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大脑”迈向“产业创造”新极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5:13 3

摘要:9月20日上午,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启幕,20余位诺奖科学家、海内外院士,超百位国际国内青年科学家齐聚南京江北新区,共同为“活力新区、青春主城”赋能。当天下午,青科论坛生物医药主题会议以“解锁脑科学前沿,赋能产业化未来”为主题,聚焦脑智融合领域,探讨脑科

南京生物医药谷

□ 本报记者 许雯斐 颜芳 通讯员 钱钰玲

认识你自己,而后去创造。这句话适用于正在全力推进脑科学产业化的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这里正集聚各方资源,从“脑认知”走向“脑调控”。

9月20日上午,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启幕,20余位诺奖科学家、海内外院士,超百位国际国内青年科学家齐聚南京江北新区,共同为“活力新区、青春主城”赋能。当天下午,青科论坛生物医药主题会议以“解锁脑科学前沿,赋能产业化未来”为主题,聚焦脑智融合领域,探讨脑科学科研新进展和研产转化新路径。

从脑观象平台到全国首个中国神经科学领域获得中、美认定的创新药,中国南京药谷凭借引领性平台、龙头企业、不断积淀的核心技术以及对外的辐射能力,正在成为脑科学产业化版图重要一极。

扛起“类脑智能”发展大旗

20日下午,10余位来自海内外脑科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与产业先锋,探讨脑科学前沿成果、临床应用和产业转化。

加拿大国家首席科学家、多伦多大学加正平教授,北京大学吴玺宏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党委副书记张冰,神曦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陈功,分别从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人工智能、大脑成像技术及神经再生技术方向,对各自的研究成果作了精彩分享。

在圆桌讨论中,脑科学领域科研和产业专家,就产业发展难点和方向深度交流,引发现场嘉宾共鸣。“学术大脑”与“产业大脑”深度嫁接,助力更多“0到1”的原创成果在新区“1到100”地开花结果。

全球脑科学产业正处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化的关键突破期,市场规模正迅速扩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美元,而更广泛的认知神经科学市场在2034年预计将增长至近740亿美元。

这些巨大增长主要由脑机接口技术、神经影像设备,以及全球范围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庞大的诊疗需求所驱动。

在脑机接口领域,我国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脑机接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形成新质生产力。

南京市明确提出要打造脑机接口领域科研和转化高地,江北新区是重中之重。

南京生物医药谷已集聚企业超1300家,自主培育上市企业7家,形成了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支持包括脑科学在内的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早在今年3月,江北新区揭牌成立“江苏省类脑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获批牵头,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南京脑科医院等多方资源,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体系,打通产学研医全链条,计划用5年时间突破一批前沿科技成果,发挥引领性作用,全面打造“类脑智能技术”发展的良好生态。

这一创新中心已经具备每年开展上百个研究课题及承接大型脑科学合作项目的能力,一些为脑卒中、渐冻症患者开发的脑机接口应用,以及为机器人触觉提供“柔性电子皮肤”等前沿技术的落地转化也在推进中。

去年9月,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落地生物医药谷,这个转化中心重点聚焦原创新药、精准医疗与产品创新创制、高端医学装备研发与转化三大方向,推出84亿元规模的基金支持计划,支持全国高校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目前,中心已对接全国高校79家,遴选医药成果1467项,成功落地转化项目50余个。

先人一步成为高地

认识人类,先要看见大脑。

大脑是自然界最为复杂精妙的“浩瀚宇宙”,由数百亿神经元与数百万亿神经突触协同运作。如何精准捕捉神经元与突触活动的动态变化,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难题。

就在今年,北京大学程和平、王爱民团队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合作,成功研制出多色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自由活动小鼠高分辨率的深脑双光子彩色成像,通俗地说,就是“彩色直播”了神经元与细胞器的动态活动,为解码复杂脑功能机制提供了新工具。

自程和平院士牵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以来,团队先后完成多次技术迭代,2017年研制出第一代2.2克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首次实现自由活动小鼠神经突触清晰稳定的功能成像,此后视野扩大,接着实现深脑海马区观测。最新问世的第四代系统,在多色激发、深脑观测与跨尺度成像三个方向同时取得了重要进展。

6年前,江北新区开始进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产业,此后以程和平院士团队牵头,成立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2020年12月,揭牌成立南京脑观象台。

南京脑观象台汇集了如微型化双光子成像系统(FHIRM-TPM)等我国科学家原创独有的高精尖成像装备,致力于构建全脑水平的全景式脑功能成像体系,这使得研究者能够在自由行为的动物身上观测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的活动,为研究睡眠、记忆、痴呆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强大工具,推动脑科学成果加速转化。

去年,南京脑观象台在哺乳动物生物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成功获取并解析了哺乳动物视交叉上核(SCN)的“生物钟大数据”,揭示了神经元群体以“集体决策”机制高精度计算时间的奥秘。

洞察研产转化新路

南京江北新区对类脑研究和产业化积极布局,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应用的创新生态。

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如江苏省类脑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吸引顶尖团队(如程和平院士团队)、支持企业创新(如先声药业),打造产业生态,积极推进类脑研究和产业化,目前已在脑成像技术、脑机接口应用、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在产业上,一批脑科学相关企业正起步奔跑,有从事“脑机接口”和认知训练的博而雅,有专攻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和耗材的南微,还有聚焦脑功能康复和数字疗法的翰翔科技、心康医学,以及提供高端脑成像技术和服务的景瑞康等,最备受瞩目的当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新药研发上不断拿到大结果的先声药业。

在20日上午举行的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南京)上,江北新区和先声药业发布“全重求索计划”,该计划由先声药业5年内投入20亿元,江北新区辅之以若干资金、人才、政策层面的资源,支持神经与肿瘤药物等研发领域从0到1的颠覆性创新。

74%的创新药收入占比,80亿的研发投入,从仿制和销售代理起步的先声药业如今已成为创新驱动型企业。

2024年12月,先声药业用于治疗脑卒中的创新药先必新®舌下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当年8月,先必新®舌下片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是全球脑卒中治疗领域首个获得该认定的创新药,也是中国神经科学领域首个获得该认定的创新药。

而先声药业的脑卒中1类新药先必新,2023年贡献收入超过10亿元。该款药物是自2015年以来,全球卒中领域唯一获批的创新药,已累计帮助数百万卒中患者,但先必新需要患者在医院输液治疗,而卒中具有突发性。先必新®舌下片,只要患者舌下含服即可迅速生效,有效降低脑细胞死亡率,延长治疗“时间窗”,为医生带来更大的救治空间。

在神经科学领域,先声药业还引进了一款用于治疗失眠症的创新药物科唯可(通用名:达利雷生), 2025年6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并于今年9月在阿里健康平台正式首发。

创新已内化成先声的基因,其“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医药行业唯一一家由企业独立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面进军颠覆性创新的先声,已拥有8款上市创新药,布局了超60项的创新研发管线,未来3年还将获批5—6个创新药,创新药收入占比预计将保持在80%以上。

先声的足迹,见证国内企业要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标注中国的努力,是南京江之北20多年坚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回响。

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以基因细胞产业为引领,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为制造业集群,检验检测、CXO、医药流通服务为特色的生命健康全产业链创新体系,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