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夜赏唐代韩偓的《三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3:02 1

摘要:辛夷:植物名。指辛夷树或它的花。辛夷树属木兰科,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因而俗称木笔。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又呼为玉兰。今多以“辛夷”为木兰的别称。①《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

《三月》

唐•韩偓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注释】

辛夷:植物名。指辛夷树或它的花。辛夷树属木兰科,落叶乔木,高数丈,木有香气。花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因而俗称木笔。及开则似莲花而小如盏,紫苞红焰,作莲及兰花香,亦有白色者,人又呼为玉兰。今多以“辛夷”为木兰的别称。①《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葯房。” 洪兴祖 补注:“《本草》云:辛夷,树大连合抱,高数仞。此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② 唐 杜甫 《偪仄行赠华曜》诗:“辛夷始花亦已落,况我与子非壮年。” ③宋 王安石 《乌塘》诗之二:“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 柘冈 西。” ④清 龚自珍 《洞仙歌·忆羽琌山馆之玉兰花》词:“ 江 东猿鹤,识人间花事,十丈辛夷著花未?”

谢:这里指凋谢。

小桃:初春即开花的一种桃树。 ①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欧阳公 、 梅宛陵 、 王文恭 集皆有小桃诗。 欧 诗云:‘雪里花开人未知,摘来相顾共惊疑,便须索酒花前醉,初见今年第一枝。’初但谓桃花有一种早开者耳。及游 成都 ,始识所谓小桃者,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 曾子固 《杂识》云:‘正月二十,开 天章阁 赏小桃。’正谓此也。” ②宋 王圭 《小桃》诗:“小桃常忆破正红,今日相逢二月中。”

发:这里指开花。绽放。

蹋青与寒食:是古代的节日,踏青指三月三踏青。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四时:这里指四季。①《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②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③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最好:表示最理想的选择;最大的希望。 ① 清 赵庆熺 《香销酒醒曲·泖湖访旧图》:“最好水杨柳下,盖三间茅屋。” ②孙犁 《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所以说,文坛最好不要变成官场。”

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在陕西咸阳北原(亦称五陵原)。①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 驪山 草暗墟 周 业, 郿坞 花繁失 汉 陵。” ②清 纳兰性德 《望海潮·宝珠洞》词:“ 汉 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魂断:这里指断魂。形容极其悲伤或激动。① 唐 黄滔 《旅怀》诗:“雪貌潜凋雪髮生,故园魂断弟兼兄。”②《敦煌曲子词·菩萨蛮》:“香綃罗幌堪魂断,唯闻蟋蟀吟相伴。” ③明 高启 《惜花叹》:“流水残香一夜空,黄鸝魂断无言语。”

连天:这里指与天际相连。 ①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 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 。” ②唐 胡权 《济川用舟楫》诗:“渺渺水连天,归程想几千。” ③宋 方岳 《湖上》诗:“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 ④毛泽东 《答友人》诗:“ 洞庭 波涌连天雪, 长岛 人歌动地诗。”

新愁旧恨:谓对现状和往事都感到烦恼和怨恨。极言愁恨之深。 ①宋 苏轼 《四时词》之三:“新愁旧恨眉生緑,粉汗餘香在蘄竹。” ②林旭 《虎丘道上》诗:“新愁旧恨相随续,举目真看麋鹿游。” ③郭沫若 《漂流三部曲·炼狱》:“ 头茅峰 上的石头已渐渐可以辨别了,新愁旧恨一时涌上心头。”

无奈:这里谓无可奈何。①《战国策·秦策二》:“ 楚惧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②南朝徐陵《洛阳道》诗之一:“ 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③宋 惠洪 《冷斋夜话·东坡属对》:“识之。然无奈其好吟诗。”④《西游记》第五八回:“弟子无奈,只得投奔南海,见观音诉苦。”⑤杨朔《十年》:“万般无奈, 周大爷又拉着家口上了矿山。”⑥《西游记》第八四回:“长老无奈,只得曲从。”

邻家:邻居,邻舍。①《墨子·天志上》:“若处家得罪於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 ②唐 韩愈 《杏花》诗:“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③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一絇丝》:“ 汪苕文 题诗云:‘借问邻家竞笙管,一絇能络几多丝。’” ④茅盾 《子夜》十三:“邻家的灯光从破坏的泥墙洞里射过来。”

瓮:这里指酒瓮。

【译文】

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三月三踏青过后,直到清明前。

三月里的这段日子,正是四季里最美好的时节,可是年少青春却一去不返。

当此之时,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长安汉家陵墓春草连天,惹人肠断。

新愁旧恨萦绕心头,自知无法消除,还得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

〔参考资料:杨刚编.中国名胜诗词大辞典(增补本):浙江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400页〕

