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家年净利润高达417亿元的股份制银行龙头,股价却在2025年7月至9月的两个月里持续下探,累计跌幅超过15%,同期沪深300指数仅微跌2%,银行板块整体跌幅也不过8%。更扎心的是,光大银行当前的市盈率仅4.2倍,市净率0.5倍,已经低于2018年大熊市的估值
一场“赚钱不涨”的投资悖论,正在A股上演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价值投资的这句至理名言,在光大银行身上仿佛成了一个笑话。
这家年净利润高达417亿元的股份制银行龙头,股价却在2025年7月至9月的两个月里持续下探,累计跌幅超过15%,同期沪深300指数仅微跌2%,银行板块整体跌幅也不过8%。更扎心的是,光大银行当前的市盈率仅4.2倍,市净率0.5倍,已经低于2018年大熊市的估值水平。
一边是真金白银的巨额盈利,一边是跌跌不休的股价走势;一边是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一边是市场用脚投票的“估值杀”。无数拿着“估值计算器”的投资者陷入了灵魂拷问:价值投资在银行股身上,是不是彻底失效了?我们到底该相信财报,还是相信市场?
先看硬数据。根据光大银行2024年年报(2025年4月披露),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35亿元,同比增长3.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7亿元,同比增长2.8%。在银行业整体息差收窄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业绩增速虽不算惊艳,但绝对称得上“稳健”。
细分业务来看:
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收620亿元,占总营收的40.4%,重点布局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8%和22%,资产质量稳定;
零售银行业务:营收485亿元,占比31.6%,信用卡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财富管理AUM(管理客户资产)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
资金业务:营收430亿元,占比28%,债券投资、同业业务在市场波动中保持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风险指标方面,不良贷款率1.3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5%,资本充足率13.2%,各项指标均处于行业合理区间。单从基本面看,光大银行堪称“优等生”。
2025年以来,国内银行业面临三重压力:
净息差持续收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后,银行存贷款利差被压缩。光大银行2024年净息差1.75%,较2023年下降0.1个百分点,虽然优于行业平均的1.68%,但市场对“息差见底”的担忧并未消除;
资产质量隐忧:房地产行业风险传导、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让市场对银行不良贷款的“潜在暴露”充满警惕。尽管光大银行不良率不高,但投资者更关注“未来的风险”;
资本补充压力:为支持信贷投放和业务扩张,银行需持续补充资本金。光大银行2025年资本补充计划尚未明确,但市场已提前计价“股本稀释”的可能。
相较于国有大行和招行等股份行龙头,光大银行在品牌影响力和零售业务护城河上仍有差距:
零售AUM(1.2万亿元)仅为招商银行(13万亿元)的9%,财富管理市场份额较低;
对公业务依赖传统制造业和基建,在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布局进度慢于兴业、浦发等同业;
历史上“同业业务激进”的标签尚未完全撕掉,部分投资者对其风控能力仍存疑虑。
2025年A股市场风格偏向“科技成长”和“消费升级”,银行、地产等传统蓝筹被贴上“低弹性”标签。资金从低估值板块向高景气板块迁移,光大银行的机构持仓比例从2024年末的35% 降至2025年Q2的28%,北向资金更是连续8周净卖出。
【行业透视】银行股的“价值陷阱”还是“黄金坑”?
光大银行的困境,是整个银行板块的一个缩影。当前A股上市银行平均市盈率4.5倍,市净率0.55倍,处于历史10%分位以下。这到底是“价值陷阱”(业绩会持续恶化,低估值是假象),还是“黄金坑”(业绩稳健,估值被严重低估)?
巴菲特曾长期持有富国银行,靠银行股赚得盆满钵满。但A股银行股的逻辑与美股截然不同:
市场结构:A股散户占比高,更追求短期波动和题材炒作,对银行股的“慢回报”缺乏耐心;
盈利模式:国内银行依赖息差,中间业务占比(光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25%)远低于美股银行(普遍40%以上),业绩弹性不足;
政策干预: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政策导向下,银行的利润空间被人为压缩,市场对其长期盈利能力存疑。
但事情并非毫无转机:
政策面:2025年8月,央行出台《关于优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放宽部分资本工具的认定标准,光大银行等股份行的资本补充压力有望缓解;
估值修复:当前银行股的股息率(光大银行股息率5.2%)已高于国债收益率,对险资、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吸引力提升;
业务转型:光大银行在“财富管理+投行”的转型上已有动作,2025年上半年私人银行客户数增长12%,投行业务收入增长15%,若能持续兑现,有望打破“低估值循环”。
【投资启示】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面对光大银行这样的“矛盾标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可以这样操作:
如果你的投资期限在3年以上,且能接受短期波动,可以逢低布局光大银行,理由是:
5.2%的股息率已跑赢大多数理财;
0.5倍的市净率意味着“下跌空间有限”;
一旦经济复苏或政策利好,估值修复的弹性不容小觑。
若你擅长把握市场情绪,可以关注两个信号:
光大银行出现大额回购或高管增持,这是公司认可“估值低估”的直接信号;
银行板块出现放量上涨,市场风格切换的迹象明确时,可阶段性介入博取反弹。
若光大银行净息差跌破1.6% 或不良率突破1.5%,说明基本面恶化,需果断止损;
远离那些“市净率低于0.4倍且业绩持续下滑”的小银行,它们才是真正的“价值陷阱”。
结语:在“噪音”中坚守“常识”
光大银行的“赚钱不涨”,本质上是市场“短期情绪”与“长期价值”的一次激烈碰撞。
价值投资从未失效,只是它的“生效周期”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忍耐极限。就像查理·芒格说的:“如果把股市当成一个投票机,你会被情绪左右;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称重机,长期来看,业绩终会体现价值。”
你觉得光大银行的下跌是“黄金坑”还是“价值陷阱”?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最后提醒一句: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本文分析仅作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