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22:19 2

摘要:文辛将《月下小品》的文稿送来,要我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写点什么。这是对我的信任,甚至是抬举,我自然不能推辞。于是推开手头正在修改的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剧本,认真拜读文辛君的大作。3月25日,是著名作家浩然70华诞。几位文友相约,赴河北省三河市为浩然老师祝寿。往返途中

—— 代 跋

郭建华

文辛将《月下小品》的文稿送来,要我为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写点什么。这是对我的信任,甚至是抬举,我自然不能推辞。于是推开手头正在修改的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剧本,认真拜读文辛君的大作。3月25日,是著名作家浩然70华诞。几位文友相约,赴河北省三河市为浩然老师祝寿。往返途中,一边浏览高速公路两旁走马灯一般或浓或淡的仲春的花红柳绿,一边断断续续地思索文辛其文其人,渐渐连缀成篇,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与文辛相识,是近两、三年的事情。一次文友聚会,田恒林君将文辛介绍给我,我当即便有似曾相识之感。攀谈起来,方知我与文辛原来是昌乐一中的校友,我比他高两级。虽相处只有一年,他的少年的影子却在我脑中留下了淡淡的印象,尽管那时我们并无任何交往,甚至彼此未说过一句话。想不到过了知天命之年,两位校友才渐渐熟悉起来。我陆陆续续地读到了文辛的几篇散文,例如《酸枣树》、《家中的“特区”》等,《故乡的小溪》还经我之手,编入《昌乐文学五十年·散文诗歌精选》。因为我懒于读报,而文辛的作品,大多发表于报纸的副刊,我便无缘拜读,因而对文辛的作品,便只能管中窥豹,觉得文笔挺好,很有见地,功底也扎实。

毫不夸张地说,读《月下小品》的文稿,使我真正读懂了文辛。如果说,先前对文辛其文其人的认识,是表面的,朦胧的,那么这一次,可以说是较为深刻而又清晰了。

我首先读到的是文辛的勤奋和对文学的钟情。在《文学之旅的“零公里处”》中,文辛说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始于1998年。短短数年,他已经写下(多数已发表)20余万字的散文、随笔,和诗歌等作品。这些散文、随笔多为精短之作,上千字或数千字,但短而不空,言之有物,涉及的生活层面十分广阔。

它们让我从中读到了文辛的身世,经历,家庭,事业,好恶,爱憎,苦乐,情趣,学识和境界。而对我触动最大的,则是个性。个性是文学的生命。没有个性的作品,难以称得起文学作品,至少不会是好的文学作品。文辛的作品,个性色彩很浓。简洁,明快,洒脱,发于肺腑,直抒胸臆,激情洋溢,一语破的,绝无遮遮掩掩,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嫌。文如其人。作品的个性即作者的个性。

文辛其人,个性同样是鲜明的。他直言快语,真诚,实在,胸无城府。写至此,我突然想起一篇评介当代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章,文中说他“毫无城府”。我大为震惊。一位党的主要领导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怎么可能“毫无城府”呢?揣摩许久,我终于明白,作者所指是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为人,他的坦荡的襟怀,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风范和人格魅力。伟大的政治家而毫无城府,就更加难能可贵,更加令人敬仰。而作为普通人,胸无城府同样是可贵的品格,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无须设访。但胸无城府并非浅陋。既无城府,又不乏必要的含蓄和深沉,或许是做人处事的一种更高境界。由于自己修养的欠缺,却始终未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格缺陷。

若谈及不足,我的感觉是,《月下小品》的某些篇章尚感到平直些,粗糙些,缺少韵味。文章毕竟是做出来的,过分雕琢固然不可取,但必要的经营和打磨,却也不可少。不然,何以有“锤炼”与“推敲”之说呢?

