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日9月23日,我们将迎来2025年的秋分节气。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均分、寒暑持平,正是“平分秋色”之时。秋分之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步下降,秋意愈发浓厚。
明日9月23日,我们将迎来2025年的秋分节气。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均分、寒暑持平,正是“平分秋色”之时。秋分之后,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步下降,秋意愈发浓厚。
在我国传统中,秋分曾是重要的“祭月节”。后来因秋分日期年复一年浮动,为便于固定庆祝,才将中秋定于农历八月十五,但秋分作为最早祭月的渊源,依然深植于文化与农事传统中。
今年秋分属“早秋分”。农谚讲:“早秋分,凉得早;晚秋分,秋老虎。”意味着今年冷空气可能提前报到,天气转凉速度加快。而恰在此时,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秋分一日雨,田间万事忧”,更让不少农人关注起这天的天气。
为什么老人常说“最怕秋分一日雨”?
其实,这与秋分时节正值“三秋”大忙关键期密切相关——秋收、秋耕、秋播,每一项都看天吃饭。此时若下雨,哪怕是区区一日,也可能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农谚有云:“秋分落一滴,秋天雨连绵。”秋分当天下雨,往往预示接下来一段时期雨水偏多。持续阴雨会导致已成熟的秋粮作物(如水稻、玉米)倒伏、发芽、霉变,严重影响收成与品质,“秋收”受阻。
同时,土壤过湿也使“秋耕”困难重重。地太湿,机械下不了地,耽误农时;即便勉强翻耕,湿土容易板结,破坏土壤结构,对来年春播作物的生长埋下隐患。
更重要的是“秋播”。华北地区有“白露早,霜降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秋分正是播种冬小麦的关键期。雨水浸泡的土壤,不仅延误播期,还可能导致种子烂在田里、出苗不齐。一旦误了农时,幼苗在入冬前没有足够时间健壮生长,抗寒能力差,容易发生冻害,直接影响次年夏粮的产量。
相反,若秋分当日天气晴朗,则被视作好兆头。所谓“秋分天晴必久旱”,虽然持续无雨也可能带来干旱压力,但对正处收获期的北方农区而言,晴朗天气更利于庄稼收获、晾晒和贮存,也能保证秋播按时进行,为明年丰收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怕秋分雨”并非迷信,而是祖辈在长期农耕实践中观察出的天气规律,凝结了深厚的物候智慧。它提醒人们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量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收成的冲击。
明天就是秋分,不妨抬头看看天气。无论晴雨,都是自然节律的一部分。而我们读懂这些古老的谚语,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大地馈赠的珍惜。
来源:南瑾夏子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