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繁荣、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都离不开读书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我们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在网络时代,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文化繁荣、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都离不开读书带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力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推进,我们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在网络时代,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全民阅读,满足读者新需求?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深化全民阅读的价值意义、创新举措,以及在新的科技条件下阅读方式转变给读者带来的新体验。
3月2日,读者在石家庄市栾城区古栾水镇城市书房乐享书香。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主持人:
肖煜
嘉宾:
刘栋 河北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
孙卓然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
王子龙 河北省优秀阅读推广人、石家庄学院副教授
用阅读丰盈精神世界
肖煜:人生中有许多重要时刻,总会有书籍相伴。您认为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刘栋:阅读对于一个人而言,应该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深层次精神活动,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人自我认知的路径、精神力量的源泉。通过阅读,我们穿越时间与空间,与古人畅谈,与文明交流;通过阅读,我们照见与治愈自我,以此来对抗人生中的艰难险阻。
对我而言,阅读是人生的锚点,是在喧嚣中沉淀思想、在纷繁中保持专注的生活方式。欧阳修有诗言:“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在阅读中能够获得生活的乐趣、精神的力量,能够增长才智、提升能力。为此,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多阅读,有时间就到图书馆来休闲充电,用阅读丰盈精神世界,保持生命的活力。
孙卓然:阅读是我们发现世界、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时也是安抚心灵的温暖港湾。不同类型的书可以对应不同的人生境遇和状态。我依然清晰记得上小学时的一个暑假,每天中午,我都会阅读叶君健译本的《安徒生童话》。安徒生和叶君健,这两个名字自此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阅读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年少时,父亲给我订阅了《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杂志,还有郑渊洁童话,都是我特别喜爱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讲阅读对于童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一两天的阅读不会使孩子发生特别的变化,但是长期坚持形成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非凡。
王子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的“活水”既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更在每个人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里。我常想起自己求学时,每每读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便觉胸中块垒顿消;读到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能从困顿中豁然开朗。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字,更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对我而言,阅读的意义有三重: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古诗词中凝结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读一首诗,便是触摸一段历史。二是塑造人格,提升修养。经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人生智慧,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我的价值观。三是提供心灵慰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阅读让人暂离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
肖煜:直播荐书、读者见面会、好书榜单……如今,阅读推广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您通过哪些方式挑选适合自己或孩子的读物?对于目前种类繁多的阅读推广活动,您有何建议?
刘栋: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都有其功用,前提必须是好书、有营养的书。所以我推荐到图书馆选书阅读,或者从图书馆推荐书目中挑选对自己有益的图书。
当前种类繁多的阅读推广活动,是深化全民阅读活动的有益尝试。也希望这些活动能够在形式创新的同时返璞归真,重视推荐书目的质量,让好书浸润人生、滋养心灵。
孙卓然: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我个人比较喜欢真诚用心的交流活动,比如作家和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作家讲他们的心路历程、创作初衷,能够带给读者不同寻常的收获。一些行业内的推荐我是比较关注的,这些推荐可以帮助我们从海量图书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好书。现在有不少荐书视频,面对主播制造的读书焦虑,还是需要提高分辨力,理性对待。
如今,很多人一部手机走天下,在地铁、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很少看到捧书阅读的人,这也让倡导全民阅读变得更加必要。
