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4月16日,一场共叙文明、共襄未来的盛会于埃及伊斯梅利亚隆重开幕。以“古典智慧的现代价值——中非古代文明对当代全球性挑战的启示与镜鉴”为主题的第四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和多个非洲国家的政要与学者。溯文明之源、聚创新之力、担时代之责,中非以并
当地时间4月16日,一场共叙文明、共襄未来的盛会于埃及伊斯梅利亚隆重开幕。以“古典智慧的现代价值——中非古代文明对当代全球性挑战的启示与镜鉴”为主题的第四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和多个非洲国家的政要与学者。溯文明之源、聚创新之力、担时代之责,中非以并肩同行的步伐,向世界昭示着文明对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回首来时路,中非之间的深厚情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迈入更加枝繁叶茂的时代。中国和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无法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曾经,中非双方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彼此扶持,树立了合作共赢的典范。如今,中国正沿着自身设定的现代化道路笃定前行,非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历新的觉醒。随着时间的流逝,中非古典智慧的现代价值得到再度研究,中非文明互鉴迎来多重宝贵机遇。在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今天,回溯中非思想之源、发掘中非文明传统,意义非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国学者表示,中非文明对包容性与互信观的崇尚和追求,不仅造福自身,而且惠及世界。
中非文明相互欣赏彼此借鉴
文脉悠悠,古今相望。古典文明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积淀。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同属古老而悠久的文明,至今仍生机勃勃。中国和非洲均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曾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文明因子,值得延续血脉、用心守护。认清古典文明源头、厚植古典文明沃土,熔铸古今,温故而知新,具有弥足珍贵的现代意蕴。
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叶海林在开幕式发言中表示,中非文明对话大会是中非为促进民间交流而举行的标志性国际学术活动。过去三年来,随着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大会已被中非学者普遍认为是一个重要的中非文明对话平台。“此刻,在埃及这个非洲文明乃至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中非双方进行直接、有效、畅通的学术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大会在埃及苏伊士运河附近举办。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运河作为连接世界各地的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目睹了历史变迁。运河也在大会举行之际,见证中非两大古老文明之间加强交流的共同愿望与心声。大会首次在非洲举行,标志着中非文明对话在非洲大陆迈出了重要一步,这对于中国学者和非洲伙伴之间的进一步合作具有关键性意义,为深化中非文明互鉴谱写新的篇章。我深信,此次盛会将为构建中非命运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叶海林说。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副校长、教授穆罕默德·萨阿德·扎赫卢尔(Mohamed Saad Zaghloul)表示,此次大会在埃及举行,肯定了埃及作为东西方交流重要桥梁的国际地位,也体现了埃及在加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文化联结关系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扎赫卢尔谈道,“埃及凭借其战略位置和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不同文明对话的中心。因此,大会的召开具有尤为特殊的意义,有利于拓展中非各领域特别是人文领域的合作。一直以来,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之一,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都是支持这类文明对话的学术机构中的先锋,致力于促进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人类文明之间的思想火花碰撞”。
在历史长河中,中非文明交往史长达几个世纪之久。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国际法教授阿伊沙·萨尼·迈库迪(Aisha Sani Maikudi)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一直相互欣赏、彼此借鉴。在她看来,中华文明和非洲文明在价值理念、历史轨迹、哲学传统等方面交织交融,二者的历史性互动超越时空。通过阿拉伯商人,中非文明进行了早期往来与接触。在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古老文明航线上,中非文明交往以一种频繁、鲜活的方式进行。明朝时期,郑和率船队抵达非洲东海岸,这一伟大壮举开启了中非友好交往史。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Charles Onunaiju)谈道,尽管存在巨大的地理差异,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早期接触跨越世代。很早以前,埃及人就通过陆路和海路到达中国。7—15世纪,双方工商业往来迎来了繁荣时期,中国以对外贸易和海外交流而闻名。“那些开始探索海上航线的中国水手们穿过印度洋,抵达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标志着古代中非交流达到了高峰。这极大地增进了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奥努纳伊朱说。
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具体内容固然不同,但二者高度契合、内在融通,具有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谈及这一点,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教授哈桑·拉加布(Hassan Ragab)深表赞同。他认为,从本质上而言,中非文明皆植根于和合共生、尊重多样性的传统与理念,皆拥有以适应能力和创新为特征的悠久历史。二者均保持丰富的口头和书面记述传统,将社会伦理与道德原则代代相传。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提倡“和而不同”,追求集体幸福,这与非洲乌班图哲学中的“我在,因为我们在”高度共鸣。
拉加布提到,在中国历史上,“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儒家思想强调统治者应广纳不同意见、吸收多元思想,从而推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在埃及,类似的理念早在古埃及文明时期便已存在。古埃及社会信奉的“玛阿特”思想,强调真理、正义、平衡、和谐,这被视作古埃及政治、社会乃至宇宙秩序的核心原则。法老被视为“玛阿特”的守护者,其职责不仅是制定法律,更要在多元文化、信仰和利益群体中维持社会平衡。
“我们可以观察到,中非人民均高度尊重长辈和祖先,认为其是智慧的源泉。这种强烈的社区意识和文化连续性培养了一种责任感和团结精神。重要的是,中非文明在历史上都表现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既欢迎外来文明的影响,又保持自身的文明特性。这种鼓励文化多元的心态,使中国与非洲能够在当今相互依存的世界中茁壮成长,促进互学互鉴。”拉加布补充说。
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安春英从早期农业文明入手作了深度分析。她观察到,中国和非洲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明起源地。农业的出现使二者获得控制食物来源的能力,人们可以选择性地种植、培养和驯化自然事物,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迈库迪分析道,在自然传统、风土人情、社会观念、国家治理等方面,可以寻见中华文明与非洲文明的共有元素。中华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而在非洲文明体系中,约鲁巴人注重维护自然环境平衡。此外,中华文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思想,与非洲文明中“独行快,众行远”的理念不谋而合。
媒体关注第四届中非文明对话大会“古典智慧的现代价值——中非古代文明对当代全球性挑战的启示与镜鉴”。本网记者 王宙/摄
岁月见证中非友好里程碑
回望历史,从非洲国家支持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中非建设者们共同用血汗筑成坦赞铁路,再到依托中非合作论坛实现中非关系连级跳与新跃升,岁月见证了中非友好的一座座里程碑。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关系迎来了历史最佳时期。
