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杜甫笔下的秋分画面至今依然鲜活。北京时间2025年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我们迎来这一节气。天地间暑意渐退,清风送爽,昼夜也从此平分。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杜甫笔下的秋分画面至今依然鲜活。北京时间2025年9月23日02时19分,农历八月初二,我们迎来这一节气。天地间暑意渐退,清风送爽,昼夜也从此平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十二小时。“分”寓意平分,不仅平分昼夜,也平分秋季。自此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天气由凉转冷。
古人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强调的是此刻阴阳均衡。秋分也是初秋与深秋的分界,既有清朗的高空,也有渐生的寒意,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时段。
节气之外,秋分还承载着丰富的习俗。自古有竖鸡蛋、粘雀嘴、放纸鸢、拜月等活动,寄托着人们对节令的感悟。后来,“秋夕祭月”演变成中秋节,而自2018年起,这一天也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谚说“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分一到,便是三秋大忙的时节。收割玉米、水稻、大豆、花生,接着耕地播种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都与这一节气紧密相连。人们祈盼晴空万里,好让收成丰足,也让耕种顺利。
特点一:今年是“早秋分”
今年秋分的交节时间是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来得比往年早一些。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分,八月中。分者,半也。”意思是秋分通常落在八月中旬,而今年却提前到了上旬。
按照古人的说法,八月上旬的秋分被称作“早秋分”,八月下旬的则称“晚秋分”。2025年的秋分在八月初二,自然就是“早秋分”。和2024年的八月二十、2026年的八月十三相比,今年的确偏早。
老话讲:“早秋分九月冷嗖嗖,晚秋分九月穿单衣。”意思是说若秋分来得早,气候转凉也会更快,冷意会提前显现;若秋分来得晚,则秋热未尽,还能穿得清凉些。
秋分之后,太阳直射位置逐渐南移,昼短夜长,气温日渐下行。今年因“早秋分”,预示冷天会更早到来。古语云“气收而天清”,秋分的气候特点,正体现了由热转凉、由盛趋收的自然节律。
特点二 :今年是“晚上秋分”
旧时民间有说法:“白天秋分,大雪封门;晚上秋分,单衣过冬。”意思是交节的时辰不同,对冬天冷暖有不同的暗示。白天交节,预示雪多天寒;晚上交节,相对要缓和一些。
那么,今年属于哪一种呢?2025年的秋分定在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的2点19分04秒,恰好在夜间,因此今年是“晚上秋分”。古人云“秋分阴阳相半”,正体现了节气的独特意味。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逐渐南移,昼短夜长,气温日渐下行。夜里凉意渐浓,昼夜温差拉大。人们常说“秋风起兮白云飞”,正是对这一节气气候特点的写照。
特点三:今年是“社后分”
在古代,每逢播种和收获的时节,人们都会设立“社”,以祭祀土地,表达感恩与祈望。春有春社,秋有秋社,正如老话所说:“敬天地而顺时令”,体现了农耕社会对自然的依赖与尊重。
一年有两次社日,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祈求风调雨顺;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用来感谢丰收并祈愿来年再有好收成。秋分若在秋社之后,便被称作“社后分”。
2025年的秋分落在八月初二,正是“社后分”。此时天地间昼夜均长,气候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古语云“秋分阴阳相伴”,此刻既是节气的转折,也是自然收敛与人间感恩相呼应的时点。
那么,人们为啥要祭拜土地爷呢?
古书有言:“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意思是说,没有土地,人便无法安身立命;没有谷物,便无法果腹生存。土地广阔,无法一一祭敬,于是古人便筑坛立社,集中祭祀,以表达对土地的感恩与敬畏。
农耕时代,人们对天气和土地依赖极深,旱涝都会影响收成。因此“社日”这天格外热闹。诗句中描写过“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可见村民聚在一起祭祀土地,香气弥漫街巷,老人小孩共享祭品,那是人们最真切的仪式感。
社日也与秋分紧密相连。古籍里常有说法:“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这种经验总结,折射的正是人们对丰收的期待。祭拜土地爷,不仅是祈愿,更是农人寄托感情、凝聚乡里的方式。
故,明日秋分,今年秋分显得特别,是“社后分”。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老一辈人依靠长期的农事经验来推测气候变化,好为耕作做准备。农村里常说“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妨听听老辈人的说法。
农谚有言:“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其中“三象”指的是在秋分前后若出现反常天气现象,就意味着农业收成可能受损。秋分时节,正是收获与播种的关键节点,自然变化往往决定着来年的收成。
秋分之后,昼夜等长,气温逐渐下降。若此时气候不稳,阴雨连绵或风霜提前,就会对成熟的庄稼造成影响。古人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这种经验总结的核心,就是提醒人们要警惕气候异常。
对于农民来说,粮食是生计的根本。如果秋分前后收成欠佳,便意味着来年口粮不足。所谓“遍地起坟头”,并非指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强调灾年的沉重后果。
秋分与农耕紧密相连,既是自然节气的分界,也是农事的晴雨表。古语云“时至而作,顺天而耕”,只有敬畏自然、观察天时,才能在这一收敛的季节中守住希望,迎接丰收。
请注意:“秋分出三象”,指哪三象?
