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世界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这就是“无常”(“无”是没有,“常”是恒常)。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爱的心会变,可能会减弱,也可能增强。讨厌的心可能会变得喜欢,也可能变得麻木。
这个世界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这就是“无常”(“无”是没有,“常”是恒常)。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爱的心会变,可能会减弱,也可能增强。讨厌的心可能会变得喜欢,也可能变得麻木。
怨恨过的人,某一天可能会帮助我。看起来会帮助我的人,某一天可能不会帮助我。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没有不变的东西。物品也是,我再怎么珍惜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磨损消失,而且珍惜的物品也可能损坏。人也一样。我们今年以某种性格、某种面貌生活,到了明年,又可能以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性格、做着不同的事情生活下去。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无常。
然后是无我。无我(Anātman)是说,没有一个可称为“我”的固定不变的实体。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不是因为存在某个永恒不灭的实体来维持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依存地维持着的。
叫做“我”的存在,也不是某天某个人创造出来然后“咚”地掉到这个世界上的,而是通过母亲和父亲的结合,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上,而那母亲父亲,是通过祖父祖母的结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一个人能活下去吗?不行。至少得有人剪脐带,有人给洗澡,有人做衣服穿。那衣服哪来的?商店买的。商店从哪进货?工厂做的。工厂的原料呢?比如棉花,是农民种的。再往前推,还有提供种子、工具、运输的人……
你看,一件小小的衣服,背后是多少人的劳动和付出!我们能活着,能坐在这里看手机,是因为有无数人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我们,我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岛,而是互相连接、互相依靠的存在。 这就是“无我”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是关系中的存在,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我”。
“空”:不是啥都没有,而是“一切都连着”
好了,知道了“无常”(一直在变)和“无我”(相互连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一个佛教里超酷的概念——“空”。
等等!一听到“空”,你可千万别误会:
“空”不是指有个叫“空”的神奇东西存在。 它不是一种物质或能量。“空”也不是说“啥都没有了,一片虚无”。 不是这个意思!那“空”到底是啥?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暗号”,或者说一个“标签”**。就像我们跟朋友打招呼,中国人说“你好”,英国人说“Hello”,日本人说“こんにちは (Konnichiwa)”,意思都差不多,就是问候嘛。
佛教也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看待世界的方式,那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为条件才出现的。 这个规律,佛教叫做**“缘起”**(因为各种“缘”分条件凑在一起,“起”来了)。
在大乘佛教里,就把这个包含“无常”、“无我”、“缘起”这些道理的“世界真相”,用一个字来代表,就是**“空”**。
所以,“空”虽然字面意思是空的,但在这里,它指的是“万物相互关联、彼此成就”这个深刻的道理,而不是“空荡荡啥也没有”。
记住:“空” ≈ “缘起” ≈ “相互依存” ≈ “一切都是连着的”。它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告诉你事物是怎么运作的。
我们的身心(五蕴),也是“空”的
好,理解了“空”大概是啥意思,那佛教里常说的“五蕴皆空”又是啥呢?
“五蕴”(也叫五种聚合)是佛教分析“我们”这个存在的五个方面:色、受、想、行、识。听着有点难?别怕,咱们一个个拆开看:
色 (Se):简单说,就是物质,我们的身体,以及眼睛能看到、手能摸到的一切东西。比如你的身体,有骨头有肉有血液。你手里的手机,桌上的杯子,都算“色”。受 (Shou):就是感觉、感受。摸摸自己的手,是暖和还是凉?是光滑还是粗糙?看到好看的风景觉得开心,听到噪音觉得烦躁,这些都是“受”。它包括身体的触感,也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产生的直接感觉。想 (Xiang):就是想法、念头、概念。看到一个东西(色),有了感觉(受),然后你脑子里会给它下定义、贴标签、产生联想,比如“哦,这是奶茶,看起来很好喝,上次喝的那家不错”。这就是“想”。行 (Xing):是意志、冲动、打算。基于前面的感觉和想法,你心里会产生一种“要做点什么”的动力。比如,“嗯,想喝那杯奶茶,我要去买!” 或者 “这文章有点意思,我得看完它/分享给朋友”。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意愿就是“行”。识 (Shi):是认识、了别、意识。我们通过看、听、想、做,不断地认识世界,形成经验和记忆。比如,你真的去买了奶茶喝了,感觉很好,这个经历就被你的“识”记住了,下次可能还会想喝。我们所有的经历和学习,都在塑造我们的“识”。佛教说**“五蕴皆空”**,意思是:我们这个由身体(色)、感觉(受)、想法(想)、意志(行)、意识(识)组成的“我”,本质上也是符合“空”的道理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在变(无常),我们的感觉、想法、念头也时时刻刻在变,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无我),都需要依赖各种条件才能产生(缘起)。比如,没有看到奶茶(色),就不会有“想喝”的感觉(受)和念头(想),更不会有“去买”的行动(行)和“好喝”的记忆(识)。
看透“空”,少点烦恼
《心经》里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啥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照见),我们自身的这五个方面(五蕴)都是**“空”的(也就是无常的、相互依存的、并非固定不变的),那么,就能摆脱(度)生活中所有的痛苦和烦恼(一切苦厄)**。
生活中的苦,太多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避免,但还有很多苦,比如:
跟爱的人分开(爱别离苦)跟讨厌的人非得在一起(怨憎会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求不得苦)甚至我们身心活动本身带来的纠结(五蕴炽盛苦)这些苦,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没看透。我们总想抓住不变的东西,总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我”想要的必须得到,“我”讨厌的必须消失。因为不懂得一切都是变化的、相互关联的(不懂“空”),所以才会跟现实较劲,才会痛苦。
但如果我们能用“空”的智慧(佛教里叫般若智慧)来看待自己和世界,明白一切都在流动变化,一切都紧密相连,很多执念就能放下,心就能松快很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换个角度看世界
《心经》里还有句名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听起来像绕口令,其实是在强调:“色”(物质、现象)和“空”(相互依存的本质)根本分不开。
“色不异空”:你看到的任何一个东西(色),比如你手里的面包,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有种麦子的农民,有做面包的工人,有卖面包的商家……有无数的因缘条件聚合在一起(空),这个面包才存在。所以,物质现象(色)离不开它的相互依存性(空)。“空不异色”:反过来,这种相互依存的规律(空),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恰恰体现在我们能看到、摸到的具体事物(色)上。没有具体的面包,你怎么体会它背后的联系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进一步说,物质现象(色)本身,当下就体现着相互依存的本质(空);而相互依存的本质(空),也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现象(色)展现出来的。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回事。简单理解就是:看到任何事物,都能同时看到它本身和它背后那张巨大的关系网。理解了这张网,也就理解了事物本身。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