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哥们儿姐妹们,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一睁眼,就像被按了快进键。地铁里刷手机,办公室里赶Deadline,下班路上还得琢磨着搞点副业。钱?钱当然重要!房贷、车贷、娃的学费,哪一样不要钱?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这“搞钱”好像成了人生的唯一答案。直到那天,我刷到复
哎,哥们儿姐妹们,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每天一睁眼,就像被按了快进键。地铁里刷手机,办公室里赶Deadline,下班路上还得琢磨着搞点副业。钱?钱当然重要!房贷、车贷、娃的学费,哪一样不要钱?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这“搞钱”好像成了人生的唯一答案。直到那天,我刷到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一段话,真的,像一盆带着冰碴子的冷水,“哗啦”一下浇我头上,整个人激灵一下,懵了,也醒了。
王教授说话挺狠,一点儿不藏着掖着。他说咱们现在这社会啊,“纵欲汹汹”!啥意思?就是欲望像开了闸的洪水,拦都拦不住,全奔着一个方向冲——钱、利!功利心太重了,道义?那玩意儿都快成古董了。他敲着黑板(我脑补的)警告:一个民族要真这么下去,光靠GDP撑着?内里不安生,外面也立不住!想想钱学森老先生早就说过,社会风气这玩意儿,一旦坏了根子,想再正过来?没个几代人,门儿都没有!这话听着刺耳?但仔细咂摸咂摸味儿,冷汗就下来了。我们是不是真跑偏了?
1.心里的那个“空”,多少钱也填不满
这话真不是瞎矫情。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我一发小,算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了。公司开得风生水起,大House住着,豪车开着。可有次喝多了,他拉着我,眼神那叫一个空洞。他说:“兄弟,有时候半夜醒来,看着天花板,心里头空落落的,慌得一批。感觉忙活来忙活去,就像在给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打工,可这洞到底在哪?为啥要填它?我自己都糊涂了。” 那一刻,看着他,再想想王教授说的“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再多的财富和地位也白搭”,我好像有点懂了。那些CBD写字楼里光鲜亮丽的身影,晚上独自一人时,是不是也常对着窗外发呆,找不到北?
这感觉太普遍了。王教授一针见血地戳破:为啥现在这么多人喊焦虑、抑郁?根子就在这儿——“精神家园”撂荒了!啥叫“精神家园”?你可以理解为心里头那个能让你踏实、安宁、有奔头的地方。支撑我们活着的“意义之网”,稀里哗啦碎了一地。人没了这层支撑,就跟房子没了地基一样,再华丽的装修也经不起风雨,心理危机能不找上门吗?王教授打了个比方,绝了:人活着,光有吃有喝不行,精神食粮断了顿,人照样“活不下去”,是行尸走肉!想想我们自己,每天拼死拼活挣钱,可有没有停下来一秒,问问自己:我到底图啥?我活着,靠什么撑着?
2.老祖宗的硬气,才是咱该捡起来的“宝”
“精神家园”听着虚?王教授可不这么认为。他说,这玩意儿实在得很!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的“主心骨”,是归属感,是情感的根。一个民族想真正站起来,屹立不倒,靠的从来不是金山银山堆多高,而是骨子里的那股“民族精神”!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但劲儿大着呢。
想想咱老祖宗留下的那些硬骨头!孟子咋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甭管有钱没钱,甭管顺境逆境,甭管别人威胁利诱,腰杆子得挺直了!做人得有骨气!岳飞更是个狠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啥功名利禄,在他眼里跟尘土似的,为了家国大义,千里奔波在所不惜!这股子浩然正气,这份儿家国情怀,就是咱民族精神的魂儿啊!人家早就告诉我们了:做人德性是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强盛,靠的是这些看不见、却顶天立地的精神力量!
可悲催的是,现在谁还老念叨这些?都忙着算KPI、算ROI呢。精神家园?早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结果呢?信任危机成了常态,人与人之间那层窗户纸,越来越厚,越来越脆。重建精神家园,重新把信任这块基石垒起来,成了眼下最最要紧的事儿!
3.为啥都爱听王德峰“唠嗑”?
王教授在复旦讲课,那叫一个火。网上他的视频片段,播放量动不动就百万+。为啥?光是他学问大吗?肯定不是。我觉得,是他能把那些深奥的哲学道理,掰开了、揉碎了,用咱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直戳现代人心窝子里的痛点和迷茫。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更像一个看透了世情的“明白人”,用哲学这把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他能把你心里那些乱糟糟、说不清道不明的憋屈和困惑,三言两语就给点透了!这种“懂你”的感觉,太珍贵了。
他花了整整三年,憋出来一本书,叫《寻觅意义》。这本书,我后来真买了。说实话,买之前还有点犹豫,怕又是那种板着脸说教的大部头。结果一看,嘿,真不是!他真是把哲学这个“高大上”的东西,拽到了咱普通人的生活泥地里,跟咱的焦虑、迷茫、工作压力、学习烦恼,直接挂钩!他用哲学的眼睛,帮咱看透眼前这点破事儿,找到解开心里疙瘩的钥匙。
4.《寻觅意义》:一本让我“喘口气”的书
书里有个观点,特别戳我。王教授说,现代人的各种不安、拧巴,归根结底,都卡在“意义”这俩字上了。生活有啥意义?工作这么累图啥?学这玩意儿将来能干嘛?……如果能把“意义”这个死结解开,很多烦恼真能烟消云散一大半! 在这吵吵嚷嚷、浮躁得冒烟的世界里,《寻觅意义》这本书,就像强行按下了你生活的暂停键,提醒你:哥们儿,别光顾着埋头狂奔,抬头看看天,低头问问心,那些被你忽略的“真东西”,可能才是解药。
它让我相信:就算我们这辈子都够不着理想中那颗最亮的星星,但至少,我们可以借着它的光,看清脚下的路,知道自己该往哪儿使劲儿。寻找意义这事儿,本身就有意义,就是一场值得的跋涉。
网上有朋友说得特实在:王德峰教授的话,是真能让人停下来琢磨琢磨的。他不是那种只会念PPT的教授,他是实打实地带着学生,甚至带着我们这些网友,一起去摸索“人活着到底为啥”这个终极命题。如果你最近也感觉心里头闹得慌,空落落的,像漂在海上找不到岸,想找本书静静心,寻摸点内心的踏实和归属感,那我真心觉得,《寻觅意义》值得你翻一翻。它不保证给你标准答案,但它能陪你一起找。
5.写在最后:别让灵魂在狂奔中掉了队
说实话,王德峰教授那些话,像根刺,扎得我生疼,但也扎醒了。他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这个时代光鲜外表下的脓疮——功利至上,道义靠边。他把“精神家园”这个快被遗忘的词儿,又重重地摔回我们面前,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魂儿不能丢!他的《寻觅意义》,真像黑夜里的一盏小灯,给迷路的人一点光亮,一点方向。
晚上十点半多(写这篇东西的时候),窗外安静下来了。回头想想这一天,又是在“搞钱”的循环里打转。王教授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来。这个诱惑满天飞、焦虑遍地跑的年头,太需要他这样的“敲钟人”了,时不时给我们一棒子,打醒我们:别光顾着往前冲,回头看看,等等自己那个快跑丢了的灵魂吧。在物质和精神的跷跷板上,咱得想法儿找找平衡。这不光是为了自个儿活得像个人样儿,也是为了咱这个大家共同的根,能扎得更深,立得更稳。
这民族精神的家园啊,是时候该好好拾掇拾掇了。从咱自己心里头,开始。
来源:快乐奔跑的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