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10减3等于几?”当10岁的女儿第7次问出这个问题,43岁的李芸握着笔的手突然僵住——她盯着作业本上的数字,脑海里像被橡皮擦狠狠抹过,怎么也算不出答案。
“妈妈,10减3等于几?”当10岁的女儿第7次问出这个问题,43岁的李芸握着笔的手突然僵住——她盯着作业本上的数字,脑海里像被橡皮擦狠狠抹过,怎么也算不出答案。
这个曾经能同时处理三个项目报表的职场精英,如今连买菜找零都要掏出计算器,而这一切,竟是从35岁那年生下二胎开始的。
一、从“超人妈妈”到“迷路患者”:生育后的记忆滑坡
2016年,李芸在35岁“高龄”生下小儿子。
怀孕时她就频繁忘事:刚放下的钥匙找不到,客户电话打来却想不起对方名字。产后半年,症状急剧恶化。“有次接女儿放学,我居然走到相反方向的地铁站。”她翻出当时的日记,某页潦草地写着:“今天又把会议纪要写成童话故事,领导看我的眼神像看怪物。”
家人起初以为是“一孕傻三年”,直到2022年,李芸在超市对着价签发呆20分钟算不出总价,丈夫才带她去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王教授拿着核磁共振片叹息:“海马体萎缩得像70岁老人。”基因检测更显示,她携带早老素基因2突变——这种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平均提前15年。
二、基因“定时炸弹”+职场压力:双重暴击下的早衰
“早老素基因突变就像体内埋了根引线。”王教授解释,该基因负责生产一种关键蛋白,突变后会导致β-淀粉样蛋白异常堆积,形成阿尔茨海默病的典型脑斑块。而李芸的情况更特殊:她不仅携带突变基因,还长期处于“高压模式”。
翻开李芸的工作日志,35岁生娃前她已是市场部总监,每天工作14小时,常年失眠。
“生完老二后,我白天上班,晚上哄睡两个孩子,凌晨还要处理邮件。”她展示手机里的闹钟记录:凌晨1点、3点、5点各设一个,用来提醒自己给孩子盖被子。
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显示,携带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的中青年人,若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的3.2倍。
“就像同时踩着基因和压力两块跷跷板,”王教授比喻,“任何一块失衡,都会加速疾病进程。”
三
、43岁妈妈的“抗衰”自救:早筛早治是关键
如今,李芸的手机里存着上百张“防走失卡片”:正面是姓名、电话,背面是“我有阿尔茨海默病,请联系我家人”。她每周三次去康复中心做认知训练,用记事本详细记录每天要做的事。“昨天把‘买牛奶’写成‘买牛’,女儿笑我,但我必须写下来。”
医生提醒,有家族史或长期高压的人群,30岁后应每年做认知筛查。
北京协和医院推出的“阿尔茨海默病早筛套餐”,包含基因检测、脑脊液检查和AI认知评估,费用约2000元。“越早干预,延缓发病的效果越好。”王教授说。
李芸的丈夫则辞去了高薪工作,转做自由职业。“以前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明白,能陪她慢慢忘记世界,才是最珍贵的事。”
夕阳下,他牵着李芸的手在小区散步,妻子突然指着路边的月季说:“这花真好看。”他眼眶一热——这是三个月来,妻子第一次主动说出完整的句子。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提醒我们:阿尔茨海默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当基因遇上压力,当生育撞上职场,每个中年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李芸”。
正如她日记本扉页写的:“记忆会消失,但爱永远不会被擦除。”而我们要做的,是在遗忘来临前,更用力地记住彼此。
来源:走马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