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走近张元济——在《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1 17:36 1

摘要:张元济故乡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我来过三次。2000年左右,我和一些同事一起第一次到张元济图书馆,在这里的来访者留言本上,曾写过一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张元济不可追”。

1.我到海盐来过三次

张元济故乡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我来过三次。2000年左右,我和一些同事一起第一次到张元济图书馆,在这里的来访者留言本上,曾写过一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张元济不可追”。

第二次是2012年,来参加张元济的一次学术研讨会,我提交过一篇文章,更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张元济不可追”这个话题。后来发表时标题就是《张元济不可追》。我在发言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张元济书写的联语:“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我说这并非张元济的原创,因为我在明清时候的安徽民居的题联中见到过这幅联语。后来有人查考过系出清嘉庆四年(1799)状元姚文田的《楹联丛话》。尽管如此,张元济书写的意义也不可低估,一是表明张元济高度认可这幅题联所体现的耕读社会的价值观,二是更为广泛地扩大了这幅楹联在全国尤其是文化知识界的影响。

这一回是第三次。来参加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新西兰学者叶宋曼瑛的《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作品研讨会。在此之前,我向张元济图书馆赠送了我的一部新著《近代出版史论》。我在这次会议上会再说一句有关张元济的话(见后)。

2.我藏有这本书的三个版本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最初是叶宋曼瑛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博士论文。这个博士论文有两个打印本,一个是1982年的,一个是1983年的,后一个打印本增加了一些图片以及顾廷龙先生题写的文名或书名:《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1867-1959》。

博士论文的两个版本

其正式出版是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在1985年出版的英文版,是依据1983年的博士论文打印本来的,但书名没有用顾廷龙题写的书名,而是THE LIVE AND TIMES OF ZHANG YUANJI。曾有说20世纪80年代在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过英文版本,这一说法可能不实。

其后,香港商务印书馆于1992年出版过繁体字版本,书名是《从翰林到出版家——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据张人凤先生说,他们的翻译是依据北京商务的英文本而来的。书名是《从翰林到出版家——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对顾廷龙先生题写的书名有所改易。

北京商务的英文本与香港商务的中文繁体字本

此次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简体中文版在国内出版还是首次。书名回到英文版原名,这个版本有两个功劳,一是改繁体为简体,二是在超附文本上下了力。所谓超附文本,就是全书增加了首尾两个文件可以作为本书的超附文本看。一是在本书的主体内容之前的代序,据称乃是编辑特意约请作者增加的,它以“出版感言”的形式,讲述作者在半个世纪前国内刚刚改革开放之时,前往大陆查找资料、访谈文坛前辈和传主故交的曲折经历与故事。二是增加了一个附录,即《新旧交替时期两位学人的探讨》,两位学人是张元济与胡适。这个有关两位学人的附录对全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其可贵之处有两条,一是作者所依据的张胡两人1921年-1948年间的信件(张57通,胡27通)系直接由顾廷龙和张树年两人提供,那个时候这批信件还没有整理,是原始件,叶宋曼瑛比其他人的使用与研究要早许多。二是作者依据这些信件的时间线索分成16个专题加一个结语来研究,大致能够反映出张胡二人关系的全貌,主线是从公义到私谊以及思想学术的相交。据了解,此书原还有一些要增加的附文,因为考虑和正文有一些重复而舍弃。重庆版的这一段故事启示当今的出版人:图书的超附文本很重要,得重视。

重庆版似乎也有出版时间相同但封面不同的两个版本,但我仔细看过之后,还是一个版本,只是有一个版本拆去了包封,包封之下还有硬壳封面,这个硬壳封面也做了精美的设计并有条型码与定价,拆去包封也能单独成书,在孔夫子网上大多是去掉了包封的,所以如果要说是两个版本也未尝不可。

重庆出版社的两个版本

从以上来看,通常说这本书有三个版本,实际上连同奥克兰大学的博士论文打印本总共是六个版本。我有其中的三个或者说四个版本,北京商务的英文版我是买的,香港商务的繁体字本和重庆版都是出版社送的。

3.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商务印书馆的研究,某种意义上说,是由外到内,也就是由海外学者推动的。整体的研究有法国汉学家戴仁先生的《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49)》,被认为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第一部研究商务的专著。人物研究则是这本书发始,是张元济研究起步阶段的重要作品。当然,国人的努力也更重要,越来越重要。

这本书出版40年后,重新得以出版并召开这样一个作品座谈会,确实说明这本书的持久价值,既表明张元济研究的起点很高,也说明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几十年了还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市场需求。

