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18岁亿万富豪被名校集体“打脸”,耳光抽醒了谁的傲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6 18:24 1

摘要:当18岁的Zach Yadegari在社交平台甩出那封被15所顶尖学府拒绝的录取信时,整个美国教育体系的脸都被扇得啪啪作响——一个手握300万用户、年入2400万美元的AI天才,竟被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联手踢出局?

当18岁的Zach Yadegari在社交平台甩出那封被15所顶尖学府拒绝的录取信时,整个美国教育体系的脸都被扇得啪啪作响——一个手握300万用户、年入2400万美元的AI天才,竟被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联手踢出局?

究竟是名校招生官的“集体失明”,还是这场游戏从一开始就藏着不可告人的规则?

“我的人生不需要大学”到“求而不得”:一场荒诞的精英围猎

这个加州少年的履历堪称“科技圈爽文”:7岁编程、12岁开发应用、16岁卖掉第一家创业公司,高三时推出的Cal AI更是一夜爆红,用AI识别卡路里的精准度吊打传统巨头。

他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印钞机,却在最风光时突然调转枪口,对着名校大门连开18枪——结果15枪哑火。更讽刺的是,他在入学论文里坦白:“我曾发誓绝不上大学。” 如今他却在京都寺庙里模仿乔布斯式顿悟,高喊“大学是人生必经之路”。

这种撕裂的自我叙事,像极了硅谷新贵的标准话术:既要颠覆传统,又渴望被传统加冕。

论文翻车还是规则崩塌?招生办的“潜台词”浮出水面

当Yadegari公开那份精心打磨的入学论文时,舆论瞬间炸锅。有人痛批他字里行间透着“暴发户式傲慢”:“我退学概率高?那你们敢不敢赌我未来成为校友首富?”

更致命的是,这篇试图展现“真诚”的文章,恰恰暴露了科技新贵与象牙塔的深层矛盾——名校要的是能扛起毕业率、捐赠榜的“乖学生”,而非随时可能掀桌子的“辍学威胁者”。

一位匿名招生顾问的评论一针见血:“我们不怕天才,但怕天才把学校当跳板后反手给母校一记耳光。”

从亚裔诉讼到哲学争议:名校录取早已沦为“权力修罗场”

这绝非孤例。19岁的Stanley Zhong手握近乎满分的SAT、谷歌Offer加身,仍被16所大学拒之门外;Y Combinator掌门人Garry Tan自曝因崇拜安·兰德哲学险遭名校封杀。

当亚裔起诉加州大学种族歧视、当“客观主义”变成招生雷区,人们猛然惊觉:GPA和SAT的高分游戏背后,藏着一套更隐蔽的筛选机制——它可能是论文里一句不经意的价值观表态,可能是姓氏背后的族群标签,甚至是对“成功风险”的阴暗计算。

这场闹剧没有赢家。

当Yadegari坚持“上大学只为体验社交”时,他戳破了精英教育的皇帝新衣;当名校用拒信维护“毕业率”的遮羞布时,他们亲手阉割了创新的野性。

或许真相正如网友所言:“他们不是拒绝天才,而是害怕天才证明他们的平庸。” 教育的本质本该是点燃火焰,而非挑选柴堆。

当18岁的亿万富豪和满分亚裔在录取门外相视苦笑,这记耳光终究打在了所有人的脸上。

来源:夏之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