,钤封自守,静俟新政府派员接替。长日寂处,所怀万端,乃取先生画像,为记其端末以谂来者。原像有残蚀数处,于灯下以色墨补成,宿疾未愈,手战目眩,但愿以此勿负南涧先生,或后之君子鉴兹愚衷,能继续余之志业也夫。民国十九年七月二日,日照王献唐扶病记于山东省立图书馆,牟祥农书。
全跋因作者扶病,由牟祥农代为书写于肖像的边绫处。“去秋余长本馆”意指1929年在丁麟年介绍下,王献唐应何思源之邀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从此为整理、保护齐鲁文脉,建立齐鲁学派奋斗终生。1930年蒋、阎、冯发动“中原大战”,晋军入济,省政府旋即转入青岛。作者为保护山东文献资源,和馆内同人在经费停发、乞债度日的现状下,恪尽职守,直至新政府接收。题跋写于七月二日,正是他以重金为省图购买的李文藻肖像由蜚英斋装裱妥当后送达的日子。同为书痴,李先生的收藏事业中道而殂,而自己的研究亦因战乱停顿,何时继续尚不得知,惺惺相惜下,悲从中来,写下长跋。
图5 上官伟《李文藻肖像》轴之王献唐题跋
第二天,王献唐又饱含深情地题诗一首(图6,成图方式同图5):
压装石墨倾南国(先生官粤东,以拓工自随,遇碑碣石刻,必尽拓以归),庋架琅书艳东城(先生居青州东关青牛街)。曾是人天摇落日,伶俜吞泪拜先生。次日灯下再题,退笔腕弱,不猒成书,存此一段墨缘耳。
钤白文“献唐书画”印和朱文“栖禅亭长”名章。“栖禅亭长”为王献唐对公的藏书章,自谓“栖息在禅家的看门人”。
图6 上官伟《李文藻肖像》轴之王献唐跋
(二)赵东甫旧藏《李文藻肖像》题跋
此图题咏者众多,依跋中“东甫先生属”等语,表明藏家赵东甫持画征题,友人应邀赋诗文。这种友情征字的行为,在收藏界颇为流行,六位题咏者均是民国金石学、古文字学名流。
赵东甫夙好诗书,学富缃帙,一直以汇辑乡邦诗文为己任。明代青州诗人卓有诗名者很多,但还是有相当多山林隐逸、闺阁咏吟的诗句没有被郡县志收录,亦或当时载入、历久湮没。赵东甫胸罗锦绣,立志汇编一本涵盖明代青州府无一人遗漏的诗人选集——《青州明诗钞》。民国十七年(1928),他在山东东平任职,政事之余博采群籍、旁搜远绍,耗时十余年纂成,民国二十九年(1940)出版,共收录明代隶属青州14个县145位诗人的1170首诗歌。除此,他以十几年心力,旁稽博采,荟萃为《山左明文钞》120卷巨制,集700余齐鲁文人3000余篇文章,民国三十七年(1948)面世。
按照传统的上、右、左、下题跋顺序,将跋文整理如下:
上题者为俞陛云(图7),跋曰:
殚思稽古复劬书,百宋千元列部居。博览弆藏兼述作,儒林后起有谁如。苍髯如戟气无前,恍有神风起肃然。深慰乡邦文献意,物归贤主永珍传。
东甫先生以李公绘象属题,幸清高遗象之长留,佩仰止乡贤之盛意,赋诗二章,即希吟正。阶青俞陛云。
俞陛云历任四川乡试副主考、浙江省图书馆馆长,民国三年(1914)因编纂清史移居北京,直至去世。因资料有限,遍寻他的生平,没有查到在齐鲁尤其是青州的踪迹。民国三十年(1941)傅增湘七十寿辰,北平文人为他庆贺,寿颂、寿文、寿诗以合集刊出。赵东甫因和傅增湘友善,也欣然赴盛宴,大概和俞陛云就是相识于此时,才有机会求得题跋。
图7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之俞陛云跋
右上题者为黄孝纾(图8),跋曰:
须髯如戟腹便便,三反休嘲一散仙。书肆琉璃论掌故,名山事业属残篇。青州十载依南涧,隆福燕台访旧踪。赶庙倾心敦所尚,冷摊斜日思从容。
余客青州最久,朅来燕台居,近隆福寺,《南涧文集》《书肆志》所谓赶庙遗俗至今尚存,书生积习,窃慕尚友焉。
东甫先生属题即正,匑厂黄孝纾。
黄孝纾父黄曾源曾任青州知府,清亡后举家迁居青岛。黄氏在青州生活了十多年,所谓“青州十载依南涧”,他与李文藻和赵东甫算是同乡。除1924~1934年主要在上海和湖州活动、1936~1946年居北京外,黄氏其他时间都在山东大学(时校址在青岛)任教,属青岛文化名人。
图8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之黄孝纾跋
右下题者为田步蟾(图9),跋曰:
名儒名宦两兼之,丰貌修髯天下奇。读尽藏书刊尽稿,一生知己竹汀师。
南涧先生生平有可纪者四事,即藏书、读书、刻书、著书也。今瞻遗像,益深景仰。田步蟾敬题。
田步蟾自民国六年(1917)起仕宦山东,达十年之久,同赵东甫友善,曾为赵书《青州明诗钞》作序,赞此书是“三百余年诸老辈所有志未逮者”。
图9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之田步蟾跋
左上题者为著名学者傅增湘(图10),跋曰:
覃溪表墓竹汀铭,海岱雄风此炳灵。我亦好书同雅嗜,惭无著述继先型。
壬午立夏前日,东甫先生嘱题,沅叔傅增湘。
