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京语言大学的三位老领导——王亦山、温建平、邱及,正是这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或在敌
烽火岁月 薪火相传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京语言大学的三位老领导——王亦山、温建平、邱及,正是这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或在敌后游击,或在海外奔走,或在前线指挥,以不同的方式投身抗战洪流,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与英勇担当。今天,我们重温他们的革命事迹,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精神的传承。
王亦山
齐鲁大地的抗日坚守者
人物简历
王亦山(1912.5-2000.11.20),山东泰安人,原名王庆昌。1937年9月参加革命,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鲁西人民抗敌自卫区大队参谋长,冀鲁边区乐陵抗日县政府秘书、县长,冀鲁边区第一专署专员,山东渤海区行署教育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1962-1964),北京语言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64-1978),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等职。
抗日事迹
王亦山出生于山东泰安,幼年丧母,家境贫寒,但坚持求学。中学时代自带干粮住校,冬天只有薄棉袄和破棉鞋,光脚穿鞋,冻得瑟瑟发抖。他崇拜孙中山,改名王亦山,立志反帝反封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毅然投身革命,193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王亦山在山东开展游击战争,后转战冀鲁边区,负责抗日政权建设和教育工作。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他曾两次与警卫员遭遇日军追击。日军骑着大马紧追不舍,距离近得“能看清日兵耀武扬威的凶相”。危急关头,他们跑进一个村子,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藏匿起来。当时日伪敌占区实行联保制,只要发现私藏抗日人员,就会连坐杀掉联保的几户人家甚至全村百姓。但即使在这种生死一线的情况下,没有一个百姓向敌人告密,王亦山和警卫员才得以死里逃生。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常说:“我的命是老百姓用全家、全家族甚至全村老百姓的命换来的,我没有任何理由为了自己活着。”
解放战争时期,王亦山在山东解放区担任教育部门领导。1948年,大批北方干部南下,不能携带孩子。王亦山夫妇忍痛将年幼的儿子和女儿寄养在山东老乡家里。全国解放后,他们回到山东接孩子时,才得知由于闹饥荒,没粮食吃,老乡家的一个孩子和王亦山的女儿都被饿死了。王亦山强忍悲痛,劝慰妻子:“干革命就得有牺牲,多少烈士连这一天都没看到。”
温建平
从铁窗淬炼到太行抗战的坚强战士
人物简历
温建平(1916.9-1995.1),曾用名文若、有声等,籍贯山东招远,生于辽宁丹东。1935年1月入党。1979年8月至1983年5月任北京语言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曾任山西夏县县委书记、太行三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宣传处长、外交部国际司副司长、南京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四川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抗日事迹
温建平1916年9月生于辽宁丹东,少年时目睹日军侵占东北、伪满推行洗脑教育,毅然退学。1934年7月,17岁的他从山东烟台返辽宁安东探亲,因一张“军训完毕”凭证被日特逮捕入狱。
狱中他遭酷刑:敌施水刑、棒击四肢关节,令他“鼻酸喉噎、气憋头晕、通身痉挛,五脏翻搅,欲喊无声,求死不能”,直至昏迷方止。特务科长先拳打脚踢逼供,未果又以盛宴诱供,他宁死不屈:“要做有骨气的中国人,绝不能玷污民族尊严,卑躬屈膝。”最终巧编谎言骗敌。
在奉天监狱遇共产党人杨于典,1935年1月入党。1937年2月赴延安,为抗大二期学员,结业后调中央组织部,随刘少奇赴抗日前线建根据地。刘少奇带他参加临汾会议,任河东特委组织委员,接替嘉寄尘(嘉康杰)赴山西领导发动群众、建地方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的温建平
运城沦陷后,他在中条山夏县设临时县政府,发展游击队,完善宣传组织,动员群众参军,夏县成晋南抗日中心。1938年5月返延安汇报,受刘少奇赞扬,带“打起自己旗帜”指示回中条山,两月内建八路军康节大队。
1941年晋东南根据地时,他患严重肠胃伤寒,正值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日伪进攻华北,病情恶化仍坚持战斗。1942年2月,三地委派他赴襄垣调查,留驻部署工作,扩大根据地,逮捕汉奸十余人,组建武工队。3月武工队毙伤敌伪百余人,群众赞“这才是真正的八路军!”
