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哥哥用180天的走地鸡做白切鸡被淘汰,评委:肉质偏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21:19 1

摘要:一只180天的走地鸡被评委一句“肉质偏老”淘汰,广东人集体炸锅:我们从小吃到大的白切鸡,难道一直是错的?

一只180天的走地鸡被评委一句“肉质偏老”淘汰,广东人集体炸锅:我们从小吃到大的白切鸡,难道一直是错的?

节目镜头里,全进华端出的那只鸡皮下泛着淡黄,毛孔清晰,一看就是山里跑大的。

评委咬一口,眉头皱得快拧出水:“太柴。”弹幕瞬间刷屏:你是不是没吃过真正的广东席?

这事看似好笑,其实戳到很多在外打工的广东人的泪点。

每次回乡,长辈第一句话就是“斩料整只白切鸡”,那是他们衡量儿女有没有瘦的唯一标准。

可出了省,点菜时小心翼翼问一句“有白切鸡吗?”上来的是一碟冰渣渣、骨头带血、皮塌肉散的“灾难”。

那一刻,乡愁就被切成两半。

说回鸡龄。

广州老牌烧腊档老板给过最直白的解释:嫩鸡像没谈过恋爱的嘴,一碰就碎;180天的鸡,肉里已经跑过风、晒过日、刨过土,咬下去有股“鸡味”,也就是氨基酸和鸡油混合出的鲜甜。

可这套逻辑在北方面前常被嫌弃:他们认的是入口即化,谁还管你鸡味不鸡味。

关键不在鸡,在浸鸡那锅汤。

冼师傅说,烫鸡的水温要控制在90℃,三提三浸让最厚肉的大腿根刚好断生;随后进冰水,鸡皮骤缩,形成“玻璃皮”。

可大多数外地厨师把步骤简化为“开水煮10分钟”,再冲冷自来水,皮不韧才怪。

蘸料也是战场。

广州人坚持姜葱蓉必须手剁,热油爆过,带一点辛辣冲鼻;湛江人却用生抽加沙姜,咸里透甜。

节目里全进华用的是湛江配方,评委蘸一口,大概以为那是酱油里打了个酱油,分数又扣两分。

广东网友在评论里甩出一句狠话:评委敢不敢拿只60天的鸡,去广州街头卖?

三分钟就有人报警。

这并非玩笑——去年佛山一家连锁快餐拿嫩鸡冒充白切鸡,被老顾客联名投诉到,理由是“欺诈”。

数据也能说明偏执程度。

美团2023年报告显示,白切鸡在广东外卖订单的搜索量稳居禽类第一,比第二名烧鸭高出3倍;而差评里,出现“鸡味不够”的概率是“太老”的7倍。

换句话说,本地人宁愿嚼得费劲,也不肯吃没灵魂的肉。

所以,全进华那只180天的鸡被淘汰,其实是两套味觉体系的正面冲撞:一方追求“咬得到的鸡味”,另一方笃信“嫩才是最高礼仪”。

没有对错,只有水土不服。

就像让四川人接受甜豆瓣酱,可能比登天还难。

节目播出后,全进华抖音那条复刻视频下的最高赞留言写着:“哥,明晚回湛江吗?我妈说院子里的那只也180天了。”一句玩笑,把屏幕前的南方人集体看饿了。

说到底,白切鸡在广东从来不是一道菜,是一张身份证。

你可以说它老,说它柴,但只要一闻到那股鸡油混沙姜的味道,就知道:到家了。

来源:阳光下漫步的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