王子龙:我从专业和职业出发挑选适合自己阅读和推广的经典人文书籍。我选书首先重视文史交融。比如为孩子挑选读物,会优先选择兼具文学性和历史底蕴的书籍,既培养小读者的语感,又增加他们的文化常识。对于成年人,我建议从兴趣入手,逐步深入。
当下出版社、图书馆、书店、学校、媒体等都非常重视阅读推广,这令人欣喜,但也需警惕形式大于内容。阅读推广不是演出和演讲,而是对好书的真心推荐和对阅读的诚挚分享。一些热闹的直播、榜单缺乏专业引导,容易流于表面。理想的阅读推广应做到两点:一是专业化,由真正懂书的人解读精髓;二是个性化,针对不同群体设置活动。我曾结合《黄帝内经》与苏轼的养生诗,为老年大学学员开设“诗词中的养生智慧”讲座。阅读推广的本质是点燃兴趣,而非填鸭灌输。
近日,读者在石家庄书城读书。 河北日报记者肖煜摄
如何实现阅读的真正“升维”
肖煜:一个人的阅读习惯是从儿童时期培养起来的,全民阅读首先应该从孩子抓起。在网络化时代,如何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刘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可以说,阅读是性格培养、人格塑造的重要方式,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更应该着眼长远,其本质不在于强制阅读时长,而在于点燃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他们阅读的内驱动力。在这一点上,视频不应被视为与阅读简单对立的存在,相反它还是阅读的有益补充。合理利用视频,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视频与阅读的连接纽带。比如,各类互动电子书、动态绘本可以作为纸质阅读的过渡桥梁。各种视频既可以当作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引子,也可以用来构建沉浸式的阅读环境。关键要在阅读和视频之间建立兴趣共生机制,形成“视频激发好奇——阅读解答疑问”的正反馈闭环,才能培养令孩子受益终身的阅读习惯。当然,也要科学选择视频内容,合理安排观看时间。
孙卓然:网络化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孩子不接触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数字产品带给人的观感是直接和刺激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声光电的快捷与刺激对专注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挑战。现在阅读产品非常多元,婴儿时期有可看、可听、可感的产品,儿童期也有纸质、数字以及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体验的产品。应该说数字产品和纸质图书各有优势,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花更多心思在甄别、陪伴和引导上,根据孩子特点汲取不同介质的优势,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王子龙:网络化时代,儿童容易被碎片化信息吸引,但阅读的深度与系统性不可替代。我建议“以趣为引,以诗为桥,以史为径”。我给小学生讲课时,会用动画短片展示《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再让孩子们扮演李白,体验“举头望明月”的意境。同时,我也会结合地方历史人文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引领学生和读者探访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诵读清代诗人容丕华的《东垣城怀古》,让“偶过东垣感慨增”的诗词与脚下的土地联系起来。
此外,家庭氛围至关重要。我常建议家长与孩子共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每晚分享一首诗歌故事。有个朋友说,他女儿五岁时,因听了“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讲解,主动去观察柳树。这种从书本到生活的延伸,能让阅读真正融入孩子的生命。
肖煜: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阅读的对象和载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字媒体阅读资源骤增,电子书、有声书等层出不穷,手机阅读等新媒体阅读成为日常重要阅读方式,阅读应用软件、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成为数字阅读主流平台。在方便阅读的同时,这些新变化也带来了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等新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平衡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关系,利用各自优点,实现阅读的真正“升维”?
刘栋:我认为,在充分利用数字阅读便利性的同时,应保持甚至增强深度阅读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建立一种功能分化的阅读思维模式,根据不同阅读需求选择阅读方式,在快速阅读、深度阅读之间灵活切换;其次,要合理分配各类阅读比例,保持传统阅读习惯,维持深度阅读能力,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最后,要坚定阅读的本质价值,杜绝功利主义思想,为传统阅读赋予更多情感元素,使其成为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
孙卓然:不管通过哪种方式,只要阅读都是好的。对于成年人来说,会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进行选择。对孩子而言,出于保护视力的考虑,我们更愿意让他们阅读纸质图书,但新科技也要涉猎,特别是在科普知识获取方面,数字化阅读更加直接快捷。如今生活节奏加快,碎片化、娱乐化信息在释放压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涤荡心灵、汲取知识、感受思想伟力方面,还是需要深度阅读来实现。要做好两方面的平衡,家长是不能缺席的。面对数字产品,孩子可能会因难抵诱惑而跑偏,家长的有效陪伴和阅读引导必不可少。
王子龙:数字阅读的便捷性毋庸置疑,但传统纸质书的沉浸感无可替代,二者并不对立,而应互补。我常用电子书快速查阅诗词资料,但深度研读时仍会选择纸质书。读者可尝试“混合阅读”——通勤时听有声书,睡前精读纸质书。阅读“升维”的关键在于培养深度阅读的习惯。我在学校开设“唐宋诗词鉴赏”等课程,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放下手机,专注于文字,激活想象力去钻研一首诗。许多学生反馈,这种“慢阅读”让他们重新发现了文字之美。技术赋能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让工具服务于思想,而非让思想被工具驯化。
2月25日,读者在唐山市高新区云天广场“书香高新”城市书房乐享书香。 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摄
运用新技术满足读者新需求
肖煜:数智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新技术赋能全民阅读新潮流,满足读者新需求,助力建设书香社会?
