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一个有实力的明星,不是那种天天靠脸上热搜,而是一个真正拿命在演戏的人。
他胰腺癌晚期,拍戏时每天要吃几十片止痛药,冷汗湿透戏服却坚持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可去世半年,竟无人知晓。
直到导演一次无意间的透露,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早已离开了人世间。
这个人,是樊志起,1955年9月8日,出生于北京,可能很多年轻观众对这个名字不太熟。但如果你看过老版《三国演义》,一定记得那个悲情又坚毅的姜维,就是他演的。
有人说,“樊志起之后,再无姜维”。可你知道吗?为了这个“无法超越”的角色,他付出了多少。
樊志起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孩子,但小时候家里不富裕,爸爸经营一家小卖部,妈妈在纺织厂上班。
他能走上表演这条路,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影响。他爸爱唱京剧,没事儿就在家哼两句。樊志起耳濡目染,也慢慢爱上了表演。
18岁那年,他一腔热血去考北电,在考场上朗诵《雷雨》片段。结果呢,考官觉得他缺乏专业训练,没要他。
之后他还尝试了中戏、煤矿文工团,无一例外,全都落榜了。换一般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转行了,但樊志起偏不。
为了活下去,他啥活都干,教人跳舞、做乐队鼓手,甚至去工地扛水泥包。日子再难,他也没放弃表演梦。
转机出现在1983年,那时他已经28岁,突然接到一位老师的电话,说有个剧组在招人,让他去试试。
他骑上自行车就奔了过去。导演让他即兴表演一段,没想到这一演,导演当场就定下他了。
这部戏叫《无名的花》,虽然没掀起什么水花,但总算让他正式进了演艺圈。
1989年,他遇到了伯乐,王扶林导演,让他主演《庄妃轶事》,饰演多尔衮。凭借这个角色,他拿到了“东北风”杯最佳男配角奖。
但他在领奖时说:“演员的价值不在奖杯,而在观众的眼睛里。”这句话,仿佛预示了他的一生。
真正让他被观众牢记的,还是1994年版《三国演义》里的姜维。
当初王扶林导演之所以找他,是因为看中他在《庄妃轶事》里那个眼神,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姜维特别像。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樊志起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翻来覆去地读。就连“姜维自刎”那场戏,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只为让画面更有冲击力。
果然,剧一播出,立马封神。直到现在,还有人感叹:樊志起演的姜维,后人难以超越。
之后他又演了《满江红》里的岳飞、《漕运码头》里的许良年,戏路广,演技稳。
据说在拍《争霸传奇》时,夏天穿着三十多斤的铠甲,他硬是中暑晕了过去。结果醒来第一句话是:“导演,再来一条!”
什么叫敬业,这就是。但命运,往往就爱开玩笑。
2009年,在拍《内线》期间,他突然晕倒。去医院一查:胰腺癌晚期,已经扩散到肝脏。
医生建议立即化疗,他却说:“躺着等死不如站着演戏。”
他拒绝停工治疗,每天靠吃十几片甚至几十片止痛药硬撑。冷汗浸透戏服,他就说是天热;台词说到一半突然疼得说不出话,他就设计成角色沉思停顿。
化妆师看他脸色不对,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只笑笑说:“老胃病,没关系。”
有一场审讯戏,他还主动要求把绳子勒紧点,说这样真实。导演尤小刚当时根本不知道,他那痛苦的表情根本不是演技,而是真的。
2010年4月18日,《内线》全部杀青。樊志起看完了自己最后一场戏的回放,轻轻点头说:“张弛可以安息了。”(注:张弛是他在剧中的角色名)
那天夜里,他静静地在医院走了。床头还放着一本没写完的剧本——《梨花泪》。
按照他的遗愿,家人没有发讣告,只在八宝山简单办了告别式。半年后,导演尤小刚在采访中无意提起,大家才知道他已经离开了。
他妻子后来流着泪公开了他的遗书,上面写着:“莫发讣告,莫扰他人,戏散人走本平常。”
你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怕麻烦别人。
最近我在刷短视频,偶然看到老戏骨唐国强的近况。视频里他穿一身酒红色西装,戴贝雷帽,笑容满面地和粉丝打招呼,整个人状态特别年轻。
评论区都在夸他“越活越年轻”、“像老顽童”,完全看不出已经70多岁。
我忍不住想:如果樊志起还在,现在是不是也会像他一样,偶尔出席活动,乐呵呵地享受晚年。
可惜没有如果。
有些人活着,戏比天大;有些人走了,才有人想起他演过的戏。
你说,什么才算是一个好演员,是天天挂在热搜上,粉丝前呼后拥,还是默默演戏,哪怕没人记得名字,也要对得起每一个角色。
樊志起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想想。
看到这里,我想问问屏幕前的你们,你心中“真正的演员”是什么样的,你还记得樊志起演过的角色吗?欢迎来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
来源:陈二狗影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