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入海口城市发展的8种特色模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06:31 3

摘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世界入海口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22 年)》首次提出“入海口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得到学界的积极评价与社会广泛关注。之后,陈明星课题组继续以50 个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为代表,深入分析研究了入海口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世界入海口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22 年)》首次提出“入海口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得到学界的积极评价与社会广泛关注。之后,陈明星课题组继续以50 个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为代表,深入分析研究了入海口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特征,探讨了8 种入海口城市发展的特色模式,先后出版《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2)《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 7),为世界入海口城市这一类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城市化是20 世纪以来最为显著的人类活动,具有全球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特征,目前全球约57%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预计到2050 年城镇人口占比将上升至68%。全球城市化方兴未艾,城市发展模式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议题。

作为河流与海洋交汇处形成的特殊城市类型,入海口城市兼具自然生态复杂性与社会经济重要性,既是人类文明与经济活动的重要集聚区,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沿阵地,对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对其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具有显著科学和现实意义。

入海口城市之间既具有相似性,可以通过借鉴和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又在城市发展阶段上具有较大差异。面对日益剧烈的全球变化,入海口城市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作出积极的响应,让多样化繁荣发展成为其未来趋势。本书(《入海口城市发展模式》)将入海口城市发展模式总结为8种特色发展模式,入海口城市多样化繁荣发展是未来趋势。

世界入海口城市发展特色模式

▋1. 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内涵与灵魂,不仅体现了城市市民的价值共识和互动模式,而且反映出城市社会风貌和文明程度。入海口城市是河流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汇之处,文化碰撞产生开放包容的精神文明。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促进社会融合,吸引更多人才流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入海口城市开放进取的城市精神推动了其繁荣外向的海洋经济;另一方面,频繁和广泛的对外贸易也使得城市居民更易接受和包容异质文化,并且能够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优点,结合自身社会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例如,上海的海派文化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形成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性。

开放包容的城市形成热情好客的民风,是城市吸引不同地区人群流入的软实力。这种文化氛围下促进了大型演出、展览、节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的举行,使其成为城市特色。例如,新奥尔良每年都会举行全美规模最大的音乐节,吸引数以千计的各流派音乐人参加,形成多元文化融合的氛围。

▋2. 高品质的宜居城市环境

城市居住环境问题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热点。河流与海湾是入海口城市独特的生态资源,让入海口城市享有天然的蓝绿(亲水)空间(是指由河湖水系构成的蓝色空间和绿地系统构成的绿色空间)。温哥华、魁北克等入海口城市凭借宜人的居住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代表。高品质宜居城市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安全社区。

改善和保护河流和海湾水质,将河流和海湾纳入城市景观,可保障优美的自然环境。例如, 温哥华在其城市愿景报告中提出将水作为城市景观的标志性特征以及高标准的水质要求。以弗雷泽河、格鲁吉亚海峡和巴拉德湾为依托,组成温哥华城市蓝绿空间的基础。在保障水质方面,温哥华设计和运用了大量先进创新的节水技术和供水设施,如测试和实践高性能节水技术、雨水的回收和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升级污水处理厂等。

新奥尔良城市公园

遥感产品:Maxar 分辨率:1m

影像时间:2022 年10 月

绿色安全社区是社会人文环境优化的核心,主要内容为建设步行生活圈和可进入的蓝绿空间。由河湖水系构成的蓝色空间和绿地系统构成的绿色空间复合构成的蓝绿空间在提升城市韧性、改善居住环境上具有重要作用。以汽车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往往导致了城市蔓延,不便于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增加了人均碳足迹。而以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生活圈设计则更适宜人的居住生活。通过土地功能混合搭配,增加艺术、植被、社区广场等有趣的街景,让居民更加享受步行。在医疗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蓝绿空间的健康益处引起城市居民的重视。提高蓝绿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进入性,让更多居民享有自然带来的益处,有利于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品质。温哥华市中心保留了一座占地405 km² 的城市公园,并且致力于让所有居民都能在5 分钟内步行到达绿道、公园和其他绿色空间,促进了生态与生活空间的融合。