▲温建平(二排左四)和战友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
1942年10月,敌四千兵力“中日联合讨伐”秋季大扫荡,他转移至合击圈外,榆次锄奸时被追二十余里,与警卫员躲进深涧绝路,攀百米悬崖脱险,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更加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使他坚信:“人到了绝处,便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力量,去战胜任何艰难险阻。”
他多次面对扫荡坚持工作,妻子苏光两次产子均未能陪伴,夫妇将三子寄养群众家,忍骨肉分离之痛,坚守太行太岳前线抗敌,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抗战时期,温建平、苏光夫妇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
邱及
泰国侨界的抗日旗帜与文化战士
人物简历
邱及(1910.12.10-1984.8.29),广东揭阳人,原名英杰,字仲推。1926年9月入党。1973年11月至1978年11月任北京语言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曾任泰共中央常委、《真话报》社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华侨组组长、中侨委国外司司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抗日事迹
邱及1910年12月生于广东揭阳小坑村,幼年家贫,5岁随养母放牛,12岁入乡塾读书。1925年投身国民革命,1926年9月入党。1930年就读上海昌明艺专、美专,从事进步学生运动,组织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援。1933年回揭阳任教一中、女中,秘密负责左联刊物《刁斗》编辑,1934至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入狱。
1936年出狱赴暹罗(泰国),任教孔敬华侨公学,兼华文报馆记者、副编辑,发动师生及进步人士抗日募捐、抵制日货。后到曼谷中华中学,成立读书会、歌咏队,课余向学生讲述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国耻及七七事变抗战困境,鼓励阅读《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编写宣传材料,引导青年认识八路军为真正抗日力量。
▲1938年,邱及在泰国曼谷中华中学
他主动与侨社上层交流,介绍祖国抗战实况以解疑虑。1938年春,“抗联”“文抗”宣传扩至曼谷各校,他废寝忘食伏案工作,深入各地组织华侨团结抗战,文教界爱国热情高涨。领导文抗分会组织师生赴侨区宣传,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侨胞支援抗战,募捐物资经香港八路军办事处转前线,既支援抗战,亦为泰国北线民主工作奠基。
学生上演解放区“生产大合唱”遭国民党爪牙篡改,邱及秘密组织义务小组保护学生,包括守护后台、参与舞台工作及彻夜巡视。1939年泰国銮披汶政府施亲日、反共、排华政策,封闭华校报馆,部分学生逃亡或赴西南大后方,但其播下的爱国火种未熄。
1941年12月日寇入侵东南亚,銮披汶政府投日,邱及与校方创建《真话报》领导反法西斯斗争,该报如明灯指引中泰人民及华侨抗日。以中泰工人为主组建抗日义勇队,各行业工人成立抗日联合会,知识青年组织文化学习社出版刊物宣传。他曾写诗明志:“凄断望黄岐,奈何海外走?仇恨裂我眦,江浪搏空吼。暴戾不清除,何能安陇亩?挥手自兹去,买刀再战斗。”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制造“耀华力”路械斗事件,《真话报》揭露其破坏中泰友谊阴谋,邱及代表报社参会,陈述中泰友好历史及人民和平意愿,驳斥反共谬论,主张侨胞配合泰国政府维护稳定。1948年銮披汶政府制造“6·15事件”,逮捕43人,邱及列缉捕首位。尽管身处逆境,他仍四处活动营救战友。他一方面做上层华侨和舆论界的工作,请他们支援有关释放被捕人员的活动;另一方面联系和安排被宣判驱逐出境人员经缅甸东部奔赴滇南的途径和办法。邱及营救出来的同志后来绝大部分进入了云南,参加滇南的解放战争,为解放云南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亦山、温建平、邱及三位老校领导
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
或驰骋沙场、或潜伏敌后、或奔走海外
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书写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丽篇章
他们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格
已成为北语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