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完1.2万元欠款后,那个178开头的陌生电话立刻安静了,前前后后把她的领导、客户、合作厂商都骚扰了一遍,祝女士说,她被逼到辞职
员工欠网贷,从老板到客户都被骚扰,暴力催收逼得借债人失业了
还完1.2万元欠款后,那个178开头的陌生电话立刻安静了,前前后后把她的领导、客户、合作厂商都骚扰了一遍,祝女士说,她被逼到辞职
她的故事并不复杂
今年4月,浙江的祝女士临时资金告急,在微粒贷分别向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借了12000元,日利率0.0550%,分24期,每月17日还500元本金外加113.65元利息
首月按时还了,存钱进了绑定的建行卡,系统自动扣,流程很顺
变故发生在6月
她的现金流断档,没能按期还款,但接到客服回访时也没躲,说自己在想办法,会还,不赖账
一直到9月,一个178开头、归属地显示北京的手机打来,称自己是“支付平台小金额欠款外访部门”,要求她往自己名下那张建行卡打钱,系统会扣
她问对方具体是哪家公司的哪笔欠款,对方不给正面回答,只回一句“你心里有数”
正规催收,会用私人号码、还不敢亮明身份吗?
祝女士心里警铃大作
尤其对方提到了她那张建行卡——那张卡只绑定了微粒贷这一家平台,这个细节让她起了强烈的怀疑
接下来,她选择拒接这串陌生号的电话,以为能就此切断骚扰
事情却一下子失控
几天后,她的直属领导被这个178号码骚扰,电话里“举报”她私下收客户定金
祝女士当场摊牌:自己确实有网贷逾期,但没有做过这事儿
又隔几天,178号再度打给领导,依旧咬“私收定金”的话头不放
领导直接追问细节:客户是谁,定金多少,对方答不上来,最后才承认是催款电话
如果是催款,为什么要编故事?
一个借钱的人,最怕的不是被提醒,而是被抹黑名誉
此后,178号码像开了连发模式,销售总监、总经理、售后负责人,甚至外地的厂家领导,都接到了类似骚扰
与此同时,一个132开头的手机打来说自己是“负责人”,给最后通牒,要求限期还清
祝女士提出底线:我会还,请别再打给公司和合作方
对方口头答应了
但面子已经挂不住了
祝女士说,她去年刚进这家公司,待遇不错,团队也融洽
可几天内被“点名”的领导越来越多,办公室气压也低了下来,大家看她的眼神里夹着同情和避讳
她有点撑不住
最后只能自己提出离职
还钱的那天,她把钱打进了那张建行卡:下午13:49转了2000元,14:03又转了1000元,14:04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系统直接扣走3000元
几天内她凑齐了剩余欠款和罚金,一共还了12396.46元
随后,她留意到一个细节:还清之后,178和132这两个号码再也没有打来过
“是不是他们就是微粒贷的催收?”
她的疑惑越来越重
毕竟对方精准提到她的绑卡信息,且在她转入资金后平台迅速扣款,这些拼在一起,很难不让人联想
可她也清楚,光靠直觉不够,她决定找媒体和监管问个说法
据媒体拨打178和132两个号码,对方一听到“微粒贷”就挂断
通过微信搜索132号码,显示名为“贷后管理刘某”,添加后对方自称微粒贷工作人员,称逾期会先由客服沟通,协商不成则委托给第三方催收,可能联系到家庭联系人和单位领导,并直言“通常很难不联系”
与此相对
微粒贷官方客服在接到媒体核实请求时回复“会记录,给予反馈”,随后又表示“涉及客户本人业务,需要客户本人沟通”,拒绝进一步回应
一个刺眼的问题就摆在台面上:如果这些电话真来自委托催收,为何不主动亮明身份与委托文件,偏要用私人号“隐身”操作?
在我国,催收并非无法地带
根据相关监管规则,催收不得使用暴力、威胁、侮辱、恐吓等手段,不得散布债务人隐私,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主体催收
第三方催收必须表明所代表的金融机构和自身机构身份,不能以个人名义开展催收;
催收时间也有边界,通常不得在22:00—次日8:00进行
上门的,还要两人以上同行,出示证件和委托文件
祝女士的遭遇,并不是孤案
零壹智库发布的《2024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年度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第三方平台共记录46.6万条“有效”金融投诉
其中“暴力催收”就有23万条,占49.3%
在投诉量最高的40家网贷平台里,“暴力催收”的占比跨度在30%到90%之间
超过60%的平台就有19家
另一则行业观察也提到
“恐吓、骚扰”这样的“软暴力”,已经成了催收乱象的主要表现形式
把电话打到公司,甚至捏造“私收定金”的指控,这算不算越线?
从社会常识看,这已远远超出了“告知欠款、提醒履约”的范畴,直接冲击了个人名誉权与劳动关系
类似情形早有先例:有媒体报道,贵州一位刘女士在某“快贷”平台仅逾期一天
就被“轰炸”了整个通讯录,连工作和生活都被搅乱
;
宁波警方在2024年初还捣毁了四个“软暴力催收”窝点
抓获119名嫌疑人,114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些案例在提醒我们
催收环节如果失管失范,走到“软暴力”的边缘,距离违法其实只有一步之遥
从常识到规范,再回到个体
欠债还钱,是应尽的义务;
但合规催收,是必须守的底线
祝女士这件事,至少有三点值得追问:第一,催收方是否实名自证身份、是否提供了合法委托与告知?
第二
以“私收定金”为由头对公司领导反复拨打,是否属于捏造事实、恶意施压?
第三
为何能精准触达她的单位与合作厂商,个人信息的边界在哪里?
这些问题,不仅当事人需要答案,行业也需要有一套透明的纠偏机制
我也想给同样陷入困境的人几句实在话
一是别怕沟通,早沟通,留证据,所有关于还款安排、协商宽限的通话尽量录音或在官方渠道内完成
二是仅通过官方App或对公渠道还款
对不肯亮明身份、要求私下转账的电话保持最高警惕
;
像祝女士这样先把钱转回自己绑定的卡、再由系统自动扣款,风险小很多
三是如果出现对第三方的骚扰、名誉受损,记得及时投诉和报案,不要“默默承受”
维权路径并不复杂
遇到疑似不当催收,可拨打12378银行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或直接向贷款平台投诉;
涉及陌生私人号码滋扰、传播不实信息的
可拨打12377或登录国家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提交证据
如果上门催收没有出示证件、人数不合规
请第一时间报警
这起风波,目前仍悬着一个关键信息:178与132这两个号码是否确属微粒贷或其委托公司
官方给到的回应是“需要客户本人沟通”,这可以理解,但公众期待的是更主动的自查与公开说明
如果是误会,尽快释疑;
如果有委托不当或外包越界,及时整改与致歉,才是赢回信任的第一步
“我现在只想要一个说法”
祝女士这么讲
这个“说法”,不仅是对她,也是对每个可能正在承受骚扰的人
当催收与合规的边界被一次次抹模糊,社会就需要用更清晰的规则与更坚定的执行,划出那条不能逾越的线
愿下一个被陌生号码“点名”的人,不必再用辞职来买一个安静
也愿每一笔逾期,都能在合法合规的框架里,得到体面且可执行的解决
信源资料
信网:《员工欠网贷 从老板到客户全都被骚扰 微粒贷暴力催收逼得借债人失业了》-2025年9月19日
澎湃新闻:《一软暴力催收团伙被摧毁:114人被刑拘,业务员多为大学生》-2024年2月29日
红星新闻:《“暴力催收” 迷局揭底:23万条投诉背后的真伪博弈》-2025年8月11日
来源:小非凡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