高品质宜居城市环境长久保持的关键在于公众的广泛参与,保障城市在居住舒适和城市生产效率之间取得平衡。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决策和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居民绿色消费、抵制浪费,利于绿色生活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使健康绿色成为城市文化一部分,还能在可持续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监督作用。

▋3. 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创新城市(Innovation Cities)评选了100 个世界最具有创新力的城市,纽约、华盛顿、上海和伦敦等入海口城市排在前列。自主的原始创新能力是城市长久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导权的核心,原始创新策源地打造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需要政府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包括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此外,从国际交流中学习和借鉴前沿的科技与知识,再转化为自身创新和实践,也能够让城市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创新不仅是技术变革和经济范式的转变,引发的产品和生产流程的更新还包括与此相关联的制度、管理、组织形式等多领域的转变。产学研用一体化是一个基于协同创新的过程,通过协调生产、教育、科研等不同领域功能和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使得创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财政投入和完善的制度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保障,市场则对研发具有激励作用。政府和市场共同驱动创新模式,可有效保障应用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的长久发展,让城市维持可持续的创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数字化让城市更高效。大数据技术已成为智能城市运作的关键,带来以物联网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城市数据化浪潮,并催生出数据经济驱动的城市。数据产品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让城市能够对公共安全、城市服务、民生、环保监测以及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4. 联结沿河内陆城市与国际贸易的港城融合枢纽

许多河流入海口城市是海洋运输和内河航运的交通节点,使其发展成为航运便利的港口枢纽和国际贸易门户,如鹿特丹、汉堡、上海、釜山等。河流入海口城市依托河流与沿河城市建立紧密的联系,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地区城市的比较优势,合作共赢,推动河流上中下游联动发展。流域内城市联动发展扩大了贸易市场,使入海口城市与更多城市和地区建立联系,为入海口城市的港口运输提供了大量多样的货源,提升其在地区和全球网络中的辐射能级。

港城深度融合,可营造良好的港口生态圈。港口和城市的协调发展是保障港口经济可持续和城市繁荣发展的基础。建设办公、商业、娱乐文化与港口装卸和运输于一体的社区空间,使得港口贸易与城市生活融合。汉堡建设的港口新城(Hafen City),利用河流的优势,规划设计亲水空间,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城市。港口生态圈的营造则是将重点从增加港口的客户价值转为其生态系统价值最大化,实现港口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挑战, 鹿特丹减缓大型公共设施建设,还地于河,增加水上空间,优化了城市的审美和生活质量。

鹿特丹城市鸟瞰遥感图

遥感产品:Landsat8 分辨率:30m

影像时间:2022 年8 月13 日

依托河流构建发达的腹地运输网络,发展多式联运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提升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大河入海口城市通过内河航运网、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深入内陆,打通港口物流链上下游的海陆节点。鹿特丹与欧洲各国建立了发达的内河运输、铁路和公路等复合运输系统,覆盖从法国到黑海、从北欧到意大利的欧洲各发达工业区和市场。货物从鹿特丹到北欧其他城市基本都可以在24 h 内送达,到达巴黎、汉堡只需要8~10 h,而运至鲁尔工业区和比利时的工业区时间则更短。

▋5.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入海口城市中形成了一批以纽约、伦敦和上海等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财富和价值的分配、交换和流通中处于中心控制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促进金融机构集聚,尤其是高能级金融机构集聚,形成完善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有助于金融机构业务能力创新,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增强金融中心的辐射效能。

总部经济是金融中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跨国公司等大公司的总部不仅流通着庞大的资金流和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也通过产业乘数、税收贡献、消费带动、劳动就业等连锁反应推动金融中心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发展总部经济需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金融法治环境和监管体系国际化,提升金融中心吸引力。

在应对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碳中和目标为牵引,绿色金融也是金融中心重要的发展理念。丰富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通过支持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等方式激发绿色金融市场活力,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以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同时,发展普惠金融,完善多元化和广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创新数字化赋能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6.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河口三角洲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处于河流、海洋和陆地等多种动力系统共同作用带上,是多种物质、能量体系交汇界面,地区生态系统环境较为敏感脆弱。河流入海口岸线、湿地等易受到城市活动石油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污染等破坏。入海口城市应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对河口三角洲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受损、空间格局失衡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统筹和科学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和服务价值提升。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提高河口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需要重点开展植被保护、栖息地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保护等措施,通过恢复水系联通、加大生态补水,着力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长隆动物园

