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院士岛对岸的定山广场我常去,夏赏莲荷浮水,冬赏杉林染霜。尤其立冬过后,岸边水杉燃作一片赭红,婚纱摄影的新人便扎堆涌向临湖的开阔草坪。曳地长裙的新娘倏然转身时,裙裾掠过远处景致,杉林、白纱、碧水融成一幅柔画,对岸的院士岛笼着层缥缈仙气,愈发显得神秘。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天光将湖水浸得碧蓝透亮。从湘农桥入口踏入院士岛的林间,风里渗着丝丝清凉,弥漫的水汽悄无声息沾湿了衣角。这是我头一回把脚步落在旷无几人的岛上。
前段时间,看到网上多个平台在发湘湖的“小阿勒泰”,就是院士岛上那一片长满青草的斜坡,再一次触动了我来一探究竟的欲望。
院士岛对岸的定山广场我常去,夏赏莲荷浮水,冬赏杉林染霜。尤其立冬过后,岸边水杉燃作一片赭红,婚纱摄影的新人便扎堆涌向临湖的开阔草坪。曳地长裙的新娘倏然转身时,裙裾掠过远处景致,杉林、白纱、碧水融成一幅柔画,对岸的院士岛笼着层缥缈仙气,愈发显得神秘。
那时便觉,世间景致大抵需隔着些什么才动人——雾里看山、月下观花,心里悄悄“种草”向往,原是隔湖“未得”的执念在轻轻挠心。
晨露藏在丛生的草叶间,悄悄洇湿了鞋帮。草尖挑着无数细碎的星光,微距细看,每颗露珠里都裹着一弯蓝天。握着手机的指尖不经意一碰,晶莹的露珠便轻轻地坠进泥土,没了踪影。
去年白露前也曾来过湘湖,在日记里写过“晨收清露,夜数星辰”。自那以后,见了这般透亮的小露珠,总忍不住俯身,仿佛能拾起时光落在晨雾里的碎片——薄得像蝉翼,却藏着整个清晨的柔软。
粗大的樟树根部覆着层薄苔,沾了露,绿得发亮。几只鸟儿蹦跳着落在枝桠上,“啾啾”啄饮露水,见我靠近,扑棱棱钻进林深处。
想起小时候在乡下,也是这样的清晨,跟着大人去田埂桔树边摘长缸豆。眼睛只盯着枝间垂挂的暗红色“飘带”,露水打湿裤脚也舍不得挪步。原来有些欢喜,从来都和“慢”字缠在一起。
岛上的银杏,像揣着节气的怀表。临近秋分,已显出分明的层次:树冠最高处,叶子还守着深绿,间或藏几颗青中泛褐的果实,像一串串小灯笼;树身中段的杏叶先黄了,每片都镶着金边,青黄两色缠在枝桠间,风过时簌簌作响,是秋在枝头低语。树底草坪上,早铺了层浅黄的落英,杂着零星凋零的杏果,踩上去软乎乎的,恍若梦呓。
我蹲下身捡了片完整的叶,叶脉清晰得像老木匠手里的墨线,从叶根到叶尖,一丝一缕都不含糊。叶心还留着点浅绿,叶边却已染透了金,凝在叶片上的露珠排成小队,像被时光慢慢晕开的颜料。
晨光洒落,投下斑驳光影,一只蜗牛背着半透明的壳,慢悠悠爬过叶叶。壳上沾着细碎泥土,爬过的地方留一道银白痕迹,恰似给这安静的初秋,写下几行细碎诗行。
自然想起那首唱了四十多年的老歌:“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小时候总嫌蜗牛慢,觉得它永远赶不上季节的脚步。如今望着它一步一挪的模样,反倒生出几分羡慕。它不用追赶什么,一片叶便是一方天地,爬过的每一寸都是时光的纹路。成年人心里的“远方”,从来不是翻山越岭才能抵达的地方——是慢下来的这一瞬,能看见蜗牛爬过杏叶的温柔,能听见落叶吻过草地的轻响,能触到指尖凑近露珠时的微凉。
湖边芦苇青中泛白,细长的穗子在风里轻摇,像江南女子鬓边垂着的流苏。有几株长得格外高挑,穗子已呈浅褐,顶端绒毛软乎乎的,沾了露水便沉甸甸的,把不必言说的秋意都坠在梢头。去年深冬在院士岛北岸,我曾见芦花飞雪的景致:芦苇在寒风里挺立,穗子洁白似雪,绒絮漫天飞舞,比起春日的繁花,多了几分清瘦风骨。
对着秋分时尚处青涩的芦花出神,是头一遭。原来这时的芦花自有妙处——太早,穗子太青嫩,少了秋的韵致;太晚,失了水汽,没了湿润柔和的灵动。从前有人爱在秋分这天采些芦花插在窗台,说能“留住秋光”,想来是想把这转瞬的清柔,妥帖收进日常里。