【创作背景】

天佑四年(907),先后杀害唐绍宗和末代皇帝唐哀帝的地方军阀朱温篡唐,建国号曰“梁”。时为昭宗重臣的韩偓此前早已被排挤出唐朝,《三月》一诗,当时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

〔参考资料:李元洛.《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1-1:160〕

【赏析】

韩偓的七言律诗《三月》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盛景不再的感慨,其中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无关系。晚唐早已没有了盛唐的雄壮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剩下的仅有颓废和衰弱,作为始终坚持反对朱全忠篡唐的有气节的士人,身处这种时代,面对危乱的时局,却只能无奈叹息,这首《三月》正是诗人无奈的哀叹,一方面是借哀叹美好的初春三月来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另一方面也在为自己盛年易逝,无可挽留,功业未就的现实感慨万分,诗的结尾“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万般无奈的心情表露纸上,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辛夷花是一月开花的,它才刚刚谢了,桃花却早早的开了。笫一句就说明写诗时是早春时节,这样的时节是充满生气的,绿地草涨莺飞,万物渐欣渐荣。在这样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过的了,在南方,寒食时节,总是细雨飘飘,滋润着千树力‘花,也带给人清新舒服的感觉。第一句的前半句“四时最好是三月”,正好说明“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就好比一个人的少年时期,一个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时期,然而少年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样,晃一晃就过去了。时间总是这样,在你的指缝隙间流失,而你却全然不知。韩偓在这里就借用短暂的三月来感叹少年时期的一去不复返,让人不禁的感伤了起来。“吴国地遥江接海”,吴国即吴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长江经过吴地最后流入浩翰的东海,故诗人说“江接海”。汉陵是汉朝天子陵墓,“汉陵魂断草连天”,汉朝天子建立的辉煌大业早已成为历史,今也只剩陵墓断碑伴着杂草丛生。“新愁旧恨真无奈”,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瓮底,还以做什么来扭转故国火亡的乾坤呢?

整首诗由春天短暂的三月写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着家国灭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让人无奈,少年的大好光阴逝去让人无奈,国家变迁更让人无奈。这首诗倾注着诗人对国家的眷恋,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诗人的诗作风格有着质的改变,和李煜一样,社会动荡、王室颠覆给予韩偓诗歌创作以重大影响。他的诗常有以不写而写来传达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无伤而让人感伤;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李元洛.《唐诗三百首》:岳麓书社,2013-1-1:160〕

这首诗写春三月之时游春之后的感受。春天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阳光和煦,万物苏生,辛夷花才谢了小桃又开放了,诗人徜徉于大好春光中,不由从自然之象想及人生历程,迸出富有理趣的诗句:“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三月正当春天的鼎盛期,它不像夏天那么酷热,秋天那么萧飒,冬天那么严寒,确是最佳的时节。少年就如人生中的春天一般,也是最好的阶段。“一去不回唯少年”,暗寓“三月”也是要“去”的。春光易老,炎暑即至,秋冬在后,从另一个角度看,今年的三月过去了,明年还有三月,年年都有三月,而人一生历程即如一年中一个三月一般,这才是“一去不回唯少年”,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以“唯”字强调了唯一性,甚为警策。

诗人觉得“一去不回唯少年”,又觉得少年时光不久,使他滋生出“新愁旧恨”,觉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也就想以酒浇愁了,“须就邻家瓮底眠”,到邻家喝醉了倒在酒坛边。我们觉得“一去不回唯少年”道出了人生真谛,要珍惜少年时,莫让光阴空逝。但少年时不能常留,少年心则不可失去,要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朝气蓬勃的心理状态。王国维曾说:“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晓步》)我们则说四时最好是春日,永不堕志即少年。惜时和励志要结合起来,既珍惜少年时,又要永葆青春。

〔参考资料:可可诗词〕

【简析】

整首诗由春天短暂的三月写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着家国灭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的让人无奈,少年的大好光阴逝去让人无奈,国家变迁更让人无奈。这首诗倾注着诗人对国家的眷恋,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诗人的诗作风格有着质的改变,和李煜一样,社会动荡、王室颠覆给予韩偓诗歌创作以重大影响。他的诗常有以不写而写来传达窈妙之情,一句“一去不回唯少年”,无伤而让人感伤;一句“新愁旧恨真无奈”,不明言其愁,而愁巳不言而喻。

#韩偓#​#三月# #秋日# ​

来源:文化点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