拉拉杂杂地写下这一通,愿与文辛君共勉。

2002年3月29日于神仙洞

郭建华先生简介

郭建华,男,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1963年初中毕业于昌乐一中,1966年高中毕业于青岛一中。1968年作为回乡知识青年回原籍务农。同年年底始任联办中学民办教师,1972年转为公办教师,后任联办中学校长。1975年调入昌乐县文化馆,担任文艺创作辅导工作。1985年始任昌乐县文化局副局长。同年调入潍坊电视台,任专题文艺部主任。1986年底重任昌乐县文化局副局长,兼任昌乐县文艺创作室主任。曾任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作协代表会代表。1998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4月,当选首届昌乐县作家协会主席。

1973年在《山东文艺》(试刊第五期)发表小说处女作《雨过天晴》。其后陆续在《山东文学》《海鸥》《北京文学》《春风》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二百余万字。

发表于1981年第十二期《山东文学》的小说《尤庄的蒲团》获该刊该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发表于1982年第十二期《山东文学》的小说《姜守本进城》获该刊该年度优秀小说奖,并获《山东文学》创刊45周年优秀作品奖。1983年第三期《小说月报》予以转载。先后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为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改编为广播剧播出,被改编为扬剧在《剧本》杂志发表,并被收入农村文化站丛书《鹅湖水妹子》,及《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小说•卷三〉》。

、发表于1984年第二期《山东文学》的小说《三掌柜》被收入庆祝建国40周年《山东作家小说集》。发表于1990年5月21日《作家报》的小说《躲年》获该刊迎接建党70周年征文奖。发表于1991年第三期《山东文学》的小说《奇树志》获该刊该年度优秀小说奖。发表于1993年第十二期《山东文学》的小说《墙》获“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外围赛”一等奖。发表于1995年第九期《山东文学》的小说《桥》获“齐鲁作家小说精品大展”优秀作品奖,1995年第十二期《小说月报》予以转载。发表于1999年第十期《山东文学》的小说《话说钥匙王》获山东省庆祝建国50周年迎澳门回归征文优秀作品奖。

电视文学剧本创作是郭建华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本剧《墙东墙西》由潍坊电视台录制,1988年2月16日中央电视台第2套节目首播,获1988年度山东省电视剧评比三等奖,并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累土集》。4集电视连续剧《剪花娘娘》由潍坊电视台录制,1994年2月3日至2月4日中央电视台第3套节目首播,获山东省第六届电视文艺评奖电视连续剧三等奖,并入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电视剧本集《荧屏留踪》。

两集电视剧《两个矿工和一个女人》由潍坊电视台录制,1995年2月1日潍坊电视台播出,其后相继在山东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两集电视剧《七彩凤凰》由山东省话剧院录制,1995年9月23日山东电视台播出。20集电视连续剧《庄户人是天》由青岛电视台录制,2001年7月18日中央电视台第8套节目首播,其后,天津电视台、山东卫视齐鲁台等多家电视台相继播出,并上线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22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蓝宝石之恋》(与他人合作)由济南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发行。

郭建华的创作还涉猎舞台剧。童话歌舞剧《迎七姐》被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剧本集《小宣传员》。该剧代表潍坊市赴省会演,获表演一等奖。童话歌舞剧《谁漂亮》发表于1982年第6期《群众艺术》,并获山东省儿童戏剧会演表演一等奖。话剧《听蝉》获1988年山东省群众戏剧小品(录像)评奖创作三等奖。大型新编历史京剧《郑国渠》发表于2003年第6期《戏剧丛刊》。

郭建华任浩然研究会秘书长,撰写了纪实文学《从孤儿到作家——浩然的青少年时代》,以及《浩然留在前东村的故事》《跟随浩然去寻根》等一批散文和《依依游子情》等多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发表于2001年第六期《山东文学》的纪实文学《土生金——也说浩然》获潍坊市2001—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

1992年5月,小说集《尤庄的蒲团》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小说集《桥》由远方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长篇小说《商圣吕不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散文集《咸菜瓮》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18年8月,《郭建华文集》(全四卷)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郭建华主编了《昌乐县民间文学集成》(1988年10月出版)、《昌乐文学50年》(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出版)、《浩然与昌乐档案资料》(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参与主编了《浩然与昌乐》(长征出版社1999年出版)、《昌乐县志(1986—2007)》(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昌乐一中校志(1938—2017)》(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

1982年3月,郭建华被评为“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1995年10月,被评为“潍坊十佳文艺工作者”;2008年7月,获“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称号;