“壬午”即1942年。傅增湘以收藏、校雠古书享誉学林,是近代目录学家、版本学家和教育家,被时人雅重。赵东甫《青州明诗钞》出版前一年冬至即民国二十八年(1939),曾驰书求傅增湘序,从此结下友缘。傅氏盛赞赵氏:“卒能成此钜编,斯其勤挚,良足尚也!……学人文士穷老尽气,求以完其志业者何限?然作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即今志业粗成而湮毁摧残,沦于积劫、荡为飘风,其厪而获存者寥寥……”感慨自己不是孤军奋战,所做之事还有同道人相随。
图10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之傅增湘跋
左下题者为王宗元(图11),跋曰:
拙斋伯子静叔兄,中藏南涧一先生。须眉懔懔有生气,留得丹青没世名。
壬午花朝过东甫兄处,得瞻先生遗象,谨成俚句以志景仰。古北海王宗元拜题。
王宗元,字怡柳,山东寿光人,赵东甫同乡光绪二十九年(1903)拔贡。
图11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之王宗元跋
下题者为邹允中(图12),此跋除概要介绍李文藻父、弟外,又曰:
竹汀尝戏谓之曰:南涧有三反,长身多髯,赳赳如千夫长,而胸有万卷书,一也;生长北海,官于南海,二也;湛思著书,欲以文学显而世称其政事,三也。兹拜展其象,多髯而赳赳,殆如竹汀所云。至先生著作见于著录者列有廿余种,当时与历城周林汲先生齐名。生平以藏书、读书、著书、刻书为志事,所关于山左文献,至为钜大云。
东甫兄留意乡先辈掌故,于南涧先生片纸只字必搜求保藏。顷于益都故书肆中获得此象,亟出见视,谨为跋语,以志景仰。辛巳小阳月武昌邹允中拜识。戟戟须眉作有芒,身长七尺影昂藏。竹汀谊许兼师友,林汲名高各抵当。南国纪行南国咏,北方学者北方强。流风余韵多沾溉,一瓣心香是肸薌。荐后学邹允中再题。
邹允中曾宦游齐鲁多地,此跋题于1941年10月。他在《青州明诗钞》序里誉赵东甫此书为“古今文献绝续之所维系者”,始终视裒集先哲文献为己任,片言只字也视为宝。
图12 赵东甫旧藏无款《李文藻肖像》轴之邹允中跋
(三)张赐宁《李文藻听泉图》题跋
此图由翁方纲篆书题引首“听泉图”,卷后有他的长跋(图13):
先生初作恩平宰,语我历城泉可买。长安城南昨握手,掀髯历落初心在。居于长松大石畔,秋史华泉后先待。龙潭绣川接渤澥,锦云泺口明湖汇。明湖湾环西北来,华不注激渊有漼。深涵觱沸旁瀵出,曲折铿锵落珠琲。忽焉众派交一响,松根连络不可解。七十二泉莽钩带,天风珮环变光彩。众峰砰訇应碨磊,目移耳倾神为骇。抚琴动操三十载,房君山池池未改。天生此手肯弄泉,且去携琴临桂海。
南涧先生属题,时丁酉夏五月十四日北平翁方纲。
从翁氏跋可知,此图所绘的“泉”为济南的泉。李文藻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寓居济南,第二年五月进京谒选,九月终得恩平知县一职,李文藻大约于此时告知翁氏济南以泉著称。受其影响,跋文中他对济南泉水的波涛声震、气势磅礴盛赞不已。翁方纲与李文藻何时相识,暂无从考证。乾隆二十六年(1761)李文藻会试中式,纪昀是他的房师,又与翁方纲相熟,李文藻大概在此时与翁方纲相识。翁氏喜金石,李文藻常与他传赠、商榷金石碑刻,相关诗文尽见于二人的文集和诗集中。李文藻故去四年后,翁方纲满怀悲痛地为他写下墓表。
图13 张赐宁绘《李文藻听泉图》卷之翁方纲跋
“丁酉”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年正月,李文藻潮阳任满后进京朝参述职,居纪昀家中两月,与翁方纲时有聚会。四月至八月赴桂林任职前,李文藻一直在青州家乡居住。此跋大约写于这段时间。
一月后,朱攸补跋(图14):
上圣观水得水意,先生听泉发泉秘。松阴一卷郦元经,手订济南七十二。软尘无梦到城西,柳絮黄华烟草迷。对此真成被泉聒,五更又起听朝鸡。丁酉夏六月四日书奉南涧大兄同年,弟朱攸。
朱攸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壬辰科进士,与李文藻不是同一科进士。“同年”应指与他同年参加乡试或会试。
图14 张赐宁绘《李文藻听泉图》卷之朱攸跋
四、结语
赏画品跋,无论画家的妙染,还是跋文书者的题咏,都传达出对先辈前贤李文藻的仰慕之情,丰富了他在观者心中的视觉形象。一幅肖像把时代不同、经历不同的人聚拢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各抒己见,诠释心得,在传世书画作品和诗文集中,皆有此类题咏之作。四幅画作既是所涉人物之间文字唱和、交游往来的实物依据,也是补充清中期和民国时期诗歌史与学术史颇有价值的图文史料。
本文原刊于《收藏家》2025年第2期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