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接见左大玢,被说念错名字,主席一笑回之:问你爸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7:33 2

摘要:1959年6月长沙的夜夏气闷,省交际处舞厅里却琴声悠扬。刚过十六岁的左大玢化好戏妆,手心全是汗,她听见工作人员轻声通报:“主席已就座。”那一句像锣鼓点,直接敲在她胸口。台口灯亮,她饰演的王玉环一登场,第一眼便对上席中那张熟悉的笑脸——三年前远在怀仁堂帷幕后偷看

1959年6月长沙的夜夏气闷,省交际处舞厅里却琴声悠扬。刚过十六岁的左大玢化好戏妆,手心全是汗,她听见工作人员轻声通报:“主席已就座。”那一句像锣鼓点,直接敲在她胸口。台口灯亮,她饰演的王玉环一登场,第一眼便对上席中那张熟悉的笑脸——三年前远在怀仁堂帷幕后偷看的人民领袖,如今近在咫尺。

唱念做打本已烂熟,可这一刻嗓子竟发飘。她强迫自己盯着台柱而非主席,总算把《生死牌》唱完。谢幕时,毛泽东轻轻拍手,侧身与陪同说了句评价:“这小花旦嗓子亮,台风稳。”剧终回后台,左大玢正卸妆,一位女同志走来递话:“主席想请你跳支舞。”原来那人叫侯波,是主席的专职摄影。左大玢脑子“嗡”地一声:戏台上翻跟斗易,舞池里转圈难,可命令到了嘴边,她只得硬着头皮答应。

警卫员封师傅临时教了几个基本步。“就把它当走路。”他半开玩笑。五分钟后,毛泽东迈着标准华尔兹步来到她面前,和声一句:“娃娃,动起来,不要僵在那。”简短的对话,让紧绷的弦松了半截。伴奏刚起,主席故意放慢节奏护着她,一曲下来,她背已汗透,鞋跟都有点发软,却没有踩错一次拍子。

舞散人未散。毛泽东拉把椅子坐下,问起她的身世:“哪里学戏?”“湘剧训练班。”回答完,她好奇地反问:“主席,您怎么知道我们地方戏的门道这么多?”毛泽东笑道,自己从小听堂戏,哪一出哪一路行当,早烂熟于心。他还提到田汉、齐如山等老友,把左大玢听得目不转睛。

既熟识,玩笑就多。一次主席在长沙再见她,忽然抬头发问:“你姓左,那左宗棠算你哪门亲戚?”少女愣住,只能摇头。主席哈哈大笑:“不认得也不要紧,反正都是湖南人。”这种不经意的家乡腔调,拉近了辈分差着几十岁的距离。

真正的小插曲发生在1961年的中南海。那晚演出后,主席提笔给她签名,抬眼唤道:“大分,过来。”她忙纠正:“主席,是大玢(bin),不是大分(fen)。”毛泽东眯起眼,故意把“玢”字写得很大:“娃娃,回去问问你爸爸,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旁人忍俊不禁,她也只好红着脸答声“是”。事后查字典才知道,主席真没读错。这段插曲后来在湘剧圈流传,大家都笑她胆大,也佩服主席的学问。

1963年毛泽东南巡至岳麓山,点名要看湘剧《打铜锣》,左大玢却在沅陵下乡演出。省委急电催她连夜赶回。第二天会面,主席把自己茶杯递给她:“你为农民唱了几场?”左大玢报了数字,还本能地夺过他叼着的烟头:“您得少抽一点。”警卫刚要拦,主席摆手:“听娃娃的。”一句家常话,却让在场干部大为惊讶。能同领袖说“管烟”,除了亲近,还要有几分真胆。

往后几年,每逢主席返湘,常让她领一班小演员到招待所唱折子戏。距离近了,她才发现毛泽东对湘剧的细节要求极高——唱腔字头要圆,水袖的寸度要准,连铜锣敲在第几拍都要点明。有人疑惑:“哪来这么多讲究?”主席回答:“戏不好看,观众不来;戏不准,后辈就学走样。”一句话点明传统艺术的传承要害。

1970年代,毛泽东身体不允许再到现场听戏,于是中央办公厅派摄制组去湖南录戏给他看。导演是后来的《西游记》总导演杨洁。摄录《追鱼记》时,杨洁对左大玢扮演的观音赞不绝口:“真像菩萨下凡。”六年后,《西游记》筹拍,杨洁第一时间想起她。经过试装,剧组一致通过,她成了全国观众心中的观世音。若没有当初为主席拍摄的那盘录像,剧组也许不会这样顺利地找到这个最佳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视剧热播后,她去普陀山进香,被游客认出,远处竟有人双手合十行大礼,弄得工作人员赶紧护送她离开。横跨舞台与屏幕的角色塑造力,由此见高下,而背后那根最初的红线,仍系在当年中南海与湖南茶馆之间。

1984年,她在省戏曲学校礼堂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举手的姿势和二十八年前举扇子练功时同样坚定。三年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她笑说:“这回总算对得起妈妈当年那句‘要当一流名演员’。”母亲郑福秋已退居二线,听见女儿的话,和台下老艺人一同鼓掌。

纵观左大玢几十年的舞台人生,毛泽东的几次点拨既是机遇,也是鞭策。没有刻苦练功,那句“这小花旦嗓子亮”不会诞生;没有谦逊好学,那场名字的读音之争只能尴尬收场。艺术与历史偶然相逢,留下一幕幕带着湘江水汽的故事,也让一个戏曲女孩从练功房一路走到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前。

来源:浔阳咸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