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我们常能看看到情景:在某家连锁咖啡馆或图书馆里,一些初高中生生围坐一桌,笔记本电脑和习题册摊开,却不见笔尖舞动。他们正盯着手机屏幕,反复播放一段15秒的短视频——一位网红老师用夸张的表情和“秒杀技巧”讲解一道数学压轴题。“记住这个口诀,考试直接套用!”视频
被歧义的学习如何吞噬我们的未来!
仁和学习共同体.家学唐
格局
这是我们常能看看到情景:在某家连锁咖啡馆或图书馆里,一些初高中生生围坐一桌,笔记本电脑和习题册摊开,却不见笔尖舞动。他们正盯着手机屏幕,反复播放一段15秒的短视频——一位网红老师用夸张的表情和“秒杀技巧”讲解一道数学压轴题。“记住这个口诀,考试直接套用!”视频结尾,弹幕刷过一片“学到了”“收藏了”。然而,当题目稍作变形,这些“口诀”便如沙堡般崩塌。这并非孤例,而是当下“被歧义的学习”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学习”,本应是认知建构、思维锤炼与意义生成的过程。但在信息爆炸、效率至上的时代语境下,这一概念正被悄然扭曲。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关于“学习”的集体性歧义:将“获取信息”等同于“掌握知识”,将“完成任务”误认为“学会技能”,将“短暂记忆”当作“深度理解”。这种歧义,不仅发生在学生群体中,也渗透进成人学习、职场培训乃至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
最显著的歧义,是“输入”与“内化”的混淆。打开任何一个学习类APP,用户热衷于收藏、点赞、倍速播放,仿佛点击“已学习”按钮,知识便自动植入大脑。数据显示,某知识平台用户平均完成率不足30%,但收藏率高达70%。人们沉迷于“学过”的幻觉,却回避“学会”的艰难。我们一定要明白“大脑不是硬盘,学习不是复制粘贴。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思考的褶皱里,而非滑动的手指间。”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普遍的现象:许多人对学习只停留在表面,误以为参加过培训、听过讲座或是买过几本书,就等于掌握了某项技能或知识。这种“学过”的幻觉让他们感到满足,仿佛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然而,他们实际上并未深入到学习的核心,并未真正理解并能运用所学内容。与之相对的是,“学会”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它要求人们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浅尝辄止,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实践和反复的磨练。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且充满挑战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正因如此,人们往往倾向于逃避“学会”的艰辛,选择沉浸在“学过”的幻觉中。但唯有真正经历“学会”的过程,我们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成长与进步。
其次是“形式”与“实质”的倒置。校园里,学生为综测加分参加五花八门的讲座,却在讲座中刷题、聊天;职场中,员工为凑够培训学时,开着网课视频刷手机。学习沦为履历上的装饰品,其内在价值被仪式感取代。更值得警惕的是,“学习”被异化为一种表演。社交媒体上,精致的书桌布置、整齐的笔记手账、凌晨四点的打卡照片,构成“努力人设”的消费符号。当学习成为可展示的景观,真实的求知过程反而被遮蔽。
技术的介入加剧了这种歧义。算法推荐的“个性化学习”常将人困在信息茧房,只推送熟悉的内容,回避认知挑战;AI答题工具的普及,让“解题”变成“搜题”,思维惰性悄然滋生。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便利,却可能失去了深度学习的耐心与能力。一些学生坦言:“以前不会的题会想一晚上,现在直接拍个照,答案秒出——可下次还是不会。”
“被歧义的学习”背后,是功利主义教育观与焦虑社会心态的合谋。在“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压力下,学习被简化为升学、求职的工具,其滋养心灵、拓展视野的本真意义被挤压。家长追逐“提分秘籍”,学生迷信“速成攻略”,成人沉迷“30天精通编程”,所有人都在寻找捷径,却忘了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破除歧义,需回归学习的本质。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真正的学习,应是主动的探索、持续的反思与勇敢的试错。它允许缓慢,包容失败,重视过程而非仅看结果。学校应减少机械训练,增加项目式学习;家庭应放下分数执念,鼓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个体则需警惕“伪学习”的诱惑,建立元认知能力,学会如何学习。
当社会不再以“学了多少”衡量成长,而是关注“改变了多少”,我们或许才能走出学习歧义的迷雾,重拾学习的尊严与喜悦
来源:家学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