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白菜作为我国广泛种植的叶菜类蔬菜,包心质量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与食用口感。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大白菜不包心或包心松散的问题频发,主要由品种选择、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及病虫害侵扰四大类因素导致,需针对性采取科学措施解决。
大白菜作为我国广泛种植的叶菜类蔬菜,包心质量直接影响其商品价值与食用口感。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大白菜不包心或包心松散的问题频发,主要由品种选择、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及病虫害侵扰四大类因素导致,需针对性采取科学措施解决。
一、大白菜不包心的主要成因
1. 品种选择不当:不同品种大白菜的包心特性与适应性差异显著。若选择晚熟品种却在短生育期环境下种植,或选用不适合当地气候(如耐寒性差却露天越冬、耐热性弱却夏季种植)的品种,会因品种与环境不匹配,导致植株生长节奏紊乱,无法正常进入包心阶段。此外,部分陈旧、退化的种子,本身萌发后生长势弱,也易出现不包心现象。
2. 环境条件不适
- 温度失衡:大白菜包心期适宜温度为15-20℃,温度过高(高于25℃)会加速植株营养生长,叶片徒长且纤维增多,难以形成紧实叶球;温度过低(低于10℃)则会抑制光合作用与养分积累,导致包心缓慢或停止,尤其在北方秋播过早或南方冬播遇寒潮时易发生。
- 光照不足:大白菜为喜光作物,若种植地块长期处于树荫遮挡、高秆作物间作过密或连续阴雨天气,会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制造的碳水化合物无法满足叶球形成需求,进而出现包心松散或不包心。
3. 栽培管理粗放
- 水肥供应失衡:氮肥施用过多或过晚,会导致植株茎叶旺长,营养向生殖器官倾斜,抑制叶球发育;而磷、钾及钙、硼等微量元素缺乏,会影响根系吸收功能与养分转运,尤其缺钙易引发干烧心,间接导致不包心。同时,土壤干旱缺水会使叶片生长受阻,水分过多则会造成根系缺氧腐烂,均会破坏植株正常生长,导致不包心。
- 种植密度不合理:种植过密会导致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个体竞争养分与空间,叶片无法充分展开积累养分,难以形成饱满叶球;种植过稀虽个体生长空间充足,但易因养分供应过于集中导致茎叶徒长,同样影响包心。
4. 病虫害侵扰:病害方面,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等会破坏叶片组织,导致叶片枯黄、腐烂或畸形,无法正常包裹形成叶球;虫害方面,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等会啃食叶片,造成叶片缺刻、孔洞,影响光合作用,同时蚜虫还会传播病毒病,进一步加剧不包心问题。
二、大白菜不包心的解决措施
1. 科学选择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与种植季节,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例如,北方秋季种植可选用中晚熟、耐寒性强的品种(如“青帮白菜”),南方夏季种植则选用耐热、早熟的品种(如“夏阳白菜”);同时,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新鲜、饱满的种子,避免使用陈旧、退化种子,播种前可进行浸种催芽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与幼苗长势。
2. 优化环境条件
- 调控温度: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播种时间,北方秋播避开高温期,南方冬播做好防寒保暖(如搭建小拱棚),确保包心期温度处于15-20℃适宜区间;夏季种植可采用遮阳网覆盖降温,冬季种植通过覆盖地膜提高地温,为植株生长创造稳定温度环境。
- 保证光照:选择地势开阔、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避免与高秆作物(如玉米、高粱)过密间作;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及时清理田间积水,雨后适当通风,减少光照不足对植株的影响。
3. 精细化栽培管理
- 合理水肥管理:采用“前促后控”的施肥原则,苗期与莲座期适量施用氮肥,促进叶片生长;进入包心期后,增施磷钾肥(如磷酸二氢钾),每亩可追施15-20公斤,同时叶面喷施0.3%氯化钙溶液与0.2%硼砂溶液,补充钙、硼元素,预防缺素症。浇水遵循“见干见湿”原则,莲座期至包心期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或积水,雨季及时排水防涝。
- 控制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合理种植密度,一般中晚熟品种行距50-60厘米、株距40-50厘米,早熟品种行距40-50厘米、株距30-40厘米,确保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个体能充分吸收养分与光照。
4. 病虫害综合防治
-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倒茬(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2-3年),减少田间病原菌与虫源积累;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降低病虫害传播风险;合理密植与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
- 物理防治: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蚜虫;采用黑光灯诱杀菜青虫、小菜蛾等夜蛾类害虫,减少害虫数量。
- 化学防治:病害防治方面,霜霉病可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软腐病可喷施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病毒病可喷施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虫害防治方面,蚜虫可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菜青虫、小菜蛾可喷施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注意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药性,且采收前7-10天停止用药,确保食品安全。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