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爱尔眼科从2000亿市值坠落的那个月,也就是2023年5月,老板陈邦在长沙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反复强调,有乐观才有明天。他的结束语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是不是累了?
爱尔眼科2024年收购91家医疗机构,然而,2025H1仅收购3家。当一位老登忽然放弃生平最大的爱好,那一定是一件严重的事情。
在爱尔眼科从2000亿市值坠落的那个月,也就是2023年5月,老板陈邦在长沙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反复强调,有乐观才有明天。他的结束语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不怕眼里有泪,就怕没光。
爱尔眼科2025Q2营收54.81亿元,同比增长2.47%,环比下降9%,净利润10.01亿元,同比下降12.97%,环比下降5%,2025H1各业务板块毛利率均有下滑,屈光、白内障、视光毛利率分别同比下降1.07pct、1.16pct、1.74pct。
虽然收购几乎停滞,商誉87亿元,还是比去年底增加2.75亿元。
陈邦在1997年以3万元启动资金开设首家眼科专科医院,最终缔造年营收200亿元的眼科帝国,可以入列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但在上一个时代行将结束时,仍然不能摆脱巨大的惯性,不能摆脱路径依赖。
其他眼科上市公司更惨,2025Q2没有一家营收正增长的。从眼科到牙科,再到辅助生殖、脑科、肿瘤,民营连锁医院全部黯淡无光,甚至前期高景气的医美、中医、康复也从摩登到老登。
他们努力过,挣扎过,然而,整个行业还是逐渐失去想象力,未来一眼望得到头。他们可以等待顺周期,等待城市化重新轰轰烈烈,新生儿再次呱呱坠地。
01
从上瘾到戒断
2014年,爱尔眼科首创并购基金+体外孵化的模式,通过LP出资设立并购基金,待医院成熟后注入上市公司。
从此上瘾。
外延并购模式驱动高成长,营收从2014年24亿元增至2024年210亿元,规模从2009年上市之初19家医院,增至2025H1拥有境内医院355家、门诊部240家,拥有海外眼科中心及诊所169家。
把后遗症留在上市公司体内。雪球上有投资者指出“一直通过外延式并购来提升业绩,赚的钱都买医院了,而医院又是并购基金前期设立的,那么最后真金白银都流入特定人的口袋。这个模式不能深究,隐患很大,有点像关联交易。“截至2024年底,爱尔眼科因收购子公司产生的商誉的初始金额为101.69亿元,占资产总额30.58%,已经累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17.21亿元。
各家眼科医院消费业务2023H1已显出疲态,外延扩张模式首次出现穷途末路的征兆,然而,爱尔眼科无视时代变化,在一二线城市眼科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强行向低线城市扩张。2024年5月以13.44亿收购52家医疗机构,2023年合计净利润1630.67万元,整体净利率为1.7%,约有50家位于地市县区域,都是垃圾资产。2个月之后,爱尔眼科再收购35家医院,2023年整体净利润1860.15万元,除福州爱尔之外,其余34家标的医院均为地市县项目。随着人口流失、消费萎缩,下沉市场其实难以承载新增眼科医院。
2025年,画风突变。
上半年爱尔眼科仅收购3家医疗机构,经营地分别位于香港、深圳、哈尔滨,下半年至今仅收购3家医疗机构,虽然都位于地市县区域,但经营质量较高,2024年整体净利润1387.85万元。
终于下定决心戒断长期依赖的外延并购模式,由此带来的增速停顿不可避免,但卷来卷去真的重要吗?先活下来吧。
爱尔应该是感受到寒意了,2025H1所有业务线毛利率都在下滑,其中,白内障业务受医保DRG/DIP结算政策影响,手术单价同比下降7.57%。
寻找增量空间的尝试没有停止。通过技术迭代反内卷,屈光业务引进蔡司新一代设备VISUMAX800及微创手术SmilePro,客单价同比上升约5%,扭转价格战倾向;已在多地开设老视门诊并将成立老视学组,借鉴欧洲和美国经验,老花眼治疗市场未来有望出现较大增长,干眼治疗也是正在探索的蓝海市场;海外有星辰大海,2025H1境外收入15.17亿元,同比增长16.50%,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13.2%,未来计划将国际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约30%-50%,深化在欧盟和东南亚的布局。
眼科医院的悲伤是相似的。