民间常说:“秋分一场风,田里一场空。”意思是秋分前后若遇大风,往往会让辛苦一年的收成落空。秋分时节,本该是果实累累、五谷将熟,却也是风声最让农人担忧的日子。
此时,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庄稼已接近成熟,枝头沉甸甸。若遇狂风,容易倒伏折断,不仅影响收成,还会带来脱粒、干枯等损失。古人言“风急禾稼伤”,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
更糟糕的是,大风若伴着干燥天气,会加快水分蒸发,籽粒干瘪,甚至形成“秋旱”。若是风中夹雨,庄稼更会受潮发芽、霉烂,农人的辛劳可能毁于一旦。
因此,古人留下了许多农谚:“秋分西风鼓,吹一亩坏一亩”“秋分风加雨,好谷烂地里”,都是提醒人们要防风护粮,把握天时,减少损失。
秋分既是节气,也是农事晴雨表。人们对秋分大风的敬畏,源于对生计的守护。即便今天农业条件改善,但那句“秋分怕大风”依旧提醒我们,顺应自然、敬畏天地,是农耕智慧里不变的道理。
老人常说:“最怕秋分一日雨。”意思是秋分当天若遇阴雨,往往预示着此节气可能会连绵多雨。秋分正值收成关键,天气情况直接关系到农人一年的辛苦。
秋分时节,庄稼已沉甸甸挂满枝头。若雨水不断,不仅容易导致农作物倒伏发霉,还会拖慢收割进度。即便抢收下来,也因无法及时晾晒,极易出现发芽、腐烂。
连续阴雨带来的潮湿环境,更让粮仓存放成了难题。农谚有云:“秋分雨不停,粮食难归仓。”收割、运输都受阻,储粮还需反复晾晒,不仅耗费人力,也延误农耕。
为了规避风险,古人格外留心节气中的自然变化。有经验的农人会观察燕子低飞或蛤蟆上岸,这些现象常被视为多雨的信号。正如老话所说:“燕低蛙鸣,天将有雨。”
秋分既是节气的分界,也是农事的考验。晴则利收,雨则添忧。对农民来说,渴望的是天朗气清,好让丰收的谷粒顺利归仓,心里才算踏实。
俗话说“秋分不秋分,来年人吃黑”,意思是秋分当天若出现过冷或过热的异常天气,就会打乱自然的平衡,对农作物的收成极为不利。秋分原本是寒暑平衡的节点,一旦失衡,便意味着农时受阻。
秋分之后,昼夜平分,气温逐渐下降,万物进入收敛之势。若当天过冷,作物成熟期被延迟,错过收割良机,直接影响秋收与秋种。老话说“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正是提醒气候反常可能带来灾年。
若秋分遇炎热,则情况同样不佳。炎热天气使谷物籽粒干瘪,品质下降;棉花棉铃发育过快,纤维缩短,价值受损。人们常说“秋分热过头,来年虫满田”,这些都是经验总结。
从农耕角度看,秋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边要收获玉米、水稻等作物,一边要播种冬小麦、油菜。若天气失常,不仅影响收割,也会打乱后续耕种安排,农人自然心忧。
秋分之名,本就寓意“昼夜平分”。阴阳均衡,天地适时,才是万物生长的保障。正如古人所言:“气候不调,五谷不丰。”秋分若失去平衡,便是农事之殇,也是农人心底最大的忌惮。
总结:明日秋分,今年显得特别,是“社后分”。老人常讲:“秋分出三象,遍地起坟头。”虽不是绝对规律,却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仍有一定参考意义。农谚言简意深,也要理性看待,你怎么看?
来源:乡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