4.张元济研究的新进路

张元济研究开展很充分,和叶宋曼瑛研究张元济那个时候已不可同日而语。张元济研究,在人物研究里至少在出版史人物研究中算是最为充分的,整理的资料很丰富,有全集,有年谱,有几十年里形成的二三十种传记,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论著也很多。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进行得很充分,成绩巨大,另一方面也表明研究热闹而不深入,持续性遇到了瓶颈。怎么样才能把张元济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地,更深入下去,换句话说,张元济研究如何实现新的突破,张元济研究的新进路是什么。这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人建议我问deepseeK,我也作了尝试,它的回答虽有可取之处,但我觉得那个回答很抽像,过于玄乎,也有不准确之处。我还是说一点具体的可操作的浅见——

(1)新观念的引入。这个新观念有大小两个范畴。大的范畴指的整个学术研究的新观念。小的范畴是具体到张元济研究领域的新观念。往大的方面说,新观念是对世界潮流的把握和对学术大势的领悟,也就是陈寅恪说的要“预流”。从小的方面,什么是张元济研究中的新观念,恐怕核心在于跳出行业畛域来认知张元济,将这位行业的“出版巨子”,定格为自觉参与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启蒙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性枢纽人物”。这是要全方位地走近张元济,给张元济研究注入新的内涵。要扣住这一点来做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张元济研究的水准。

(2)新传记的撰写。张元济的传记已有二三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认知,依凭新观念与新的认知推出新的传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些新的传记不能停留于过往的已有认知,要有新路子、新材料、新观点和新内容,要写出这个时代的新的高度与水平。

(3)新材料的发掘。张元济的材料已然很丰富,但总会有新的多方面的发现的。每次新材料的发掘,都会引发新课题的产生。比如商务董事会纪录尚未整理完毕,比如前两年叶新教授对张元济海外资料的搜寻,比如我手上有一方与张元济有关的砚台。就这方砚台说,张元济在上面有题名。我了解到它是从日本收集回来的。这有两个问题,其一是否系从中国流向日本的,那么是给哪一个国人题写的,又是如何流出去的。其二如果系给日本朋友题写的,又是给谁题的。现在都还不太明确。这给我启示,或许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即与张元济有关的物品的研究。

(4)新视角的建立。新视角可以产生新课题,可能是未来张元济研究的新突破口。近来学者注意张元济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网络,既有单篇的论文,从张元济书信和日记中整理张元济的社交圈;也有较系统的著作,如卢仁龙先生的著作《走进文化怿园——张元济和他的朋友们》,分八辑从8个方面探索张元济与同时代名流的交往,即将出版。

(5)新丛书的组编。张元济编辑过许多新式丛书,似乎可以编辑一套张元济研究丛书,来纪念新式丛书的出版若干年。确实有必要,有关张元济的书,几乎出尽了,但还没有一套张元济研究的丛书。丛书一向具有集束效应,可以好好地擘划一下这套丛书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具体的选题,从目前还没有涉及到的领域,如张元济的内心世界(我们对于他的事功着眼比较多而审视其内心比较少)如张元济经历了四个“朝代”,朝代对他的影响以及他与朝代的关系等。还比如应该有一本《张元济研究年谱》,以年谱的形式对几十年来与张元济研究有关的事件和图书等,进行回顾总结。从这此方面着手编纂这样一套丛书。

《张元济研究》(内刊)

(6)新平台的搭建。这个新平台有两个方面,一是刊物发新颜,我说的刊物是海盐方面编辑有《张元济研究》。我曾经呼吁要有一个《商务印书馆研究》的专门刊物,商务印书馆学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但进展不大。现在海盐有一个实体的张元济图书馆,有一个专门的《张元济研究》,虽然是内刊,但大胜于无。怎么样让这个内刊能够提高档次和质量,要下大的功夫。二是数据大平台。我前些年曾呼吁商务印书馆要做商务印书馆研究的数据平台,但效果不大。张元济研究的数字平台,包括张元研究的数据库、公号或网站,都可以由张元济图书馆来做,这比商务印书馆做更合适更专题,或许海盐图书馆与商务印书馆两家合作也是一种路径。

以上六条浅见,我简称为“六新”,是张元济研究的新进路。最后,我要说,会议主办方将会议的主题定为“学习张元济的精神,继承张元济的事业”,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让我们就从进一步推进张元济研究做起,来全方位走近张元济。“全方位走近张元济”,便是我这一回到海盐张元济图书馆要说的一句话,也是我这个发言的题目。

(“学习张元济的精神,继承张元济的事业——《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作品研讨会”,于9月19日在浙江海盐张元济图书馆举行。会议由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重庆出版社主办,张元济图书馆、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本文系根据在会议上的发言整理)

作者简介

王建辉,出版人,编审,出版韬奋奖获得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曾著有《人在书旅》《荆楚文化》《读书人生》《新编辑观的追求》《书评散论》《思想的背影——王建辉书评文录》《名流随笔》《王建辉自选集》《出版:商务与文化》《文化的商务》(王云五专题研究)《教育与出版》(陆费逵专题研究)《老出版人肖像》《出版与近代文明》等书。

来源:炽羽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