华厦眼科2025Q2营收10.46亿元,同比下降2.47%,环比下降4.3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人工晶体集采在短期给行业带来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应收医保款1.69亿元,其中计提坏账准备933万元;普瑞眼科2025Q2业绩崩盘,营收7.17亿元,同比下降3.69%,亏损1261万元,短期受支付政策、人工晶体集采和新院爬坡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济南市历下区医疗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产生的应收医保款61万元,经单独评估,有证据表明该款项预计无法收回,已经核销;何氏眼科2025Q2营收2.69亿元,同比下降10.45%,主要原因系行业内卷及医保控费,应收账款3693万元,主要为应收各地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医保款;光正眼科2025Q2营收2.28亿元,同比下降19.26%,占比最大的白内障业务全面溃败。
部分民营医院2025H1/2025Q2业绩表现情况
02
从摩登到老登
据湘财证券统计,申万医药三级行业之医院板块2025Q2业绩明显较Q1承压,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由正增长转为负增长,其中营收同比下降2.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2.3%。
透过枯燥的数据,我们看见昔日的明星连锁医院,在经济上行期挥动美丽的翅膀,翱翔于天际,忽然之间集体下坠,划出悲凉的弧线。
海吉亚医疗最是意难平。
民营肿瘤医院,基于低线人群刚需属性和承接公立三甲医院外溢病源的逻辑,原本成长空间巨大,三线及以下城市癌症发病宗数是一线城市的10倍,而治疗资源供给缺口大,异地就医负担重,一线城市头部医院床位数量有限,相当一部分患者仅得到门诊服务,未能住院的患者只能在医院周边租房等待,或者转诊多次;现有肿瘤专科医院中超25%为800张以上病床的大型医院,具有重资产特征,且从事手术和放疗的医生一般需10年左右培养时间,所以扩张速度很慢,这也构成进入障碍,易守难攻;海吉亚医疗自建医院开建后最快17个月开始营运(行业平均36~48个月),3~9个月达到月度收支平衡点(行业平均3年),经营效率显著优于同行。
这一切形成内生逻辑的完美闭环,却被外部环境打败。
2024H2,海吉亚医疗业绩开始恶化。2025H1,收入和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6.5%/34.5%,住院和门诊服务收入分别下降18.4%/11.1%,主要是由于集采、DRG支付改革及宏观经济影响。贸易应收款项(主要指因提供医疗服务而产生的应收款项的结余)达7.49亿元,其中信贷亏损拨备1456万元。
汇丰前海将海吉亚医疗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下调26%-31%,医保政策收紧或将延续,为增长前景带来不确定性,考虑到并购和新医院扩张步伐平缓,短期增长催化剂有限。
海吉亚医疗的命运,让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到底是外部环境的锅(内部治理和商业模式没有问题),还是以前的稳健成长,本来就依赖于时代的贝塔?
锦欣生殖是反方向的钟,通策医疗则躺平了。
总有人前赴后继,把辅助生殖解读为增量逻辑,其实生育意愿下降,也影响到辅助生殖业务增量,虽有政策扶持,难以扭转趋势。各个中心城市公立妇幼保健院的辅助生殖业务属于强项,是存量市场的强力竞争者,并不存在医疗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
锦欣生殖2025H1收入12.9亿元,同比下降11%,净亏损10.4亿元。弱者从不抱怨自己,怪天怪地怪空气,利润减少主要是“由于一次性事件”,包括HRC+老挝业务相关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9.1亿元),男科等项目减值(9900万元),甚至还有装修费用折旧(2100万元)。即使剔除减值项目及其他非经常性/非现金项目后,2025H1经调整净利润为0.82亿元,仍同比下降68%。
通策医疗2023年财报直言,几乎所有消费领域出现了“拼多多”效应,为此将增加中低服务产品的供给,可谓敏锐意识到医疗消费降级时代的来临。
相比眼科医院,牙科医院更注重内生增长,通策医疗也太稳了,2025Q2营收7.04亿元,同比增长0.24%,净利润1.37亿元,同比增长0.44%,接近于零增长。唯一亮点是2025H1正畸业务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7.75%。
高景气赛道降速。
朗姿股份2025H1医美业务收入13.33亿元(-6.1%),分类型看,手术/非手术类项目分别实现收入1.73亿元(-18.9%)/11.60亿元(-3.8%),分品牌看,米兰柏羽/晶肤/韩辰/五洲/雅美收入分别同比-6.6%/6.0%/9.5%/-19.2%/-28.4%。
三星医疗下属医院已达38家,其中康复医院32家,总床位数超万张,2025H1医疗服务营收15.3亿元,同比下降3.0%,这是康复医疗首次遭遇寒冬。国内老龄化趋势下,从长远看康复行业仍有刚需韧性,机遇与挑战并存。
固生堂在民营连锁医院中一枝独秀,2025H1净利润1.5亿元,同比增长41.6%,但营收增速降为个位数,客单价544元,同比降低29元,环比降低3元,让市场担心其成长的持续性。
谁在民营医院躲牛市?
最后回到最耀眼的创新药主线,虽然有泡沫、有幻觉、有风险,但也有成长、有翻盘、有奇迹,混乱与活力并存,出海逻辑完全跑通,充满经济上行的美,且行且珍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