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时代 | 科学史,为何需要哲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6:06 3

摘要:传统观念中“文、史、哲”于一体的治史方法,反映了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有机统一。这一点在阿伽西看来是科学史研究的必备条件,他早在1963年的《走向科学编史学》(Towards an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一书的序言中便明确提出要把科学

本期导读

传统观念中“文、史、哲”于一体的治史方法,反映了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有机统一。这一点在阿伽西看来是科学史研究的必备条件,他早在1963年的《走向科学编史学》(Towards an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一书的序言中便明确提出要把科学史写成一个个迷人的故事,同时从批判理性的角度指出当时科学史中哲学思维的缺乏。从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角度来说,自然科学知识是联系哲学与自然界的桥梁,是哲学反映自然界的通道。这一观点说明了科学与哲学密不可分。

那么描述这一过程的科学史,作为一类特殊的历史,与一般的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有所不同,要运用文学的语言把科学、历史与哲学的关系描述到位。而百余年的科学史研究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对其进行哲学思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一、科学史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科学哲学发展的逻辑看,科学哲学并不是在科学一产生时就形成了,而是在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到20世纪初期出现维也纳学派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一度成为主流,直到20世纪60年代的库恩提出“范式”理论以后,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才逐渐兴起,科学哲学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出现了解释学、修辞学、语言学的三次转向,于是到了后现代的科学哲学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科学哲学观念。例如,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伊姆雷·拉卡托斯和托马斯·库恩及劳丹等诸多学者,用一种关于科学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理论主义概念,挑战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敏感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从哲学的角度对科学及其历史进行思考,也不会对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构成挑战。所以,科学哲学的转向与科学史研究的内涵变化密切相关,从库恩对物理学史的研究后出现了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来看,便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历史地看,科学哲学的发展历史说明当对科学产生新的认识时,哲学认知也会跟着变化,因为科学的内涵发生变化以后,科学史的研究自然相应地发生改变。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科学史产生于学科史,最早的学科史是由当时的“专家”—专门研究某一学科的自然哲学家来完成的,完全是科学家的学科史,学科史的研究不是职业化的行为。经威廉·惠威尔(William Whewell,1794—1866年)创造性地综合后,1837年他撰写并出版了《归纳科学史》(History of the Inductive Sciences),成为第一本综合科学史,尽管有些学者在列举了该书主要章节后认为其基本上还是学科史的整合,但这也是第一次用科学史来命名的学术著作,是由学科史走向科学史的重要标志,也被学界称为科学史的内史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前,科学史基本以内史研究为主,而且是以科学史家与科学家共同写作为主,直到20世纪后半叶,科学史的研究格局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研究格局的变化也体现在科学史研究目的的改变上,传统的科学史研究目的主要是揭示科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在分析发展中体现科学的精神、特征等,而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后,科学史的研究不仅要揭示这些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分析科学之外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同时,发现科学发展中的机制、政策、机构的作用,使科学史的研究与一些学科建立交叉联系,这成为进入21世纪以后科学史研究的主流。那么,科学史研究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然涉及一些科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属性、学术架构、科学争论、分期问题、解释问题、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元理论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哲学层面去解读、分析与解决。由此可见,科学史哲学研究是科学史历史与逻辑发展的必然。

二、科学史观的哲学反思

科学史观是科学史研究中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一种哲学的理性归纳,不同的科学史观是从不同的科学史家已写就的科学史著作中归纳出来的。萨顿的科学史观开始表征为实证主义的科学史观,集中体现在他的《科学史导论》中,而且被学者认为是精致的实证主义者,但是随着他对科学史的不断理解,萨顿后期的实证主义科学史观受到了自我挑战,表现为新人文主义的科学史观,主张“人性化”的科学史,集中体现在他的《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Ancient Science through the Golden Age of Greece)《希腊化时代的科学与文化》(Hellenistic Science and Culture in the Last Three Centuries B.C.)等著作中。

萨顿科学史观的变化说明了科学史家写作时的理性思考,即哲学意义。作为一名科学史家,无论其承认与否,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一些哲学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科学史的属性所决定的,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但科学事件作为历史实在具有客观真实性,而这些事件的意义生成高度依赖具体情境,这是科学史的第一个层面。科学史的第二个层面是科学史学者根据文献资料写就的文本,科学史学者的立场不同、思想不同,写出的科学史文本难免与真实发生的历史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一些元理论问题的不统一性,更会导致科学史解释的多元化。所以,要进一步考证第二层面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需要一定的评判方法,于是科学史学“应需而生”,其重在从方法论角度对科学史研究进行评判。与之不同的科学史哲学,则是对科学史的全面反思,特别是从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角度对科学史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其与科学史学的区别。

因此,科学史学就是如何对科学进行编史的学问,它一定是建立在科学史观的基础上的,有什么样的科学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编史方案。科学史观是一个哲学概念,科学史学也需要哲学思考,进而上升为科学史哲学。对于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的译法,国内有些学者译作科学编史学,有些学者译作科学史学,译成科学史学似乎更有哲学味,体现对科学史的理论分析,当然重点是在编史方法的研究,核心主旨是探讨科学史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问题。

当然,正是有了科学史学的二阶理论研究,才会形成科学史哲学的三阶研究。于是,科学史哲学可以从科学史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方面去构建。这四个方面可以从哲学理性的角度回答科学史的元理论问题,尽管科学史哲学是依托哲学的观点去解读、分析与解决科学史的元理论问题,但其核心是将哲学的理性、经验性、批判性、实在性与整体性的思想引入科学史理论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初步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的哲学体系。

本文摘编自《科学史哲学研究》,李树雪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

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我们将每月选取互动活跃、留言精彩的读者给与赠书奖励,公号对话框输入“赠书”,可了解赠书活动详情。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今日荐读

科学史应讲成一个个迷人的故事,还是科学理性的演进史?该注重内史还是外史?怎么分期才更能体现科学发展的特征?这些充满争议的话题,构成了科学史的元理论问题,需要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从哲学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和解答。本书通过综合不同学者对科学史元理论问题的学术主张,理论分析与个案解释相结合,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论角度,对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属性、分期与价值等重要学术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

本书可供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学生和研究者阅读,也可供科学教育、科学传播、科学学等领域的学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树雪,男,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卡迪夫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史学、科学史哲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出版专著2部。

来源:科学人文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