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嘿!起!”9月5日下午,蒙蒙烟雨中,在吴桥县于集镇于东村的于金生杂技小院里,11岁的李雲铜一丝不苟地练习着“单手倒立”。只见她靠一只手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侧腰上顶、慢慢地举起双腿、劈开、收拢,悬空变幻出各种高难而优美的姿势。
□本报记者 韩莉 见习记者 崔玉洁
“嘿!起!”9月5日下午,蒙蒙烟雨中,在吴桥县于集镇于东村的于金生杂技小院里,11岁的李雲铜一丝不苟地练习着“单手倒立”。只见她靠一只手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侧腰上顶、慢慢地举起双腿、劈开、收拢,悬空变幻出各种高难而优美的姿势。
雨水和着汗水顺着小姑娘散落的发丝流下来。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清晨5点多开始训练,这样的日子,李雲铜在这个小院里已经坚持了五年。
虽然苦,小姑娘只要说起自己去全国各地参加演出的情景就会神采飞扬,眼睛里亮晶晶的。表演一结束,她便热络地拉着几个年纪相仿的小观众去参观展室,照片里很多都是这个小院走出的杂技大明星。“老师说,这里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一定也要站在世界大舞台上。”小姑娘做了一个俏皮的举奖杯动作,笑得无比灿烂。
配合着火爆热烈的快节奏音乐,几个热带丛林装束的外国小伙打着鼓动感十足地登场了,站在C位的是来自坦桑尼亚的小伙子阿布,他在一个网球拍形状的窄小道具里灵活舒展着自己健硕的身躯。刚与柔,力量和技巧形成的强烈反差感,让围观的游客不由喝起彩来。
阿布和吴桥杂技可谓缘分深厚,他从小就喜欢在电视里看杂技表演,十几岁的时候,机缘巧合找到了在坦桑尼亚生活的于金生的徒弟,跟他们学习杂技技巧。后来阿布终于有机会来到中国工作,只要有时间他就会来吴桥杂技小院学习。阿布用生涩的中文说:“在杂技故乡学功夫,真棒!”
小院的主人是72岁的著名杂技表演家于金生,他出生于杂技世家,4岁学艺,练就一身绝技,是赫赫有名的“现代马戏大王”。他说这个小院是他成长的地方,也走出了很多杂技技艺的优秀传承人,有的甚至成了业内大咖,还有很多国外的学子学成后回国开馆授课,把杂技艺术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虽然自己同辈的杂技艺人大都年事已高,但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好下一代。
而在桑园镇双庙芦村的张家班杂技小院里,同样热闹非凡。两个小瓷碗、三个海绵球、一根小木棒,变幻着谁也猜不透的答案,知名老艺人邓玉兰正在表演传统魔术项目“三仙归洞”。旁边的女士正聚精会神看着,突然发现小球到了自己手里,不禁兴奋地大叫起来,一脸难以置信。“草帽”“水流星”等项目前都围满了观众,有人手把手地教,有观众认真地学,“我试试”“原来我也行”的惊喜之声此伏彼起。
看到这一幕,张家班杂技小院班主张鹏开心不已。在他看来,作为吴桥杂技传承的“微载体”,杂技小院除了要把古老的非遗技艺传承好,还要在文旅融合上做出新意。乡村舞台展演、高空项目体验、动物萌宠互动……在这里,观众不光能台下看,还能上去演,“当一回杂技人”的沉浸式体验总会给他们留下格外深刻美好的印象,“非遗活态传承”在这里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如今,吴桥县在17个杂技专业村推广“杂技小院”模式,着力打造集传承、教学、展示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这些散落于村落间的杂技小院,不仅是当地杂技艺人日常排练、切磋技艺的固定空间,更成为向外界展示杂技文化的生动窗口。吴桥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杂技小院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不光是看热闹、感受惊险刺激,更让他们愿意去了解杂技背后的故事,爱上这门传统技艺。让游客从过去的转一圈就走,变成现在吃吃农家菜,住住农家院,亲身体验各种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留一留’‘住一宿’。希望这种可触摸、可体验、可生活的传承模式,真正让传统非遗项目火出圈、活出彩。”
从晨光中的基本功训练,到小院里的技艺切磋;从传统师徒心口相传,到文旅融合的新玩法——吴桥杂技正在跨界融合中探索着原汁原味又新意十足的表达方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