遥感产品:Maxar 分辨率:1m

影像时间:2021 年8 月

河口三角洲污染治理是一个全流域性的、跨行政区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河段通力合作,共同修复污染的河流、海滨和湿地等自然环境。建立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生态系统维护与建设以及环境保护。

完善国家公园保护体制。国家 公园保护体制是满足保护需求与人类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充分挖掘和最大化生态价值。国家公园保护体制的具体实现包括:在一般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自然教育、游憩活动、生态旅游、生态康养活动等,提供多样的生态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建立资源保护利用的特许权制度,将原住居民纳入自然地的保护和经营中,满足其生计需求。

▋7. 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文化旅游业的繁荣依赖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品位度越高的旅游资源,越能吸引国际游客。开罗、伦敦、魁北克等入海口城市依托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成为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城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的时代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力推进自然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与带动作用。

推动多元文化体验,丰富旅游业态,推动旅游与生态、康养、民俗文化等的有机融合,营造多元体验场景,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同时,提高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化能力,创新文化旅游产品。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化成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创造丰富的文化资源。

按照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标准和要求,完善现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国际游客出入便利的海陆空交通体系,实行便利的通关流程服务,建设舒适的旅游服务环境,达到世界级标准的旅游接待设施与服务管理水平,打造入海口城市特色国际旅游目的地名片。

▋8. 国际交往积极活跃

具有天然区位优势的入海口城市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是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入海口城市一方面通过活跃的国际交往,提升自身在全球网络中的层级与地位,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为解决全球性问题与事务做出贡献。

缔结城市联盟是城市共同面对和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合作交流平台。例如,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全球已成立了200 多个多尺度跨区域的城市网络,打破了城市静态且孤立的科学实践和政策格局,促进不同城市间互相学习和借鉴。友好城市结对也是城市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一般通过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积极开展双边或多边交流合作实现共赢。

上海外滩

遥感产品:Maxar 分辨率:1m

影像时间:2021 年11 月

国际组织是国际事务管理者、组织协调者和国际资源调配者,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积极争取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入驻,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在具有发展优势、未来热点等行业领域,获取更多主导权和先发优势。例如,广州作为世界大都市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the Major Metropolises)亚太地区总部所在地,负责统筹了64 个亚太城市的国际交往与合作,开拓了城市多边交往,同时获得丰富的资金技术资源、全球政治影响和城市协作资源。

在全球化背景下,入海口城市通过承办国际赛事和会议等活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科技等多元资源的交互,还加速了各类创新要素的流通。这些活动为城市提供了展示平台,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市民的全球视野。此外,国际活动的举办也扩大了城市的对外交往和形象推广,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本文节选自《入海口城市发展模式》(陈明星等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2)一书“6 世界入海口城市发展的特色模式”,配图选自《入海口城市发展图集》(陈明星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 7)一书。

入海口城市发展模式

陈明星等著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2

ISBN 978-7-03-080019-0

审图号:GS 京(2024)2240 号

本书梳理了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与趋势,总结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入海口城市的概念及内涵,以50 个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为代表,分析研究了入海口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特征,探讨了8 种入海口城市发展的特色模式,为世界入海口城市这一类型城市的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

入海口城市发展图集

陈明星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5. 7.

ISBN 978-7-03-080018-3

审图号:GS 京(2025)1107 号

责任编辑:杨逢渤

图集遴选20 个代表性入海口城市(亚洲9 个、欧洲5 个、非洲1 个、北美洲2 个、南美洲2 个、大洋洲1 个),综合采用多源日间多光谱和彩色夜间灯光影像以及精细尺度土地利用和建筑轮廓数据,从不同维度反映全球入海口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发展特色,分析比较入海口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特征,为总结提炼入海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直观可视化方案和技术方法支撑。

本书可供相关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及决策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城市、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教学工作者及感兴趣读者的参考用书。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一起阅读科学

来源:科学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