第二届“风筝都文化奖•优秀文化人才奖”。

附:(文讯)郭建华新著《咸菜瓮》研讨会纪略

2012年4月8日上午,中国作协会员、昌乐县作协主席郭建华先生新著《咸菜瓮》研讨会在传媒集团三楼会议室召开。

此次研究会由昌乐县传媒集团文艺部和昌乐县作家协会联合举办。昌乐县传媒集团副总于洪涛和昌乐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朱彬占主持会议。昌乐县作协部分理事、指导委员会成员,昌乐县部分知名人士,以及传媒集团有关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现按照发言先后顺序,并根据本人会议发言记录,简述如下:

朱彬占:《咸菜瓮》设计古朴大方,印刷精致。既通俗又有深度。图文并茂。因为作者阅历深,渗透着作者的生活百味。是一部很有品味的散文集。

秦晓鸣:《咸菜瓮》不仅是农家的咸菜瓮,还是文学的咸菜瓮。是一个家庭的珍宝箱。是一个社会的档案库。这部书跨度四五十年乃至更远,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社会的历史缩影。

田义生:郭老师的《咸菜瓮》是一部好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李绪同: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咸菜瓮》就反映了中华民族某个时期的特点。《咸菜瓮》不同于昌乐以前出版的书籍,有着作者的体验、感悟、心路历程,既是自己一路走下来的,也是对于昌乐文化圈朋友的总结。书中不仅有作者帮过的人,还有帮过作者的人,比单独自己的总结要全面许多。

范永来:书名雅俗共赏,内容五味俱全,反映了农家特色。《咸菜瓮》体现了社会多个侧面,对老年人来说是回忆,对青少年来说是长期的教育。

刘福新:《咸菜瓮》是书名也是一篇文章名,很有吸引力。从内容来看,其实就是讴歌平民的著作,体现着老百姓的苦辣酸甜,《咸菜瓮》无疑地是作者大半辈子经历和阅历的结晶。我已发在网上,点击率很高,省内外许多文学大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好评如潮。

王庆荣:将文化界比较重大的事件通过作者自己的视角写出来了,留下了一些可贵的史料和大量的文化信息,我认为从整体来说,史料价值大于艺术价值。以前有人写的不少,但很少涉及到昌乐文化圈里的人,而作者用一本书将昌乐文化圈里的人集合起来,留下了文化活动的轨迹。

肖广德:与郭老师交往多年,闲谈中,听说要出书。《咸菜瓮》出版后,认真拜读,也与郭老师沟通过,我觉得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县政协文史委正准备搞一部资料,郭老师书中有些篇章可以直接引用。

郭建华:首先是感谢。我的书里写到一些文友,其实早就有这个意识。这里有文学发展的轨迹,多谢大家给我提供了活动素材。谢大家读我的书。谢传媒集团召开这个座谈会,规模虽不大但很实际。《咸菜瓮》不像大家评价得这么高,但经大家一说,我也有所悟。自己觉得的确有这个意思,文学历程,家族里特殊的人或事,让家族里的年轻人知道我是怎么走过来的。遇到一位老太太,说是看了我的《母亲》后哭了,她产生共鸣了。至于这些文稿,有已经发表的,还有未发表的,自己再不去整理,让别人去整理,效果大不一样。我在想,写东西不是给编辑写的,也不是顺着别人的意思写的,完全是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自由了,自由的写作是一种境界。

于洪涛:《咸菜瓮》具有直白的特点。相当于文化创作史。自由性的写作能真实记录记录一些东西。对于这一点,我受郭老师的影响很大,对于青年人来说,我认为能给他们留下一些珍贵的东西。借此场合通报一下,“民生工作室”已经启动,请继续关注传媒集团,同时希望多提改进意见。

2012年4月8日深夜完成草

图片特别说明:所有网上图片能够传入今日头条,但不能传进新浪博客。我翻拍了一大阵子图片,很不清晰,还是得用原片。但原片下载后根本打不开,传进今日头条后就打开了,可见今日头条的图片系统多么有力!

来源:山东昌乐刘福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