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哨兵”永久化?北约受多重质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8:05 1

摘要:“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最接近公开冲突的时刻。”波兰总理图斯克这样形容过去两周持续发酵的无人机事件。自9月9日起,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3个位于东欧的北约成员国先后称“本国领空遭到俄罗斯无人机或军机的侵犯”。对此,俄方均明确否认发起所谓“袭击”。事件发

“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最接近公开冲突的时刻。”波兰总理图斯克这样形容过去两周持续发酵的无人机事件。自9月9日起,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3个位于东欧的北约成员国先后称“本国领空遭到俄罗斯无人机或军机的侵犯”。对此,俄方均明确否认发起所谓“袭击”。事件发生后,北约第四条款被触发,代号为“东部哨兵”的军事行动于9月12日开启,目前已有10个国家参与其中。有俄罗斯专家分析称,“东部哨兵”行动未来可能转变为北约常设的空中和海上巡逻项目,其风险不容低估。而在北约内部,成员国开始反思和质疑联盟在应对非传统军事威胁时暴露出的能力和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这样的消耗能持续多久?”

多家西方媒体认为,此次无人机事件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国家与俄罗斯在领土安全问题上最危险的对峙之一。当地时间9月9日,波兰称击落了侵犯其领空的俄罗斯无人机,有外媒称“这标志着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成员国首次对俄开火”。

据《环球时报》驻波兰特派记者观察,此次无人机风波触动了波兰社会的深层不安。自冷战结束以来,波兰一直将北约与美国视为安全屏障。俄乌冲突爆发后,波兰成为接收武器援助、安置难民的前线国家。因此,许多波兰民众担心,这次事件意味着战争的阴影正逼近本国。

9月20日,波兰总理图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宣布,参与“东部哨兵”行动的北约成员国数量已增至10国,包括法国、英国、美国、德国、荷兰、瑞典、挪威、捷克、葡萄牙和意大利。根据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说法,“东部哨兵”行动是为了在北约现有的8个前沿多国战斗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北约在联盟东翼的防御能力、灵活性和实力。

9月19日,北约官网更新了文章《北约在联盟东部的军事存在》,文章回顾了北约过去8年来如何将俄罗斯视为“盟国安全以及欧洲—大西洋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重要和直接威胁”,并逐步加强其在联盟东翼的军事部署。自2017年开始,北约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波兰分别建立了由英国、加拿大、德国和美国领导的4个营级战斗群。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加强了现有战斗群,并在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设立了另外4个营级战斗群,使得战斗群总数达到8个,地面部队数量翻了一番。去年7月,拉脱维亚成为首个扩大其北约军事部署的国家,组建了北约驻拉脱维亚战斗旅。今年5月,德国又正式组建“立陶宛旅”。

在此基础上,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俄罗斯军事专家的分析报道称,虽然“东部哨兵”行动目前更多是“表演性质”,但不应低估北约未来的军事计划。俄罗斯塔斯社援引国家安全和法律研究所军事专家亚历山大·斯捷潘诺夫的话警告称,“东部哨兵”这种形式的行动未来可能转变为一种北约永久的空中和海上巡逻项目,这意味着北约可能会在波兰东部驻扎空军。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东部哨兵”计划的长期运作耗费巨大。俄罗斯政治信息中心主任阿列克谢·穆欣分析称,“东部哨兵”行动不仅涉及将飞机转移到靠近俄边境的欧洲国家,还涉及其他北约成员国的军队进入北约在波兰的军事设施,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计划。穆欣认为,这对乌克兰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巨额资金将主要用于北约自身旷日持久的行动,而不会流入乌克兰。

此外,法国《世界报》称,此次无人机事件暴露出北约在反制无人机方面的重大薄弱环节,“北约为拦截俄罗斯无人机动用了大量空中力量,包括战斗机、预警机和加油机,而这恰恰凸显出其能力和所面临风险之间的不匹配”。一位航空问题专家质疑道:“一个晚上,为击落总价值不过10万欧元的无人机,北约光导弹就花了数百万欧元。这样的消耗能持续多久?”

