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一株苗”种出产业发展“千金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08:24 1

摘要: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马峡镇寺沟塬的田间地头已响起机械与土地的“交响曲”,药农们弯腰起苗、挥锹整地、俯身除杂,汗水浸润的泥土气息与药草清香交织弥漫,一副“春耕图”徐徐展开。

春风拂过陇东大地,华亭市马峡镇广袤的田野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作为陇东地区的药材重镇,这里的春耕生产不仅关乎一年的收成,更承载着产业转型的新希望。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马峡镇寺沟塬的田间地头已响起机械与土地的“交响曲”,药农们弯腰起苗、挥锹整地、俯身除杂,汗水浸润的泥土气息与药草清香交织弥漫,一副“春耕图”徐徐展开。

在马峡镇寺沟塬高处,一片覆盖着蓝色薄膜的大棚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引得过往路人驻足。

“这是种啥宝贝?咋还闪着光呢?”村民王晓玲好奇询问。

田间忙碌的技术员笑着揭开谜底:“这是天麻种植试验田,蓝膜能控温保湿,让天麻长得更壮实!”

顺着他的指引望去,一座座大棚与远处青黛色的山峦相映成趣。

这片占地30多亩的天麻种植基地,是马峡镇探索中药材多元化发展的“试验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土地肥沃、湿度适中,加之交通便利,经过技术引进,寺沟塬成为天麻等珍稀药材的绝佳培育地。

走进基地核心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十余名工人正合力架设温棚钢架,叮当声与号子声此起彼伏;满载营养土的农用车在场地穿梭,扬起阵阵尘土;戴着草帽的种植员蹲在大棚中,小心翼翼地将天麻菌种埋入覆有椴木屑的种植盆。

“菌棒和木材的比例要精准,湿度传感器得实时监测。”技术负责人梁淑红边指导边比划,额头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正在干活的村民王继平擦着汗笑着说:“以前种大黄、独活等传统药材,现在种植新品种既学到了技术,每天又能挣100元,划算的很。”

不远处市农技专家给群众从菌材培养、天麻筛选、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讲解。

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素有“定风草”之称,其干燥块茎可平肝息风、祛风通络,市场需求量连年增长。

“天麻喜阴凉湿润环境,最怕积水涝害,马峡镇寺沟塬的坡地排水性好,这里总共有15座大棚,分天麻菌种培养区、良种繁育区、天麻种植区等多个功能区,种植技术上采用传统种植技术和桶栽技术的结合创新,使天麻的产量和质量达到双重提升。”基地负责人杜红丽介绍道。

据悉,该基地由平凉青松饮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提供30多个务工岗位,还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获得双重收益。

正在查看菌种生长情况的种植户李小林算起了账:“我家5亩地流转费每年2000元,在基地务工月收入3000多,比过去种油料强多了!”

近年来,马峡镇积极探索多元化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中药材育苗、种植、晾晒、加工、销售、研学一体化发展,计划实施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药材产业数字化体系示范建设、S304线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寺沟塬天麻种植基地、大黄城中药材多品种标准化试验园建设项目、药食同源食品等建设项目6个,全域推动产业示范带扩量增产,确保全镇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在1.5万亩,有效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春日的暖阳下,华亭市马峡大地的垄沟里镶嵌着药农心中的宝石,承载着广大群众的汗水与心血,这座千年药乡,正沿着产业发展的道路,播撒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张小兵 张蛟龙)

来源:华亭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