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孕晚期HIV病毒载量>50拷贝/ml;2.无孕晚期病毒载量结果,且孕期抗病毒治疗<12周;3.临产时或分娩后HIV初筛试验阳性。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为普通暴露风险儿童,这一步直接决定后续治疗策略。
在育儿过程中,
如果宝宝不幸成为“艾梅乙”(艾滋病、梅毒、乙肝)暴露儿童,家长该如何应对?宝宝得做哪些检查?如果需要治疗,又该怎么用药呢?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些问题一一说清楚。↓↓↓01如何守护艾滋病暴露儿童?//高暴露风险儿童判定标准(需满足以下任意一条):
1.孕晚期HIV病毒载量>50拷贝/ml;2.无孕晚期病毒载量结果,且孕期抗病毒治疗<12周;3.临产时或分娩后HIV初筛试验阳性。不符合上述条件的为普通暴露风险儿童,这一步直接决定后续治疗策略。//抗病毒药物治疗普通暴露风险儿童: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直至出生后4周。可选择齐多夫定(AZT)或奈韦拉平(NVP)单药方案(二选一)。母乳喂养时优先使用NVP方案。
高暴露风险儿童:出生后6小时内,尽早启动三联抗病毒治疗,直至生后6周。出生后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出生2周后-6周: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监测与随访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尤其是高暴露风险儿童,需在服药后2周、4周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发现异常者及时处理。
此外,所有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都会被纳入高危管理,随访时间是儿童满1、3、6、9(8)、12和18月龄(共6次),分别进行随访和体格检查。
//早期诊断与检测对于艾滋病暴露儿童,出生后48小时内、6 周、3个月采集血标本,进行婴儿艾滋病感染早期诊断(核酸检测)。若2次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可诊断为HIV 感染;若核酸检测阴性或未进行早期诊断,需在12月龄时进行HIV抗体筛查:筛查阴性:排除感染;筛查阳性:随访至18月龄,再次进行HIV抗体检测,若仍为阳性,需通过补充试验确诊。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不详的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不同部位肌肉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
HBsAg阴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并在1月龄和6月龄完成后续接种,无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02监测与随访新生儿接种完最后一剂乙肝疫苗后1-2个月,需检测HBsAg和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若发现HBsAg阳性、抗-HBs阴性,则需进一步抗病毒治疗和定期监测。
“艾梅乙”暴露儿童的治疗方案就像一场复杂而细致的“爱的守护战”,需要家长、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评估、及时治疗、密切监测和随访,最大限度地保护宝宝免受疾病侵害。
为贯彻落实《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2-2025年)》和《福建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内容及要求,福建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办联合福建卫生报,开设“消除母婴传播”科普专栏。本专栏将通过图文、漫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普及相关科普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围,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目标。
来源:福建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办(宣)
来源:福建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