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线读经典:应急人的文化自觉与实践担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08:46 1

摘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的“书香是一种氛围”的满腔期待,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可以启智增慧、解决难题、指导实践、创新工作,是一本真经,必须当枕边书、案头卷,多思多想、学深悟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到的“书香是一种氛围”的满腔期待,使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可以启智增慧、解决难题、指导实践、创新工作,是一本真经,必须当枕边书、案头卷,多思多想、学深悟透。

作为一名消防指战员,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以烈火初心践行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大暑三候】

去年大暑那日,我们在崆峒山执行防火执勤任务。烈日将灭火机的金属背架晒得发烫,山间蒸腾的水汽模糊了防火标识牌。我忽然想起《夏小正》记载的“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仿佛听见公元前三世纪的观测者匍匐在腐草堆旁,用七十二根竹签丈量天地吐息。当第七十根竹签“大暑”破土而出,他们看见腐草间腾起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于是郑重刻下“腐草化为萤”——这来自农耕文明的生态预警,恰似我们今天结合卫星适时热源监测与地面巡护编织的立体防火网。这让我突然顿悟:那些曾被视作故纸堆的古老智慧,正在北斗卫星的荧光屏上涅槃重生。你看,消防水带喷涌的岂止是水流?分明是汩汩不绝的华夏基因,在新时代的沟渠里奔涌向前。

【《诗经》精神】

《诗经·秦风》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歌,至今仍在火场上回响。

公元前621年的秦军将士不会想到,他们甲胄(zhou)间传唱的“与子同袍”,将在三千年后化作防火服上的反光条。那些被记入《诗经》的兵器撞击声,原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应急预案——这让我想起,2022年8月重庆13场山火扑救被誉为“新时代的淮海战役”,摩托骑士山火逆行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我们的队伍在扑救时,一个95后消防员顶着40度高温不断喝藿香正气水的画面感动了全网,他在火线写下入党申请书,结尾引用的正是这句诗。当我们的水枪手在火墙前结成三人突击小组,当后方指挥部用《孙子兵法》“并敌一向”的原则调配兵力。三千年前的战阵智慧已化作现代应急救援的战术密码。正如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周易》哲思】

三千年前用来占卜的《周易》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济”,恰似先民写给后世消防员的密语——离火在下熊熊燃烧,坎水在上奔涌压制,这岂非最早的火场态势图?但先贤智慧不止于此,卦辞强调“初吉终乱”,让我们在火场时刻警惕死灰复燃,这不就是今天我们的边打边清、火场看守行动吗?象传“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更成为森林防火“打早打小打了”的根本遵循。每年,在重点林区,我们将《齐民要术》记载的“烧荒法”创新为计划烧除技术,用祖先的生存智慧守护绿水青山,这不就是《诗经》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现代诠释?

【知行合一】

《传习录》扉页上记着王阳明“事上磨炼”的训诫。今年春节前抗击冰雪灾害时,森林消防员第一时间携带冰雪救援装备实施救援和清理,他们用电锯切割冰凌和倒木,用风力灭火机“高温化雪”原理清除人行道路暗冰。我忽然读懂了《盐铁论》中“冰炭不同器,日月不并明”的辩证思维——这不正如消防救援既要有雷霆手段也需要绣花功夫吗?当重庆那场山火最终以“以火攻火”战术在火场成功实施,老班长说这分明是《孙子兵法》“以奇胜”的现代战例。传统文化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赴汤蹈火的实践中淬炼成钢。

【治理智慧】

中华传统治理强调“礼法合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则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实现作风建设的“破立并举”。森林消防队伍的特殊性在于:既要应对瞬息万变的灾害现场,又需在常态管理中筑牢纪律防线。近年来,我们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与“兵贵神速”的实战需求相结合,精文减会、删繁就简,让基层指战员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将“改进调查研究”与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结合,要求干部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真情,杜绝“坐办公室听汇报”的形式主义。以警示教育片剖析违纪案例,恰如《资治通鉴》以史为镜的治政智慧。设立“风气监督员”、开展不正之风线索举报,如同唐代御史台“风闻奏事”制度,通过强化全员监督,使“不正之风”等问题无处遁形。

【精神传承】

《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让我想起科技一往无前,文化则要“瞻前顾后”。“未来已来”这个词很流行,但不要忘了“过去未去”。新时代消防员既要传承“赴汤蹈火”的精神内核,更要创新方法。《考工记》记载的“凫(fu)氏为钟”,让我想起我们的防火瞭望员,不就是新时代打更巡夜的“击柝(tuo)之人”?当“智慧林火、远程预警”系统在屏幕上闪烁,那些《天工开物》里记载的测风仪、望火楼,正通过数字技术践行“防胜于救”的古老智慧。当我们深入开展“五进入”防火宣传活动,传播消防主流价值、科普消防知识,让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避难逃生能力不断增强时,《道德经》“为之于未有”的思想已获得新生,变为新时代“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原则方针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联动共抓格局,正如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万顷林海,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生态基因。

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消防救援事业是检验文化传承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授旗训词精神,始终聚焦“主力军、国家队”职能定位和“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用新思想引领新发展、用新文化铸就新辉煌!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