刘栋:数智化时代,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主阵地,面对公众日益复杂的阅读新需求,需要实现从被动存储的知识仓库,到主动传播的智慧生态角色转变。河北省图书馆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已于2024年推出人工智能数字馆员服务。今年3月,接入了深度求索的端口。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智慧转型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文化珍品数字化展示到个性化推荐,从智能导览到虚拟现实体验,新技术都在不断推动资源、平台和服务创新发展。
持续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构建高质量文化数字资源库,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多媒体服务平台矩阵优势,将优质文化资源直接传递到基层,建设菜单式服务平台,为基层提供精准的文化服务。拓展服务形式,延伸体验维度,推广新型信息技术应用成果,如数字馆员、无感借阅、智能集成书架和自动盘点机器人等,提升图书馆的智慧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
孙卓然:人工智能深刻影响各行各业。从出版角度讲,人工智能可以在图书选题策划阶段提供读者的阅读需求,让选题更好匹配需求侧,并在图书出版后更加精准地推送给目标读者。人工智能还可以让书籍以多元形式打造更加丰富的阅读场景,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需求。读者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获取国内外更为全面的图书信息,获得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推荐。人工智能可以让阅读变得更加立体、生动、有趣且具有交互性,还可以提供无障碍阅读支持,帮助、吸引更多人走近阅读。这些对于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推进书香社会建设都有所助益。
王子龙: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阅读的智慧助手,运用得当能够促进深度阅读。比如用人工智能还原诗词背后的历史场景,让读者穿越到清代梁清标的蕉林书屋,身临其境感受“海棠开否问东风”的闲适与从容。人工智能应拓宽阅读边界,而非消解思考深度。诗意的传递和诗词背后历史文化的传承都是人工智能力所不及的,需要读者亲身阅读和教师言传身教。面对人工智能,我们应善用其术,不拘其器,永守初心。
肖煜:阅读是最基本的文化建设,在传播思想文化、提升国民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文明风尚中有着独特作用。当前,各地积极构建书香社会,大力加强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阅读资源,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对于提升全民读书热情、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栋:全民阅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公共图书馆应不断推动阅读服务覆盖基层、惠及人民群众,着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图书馆应广泛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布局合理、现代智慧的新型阅读空间,如城市书房、乡村书吧等。充分利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推动优质阅读资源与服务向基层下沉,扩大全民阅读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切实保障不同地区、各类特殊群体平等享有阅读的权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加强跨界跨区域交流联动,特别是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进一步盘活各类文化资源,打破文化壁垒和数字鸿沟,助力全民阅读向纵深发展。
孙卓然:我特别关注少年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建议给孩子的阅读减负、松绑。这不是让他们少读书,而是少给孩子的阅读灌注功利色彩,不过多询问孩子读了一本书懂得了什么道理,让他们尽情享受阅读的快乐与美好。在兴趣爱好基础上适当引导,让他们自主选择图书。在泛读基础上,家长、老师再有目的地引导整本书的精读,这样既保护了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又可以实现我们的教育引导目标。在童年埋下阅读的种子,他们会一生尊重知识、亲近文化。
王子龙:书香社会的根基,在于“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和读书习惯的养成。我有三点建议:一是打造“阅读生态圈”。联合图书馆、学校、社区建立分级阅读网络,例如在石家庄赵佗公园、东垣古城遗址公园、正定荣国府等地设置诗词长廊,将文化地标变为开放式课堂。二是培育专业化阅读推广人队伍。阅读推广人需兼具学识与热情,我曾培训过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用年轻人的语言为中小学生讲诗词,效果显著。三是重视结合地域文化。我结合大学语文课堂,开展“寻诗燕赵”活动,让读者在家乡的山河中读懂诗词。阅读与生活相连,文化才能更好地生根发芽。
来源:河北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