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格万加(Peter Kagwanja)对记者表示,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使得中非作为同路人的兄弟情谊不断深化。自1955年万隆会议以来,中国有力支援非洲大陆各地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摩洛哥中国友好协会主席穆罕默德·哈利勒(Mohamed Khalil)提到,就面积和人口而言,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仅次于亚洲。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仍然遭受贫困、落后和知识匮乏的困扰。此外,这片大陆曾经长期遭受殖民列强的掠夺。值得庆幸的是,中国一直在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助力非洲大陆发展,为这片广袤的大陆带来曙光与希望。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非洲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为新时代的中非友谊开启了‘相知相亲’的篇章。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中国助力非洲大陆面貌日新月异,中非命运共同体内涵日益丰富。”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前外交部部长助理、埃及前驻俄罗斯大使、中国非洲研究院顾问伊扎特·萨阿德·赛义德(Ezzat Saad ElSayed)如此谈道。
新时代十余年来,中非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亮点频现。中非经贸合作势头喜人,彰显了强大的吸引力与生命力。对此,卡格万加表示,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一种有效的外交工具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在非投资为诸多非洲国家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为非洲人民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得益于中国伸出的友好之手,“非洲绿色长城”计划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典范。
哈利勒阐述道,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年来,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持续向非洲出口电子、机械和工业产品,同时从非洲进口石油、矿产、农产品和木材。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例如公路、铁路、桥梁、港口、发电站建设方面,中国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向非洲许多国家派遣医疗队,并在非洲建立医院和保健中心。在教育领域,中国为在华非洲留学生提供大量奖学金和培训机会。在数字技术领域,华为和中兴等中国企业已经在多个非洲国家设立了办事处,促进了中非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金融等方面的合作。此外,中国在减贫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对非洲国家具有宝贵借鉴意义。非洲国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总结出类似的方法,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汲取灵感,同时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征、政治选择或民族独特性。
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契机,中非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一揽子对非合作新举措落地生根。卡格万加告诉记者,“如今,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同非盟《2063年议程》实现有效对接。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
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智慧源泉
在一个愈加脆弱、不可预见的世界里,文明冲突等旧思维仍然存在。“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于西方依然甚嚣尘上。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中坚力量,中国与非洲国家被寄予厚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智慧源泉,正以合力与共识,塑造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叙事模式。中非文明互动史证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并非由单一的底色构成。每一种文明都有各自的长处,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
谈及此,卡格万加深有感触。他提到,全球不同文明既独自存在又不可分割。中非文明始终秉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可以将这一价值观视为对当代挑战的务实回应。中非共享的愿景为世界追求更大的正义、更可持续的发展树立了良好榜样。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暗流涌动的背景下,中非作为改革之路上的同行者、现代化之路上的真朋友,展现出了真挚而坦诚的合作意愿。
“放眼世界,国际纷争频发,战火仍在蔓延,国与国之间的摩擦、紧张局势和不信任感仍在加剧。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流行病和公共卫生问题等,加剧了人类未来之路上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全球通力合作。当国际共识的达成日益变为一个艰难的过程,世界各国尤为需要携手同行。”卡格万加感叹道,在一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迫切需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重新挖掘古典文明中蕴含的义理与精神。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习近平主席于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彰显出中国作为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的责任担当。赛义德围绕此作了深入阐释。在他看来,该倡议基于文化多样性,旨在促进跨文化理解,鼓励对话而非冲突,倡导在尊重全球文明差异性的基础上,在国家间架起合作的桥梁。这一倡议指明了人类文明对话的未来前进方向,也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廓清文明迷思探寻方案的全球视野。
“不同于充斥着傲慢与偏见的等级文明观,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证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将是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不同文明共存共荣的有效之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于不同文明相处之道清醒而客观的认知。”拉加布如此评论道。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教授唐晓阳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当代思想家意识到,与古典文化的割裂恰恰是现代社会危机最深层的原因。在“全球南方”国家崛起浪潮中,如何看待古典与现代的关系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众多“全球南方”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埃及、印度、中国等文明古国以及西亚、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区域都有各自绚烂的文化。古典传统文化不仅是这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更是“全球南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要捍卫与发扬的。源于古典文明的共同意识能够使融合更具深度、主动性和延续性。
“当今世界变乱交织,面对地缘政治冲突和经济不确定性,中非文明观中蕴含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更具韧性、更和平、更包容的全球秩序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见解。”拉加布分析道,作为非洲真心实意的伙伴,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深化“全球南方”团结合作。同时,中国始终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现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想源泉来自许多世纪以前的古老文明,这应成为未来跨文化对话的重要基础。今天,一些西方大国发起了一系列制裁和脱钩断链举措。但我深信,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将始终志同道合、携手共进。中非古典文明亦将不断启迪和滋养后世,为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贡献力量。”卡格万加如此总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