来之前,我本是想直奔朋友圈里的“阿勒泰山坡”来的。可走着走着,凭直觉拐进了科创园东侧的湖畔小径。举目遥望,石岩山上,先照禅寺的金顶在晨光里闪着微光。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古寺,因“旭日之光先照此寺”而得名,如今成了年轻人追逐“湘湖落日”“先照钟声”的打卡地。听说从前古寺的钟声会顺着湖面飘荡,悠悠传到湘湖对岸,不知曾惊醒过多少人的白日梦。
往北望去,老虎洞藏在绿荫丛中,莲花古寺的飞檐翘角从树缝里探出来,几朵粉红木芙蓉缀在塔边,添了几分娇俏。古时老虎洞听说曾有猛虎栖居,后来高僧在此建寺,香火渐盛,老虎便驮着月光悄悄离开了——这般传说,倒给古寺添了些野趣与温情。
湖面上掠过几只白鹭,雪白翅尖划破湛蓝湖水。它们总爱停在芦苇丛边,啄食水里的鱼虾。听见我的脚步声,便“扑棱棱”飞起,溅起的水花落在芦叶上,碎成细小的珠。展翅排云而上的白鹭,似与天际相拥。那洁白的身姿,在蓝天碧云的映衬下,翩翩有一股逸仙之气,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意犹在眼前。
隔三差五的飞机从头顶掠过,银灰色机身在蓝天下格外显眼,机翼下竟还悬着一轮残月。白鹭与飞机在天幕下交错,一低一高,一慢一快,像古今时光在此轻轻碰撞,成了岛上独有的景致。
正看得入神,身后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几户人家往不远处的斜坡走去。年轻妈妈提着餐布,孩子踢着足球蹦跳在前头。那片高处生着排绿树的斜坡草坪,便是众人口中的“小阿勒泰”了。连绵起伏的草地黄绿相间,草叶上的露珠还未散尽,闪着细碎的光。
一个穿白裙的姑娘撑着透明伞立在坡顶,忽然迎着风张开双臂,裙摆扬起,像只振翅欲飞的蝴蝶。我下意识举起手机按下快门,镜头里,她的白裙与黄绿草坪、湛蓝天空融在一起,像幅刚落笔的水彩画。这画面忽然撞醒了记忆——三年前在定山广场,隔着湖面望见的岛上新娘,也是这般白裙,这般笑意。原来有些神秘与美好从不需要刻意追寻,转角便能撞见。
青灰色的浙江油画院藏在树林里,黛瓦白墙,透着江南独有的温婉。墙边几株波斯菊,黄灿灿的花瓣裹着花蕊,像藏着不肯说的小秘密。美院学子的画展常在此举办,春樱夏荷、秋枫冬芦,画布上的风景里,都藏着岛上的晨昏,挟着画家指尖的温度。
从石栏往里望,墙上挂着的湖景油画里,湖水淡蓝,芦苇浅褐,远处山影蒙着薄雾,竟和眼前的秋光有几分相似。想来画家落笔时,定是浸在这样的晨雾里,把风的软、露的凉、叶的黄,都细细揉进了颜料。
科创园深灰色的建筑掩映在绿林间,一边是钢筋水泥的利落,一边是枝叶扶疏的温柔。“院士岛”里,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领域的院士们,把工作室安在了这满是野趣的地方。科研人员忙碌间隙推窗,便能望见白鹭翩飞、芦花轻摇、杏叶飘落,这份惬意,是自然赠予科研者的温柔慰藉。
科技与自然从来不是对立的两端。就像岛上的银杏,果可入药,叶可赏玩,根可深扎土地,各有其用,却同根而生,共沐秋光。这大抵就是“院士岛”的深意:让最前沿的思维,在最自然的风景里扎根生长;让最严谨的科研,也能触摸到秋风的柔软、晨露的清亮。
日头渐高,鞋尖的湿痕早已干透,可心里的那片晨露,却永远亮着。这是初秋的礼物,是等待的回甘,是时光落在岛上最温柔的刻度。真庆幸刚才没有在入口就往西直扑“小阿勒泰”,反倒往东弯弯绕绕走了一大圈,在草木间捡拾了一路秋光。
人生大抵也是如此。我们总忙着直奔预设的“目的地”,却常常忽略,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往往藏在错过的拐角。它们像秋露藏在草叶尖,像白鹭掠过湖面,像蜗牛爬过杏叶——不声不响,却在不经意间,亮了整个清晨,暖了整段时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