如何应对非传统军事威胁仍十分模糊

在北约内部,无人机事件使得一个问题再次被提出:联盟成员国手头究竟有哪些工具可以应对此类攻击?联盟东翼国家主张建立“无人机之墙”,以分布式、低成本、可规模化的感知与拦截体系弥补低空空隙。还有专家此前提议将北约“空中盾牌”延伸至乌克兰上空。但是,乌总统泽连斯基直言:“我们已讨论多时,但(该提议)从未真正落地。”

此次危机也让人们重新审视北约的制度设计。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款允许成员国在感到安全受到威胁时,要求召开磋商,这是政治与外交层面的机制;而第五条款则是北约最具约束力的集体防御条款:当成员国在欧洲或北美遭受“武装袭击”,将被视为针对全体成员的攻击,其他国家必须采取援助行动,包括动用武力。历史上,第四条款已被触发8次,最近一次是本月10日应波兰要求启动的。相比之下,第五条款自1949年以来仅启动过一次,即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这一差距说明,从第四条款到第五条款,中间存在巨大门槛。

德国政治学家兼军事专家卡洛·马萨拉认为,只有发生系统性袭击时,北约才会援引第五条。但是根据国际法,无人机入侵并非“武装袭击”,第五条不会因此而生效。他表示,只有在发生系统性、重复性袭击的情况下,例如每晚都有数十架敌方无人机侵入北约领空,该条款才会生效。

英国《卫报》分析认为,波兰遭遇无人机入侵是一次“灰色地带冲突”——它尚未达到第五条款的门槛,但足以测试北约的政治凝聚力和防御准备,而这次事件揭示了北约在面对非传统军事威胁时的困境。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北约在面对无人机、网络攻击等“灰色地带”威胁时,如何界定“武装袭击”的范围依然模糊,这可能导致盟友之间的期待与实际行动出现落差。立陶宛前外长兰茨贝尔吉斯对法国《世界报》表示,北约有必要划定清晰“红线”——一旦越线,即不再视为“事故”,而按“侵略”定性并授权直接击落,以恢复威慑可信度;若迟迟不作为,联盟将承受更多意外与风险。

对北约凝聚力的一次试探?

在一些北约成员国看来,遭受无人机的侵入不仅客观上是对北约防御能力的一次考验,还是对北约凝聚力的一次试探。法国《费加罗报》解读称,欧盟的财政和政治危机、英国在移民与军费之间的两难以及美国的政治震荡,都构成了俄罗斯试探北约的背景条件。报道称,法国自诩欧盟军事领导者,却长期陷入财政与政治困局;德国总理默茨与社民党伙伴之间掣肘频仍,德国选择党公开挑战柏林的对乌路线;作为支持乌克兰的另一支柱,英国政府在移民问题上遭遇民意压力,同时财政空间有限,国防增支步履维艰;而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正经历一场政治变革,让其作为“自由世界领袖”的角色备受质疑。

而在部分俄罗斯舆论看来,此次事件的本质是西方对俄罗斯和波兰之间冲突的煽动。俄罗斯“军事事务”网报道称,在乌克兰战线“逐渐崩溃”的背景下,欧洲正试图在波兰建立一个新的集团。但如果波兰得不到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它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想成为“第二个乌克兰”。今日俄罗斯电视台则分析称,“东部哨兵”行动是欧洲国家在“制造恐惧气氛”,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弱欧洲民众对本国国防开支增长的不满。

无人机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态度尤其受到关注。美国常驻北约代表惠特克明确重申,将捍卫“北约的每一寸领土”,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暗示称这起事件“可能是一个误会”,遭到欧洲方面的驳斥。多位评论员在波兰电视台Polsat News的节目中提到,美国总统的暧昧表态“可能在莫斯科被解读为北约的分裂”,这种信号非常危险。德国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在报道中批评特朗普的回应“软弱”,并称“美国信誉”能否恢复让人怀疑。德国《商报》也批评了特朗普的含糊其词,称他淡化了第五条款的承诺,加剧了人们对北约凝聚力的怀疑。

英国路透社9月20日报道称,特朗普政府经历了一个紧张的“外交夏季”,包括6月为支持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7月因对俄乌停火谈判进程不满威胁对俄加大制裁力度、8月在阿拉斯加与普京会晤等。而在今年秋天,特朗普又回到了以往的对重大冲突持谨慎态度的状态。今年8月底,五角大楼官员与多位欧洲外交官会面,并传达了一则信息:美方将切断对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部分安全援助。五角大楼官员称,欧洲需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在特朗普领导下,美国军方将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优先事项,尤其是国内事务。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9月19日披露,因为需要优先补充本国军备库存,美国已部分暂停对欧洲国家的军售,包括在“东部哨兵”行动中被反复提到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五角大楼在推进相关采购事宜数周后,“突然”对向丹麦出售“爱国者”防空系统一事“失去了兴趣”,原因在于美方已确认部分武器装备短缺,于是暂停接受来自欧洲国家的部分订单。多家媒体分析称,该政策若持续,可能在美国与欧洲盟友间引发新的紧张气氛,削弱美国对欧洲的军事影响力。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