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9日,一则看似寻常的法院公告,实则掀起了一场对网络言论边界的深层讨论。著名演员蒋雯丽(本名蒋文丽)历经两年维权,终于在名誉权纠纷一案中取得终审胜利——被告王某某因在其微信公众号“娱**线”发布“包养男大学生”等不实信息,被判决公开道歉并赔偿12
2025年9月19日,一则看似寻常的法院公告,实则掀起了一场对网络言论边界的深层讨论。著名演员蒋雯丽(本名蒋文丽)历经两年维权,终于在名誉权纠纷一案中取得终审胜利——被告王某某因在其微信公众号“娱**线”发布“包养男大学生”等不实信息,被判决公开道歉并赔偿12.5万元。这一案件不仅是一次个体对网络暴力的反击,更折射出当下社交媒体时代,公众人物如何在舆论洪流中捍卫尊严与真相。
事件回溯至2023年4月,某自媒体账号发布一篇题为《影后背后的秘密恋情曝光》的文章,文中毫无根据地宣称蒋雯丽“长期包养某高校男生”,并配以暗示性图片和煽动性语言。文章迅速传播,阅读量突破十万,评论区充斥着恶意揣测与人身攻击。对于一位深耕演艺事业三十余载、以温婉知性形象著称的艺术家而言,此类指控无异于人格凌迟。
然而,蒋雯丽并未选择沉默。她迅速委托北京星权律师事务所提起诉讼。一审法院经审理认定,被告所发布内容纯属捏造,缺乏任何事实依据,且利用公共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已超出合理评论或舆论监督范畴,构成典型的侮辱与诽谤。法院明确指出:“言论自由并非肆意造谣的遮羞布。”最终判决被告连续十日在原平台发布致歉声明,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成本共计12.5万元。
面对败诉,被告提起上诉,试图以“娱乐八卦属于公共话题”为由脱责。但二审法院再次强调:公众人物虽需承受一定舆论 scrutiny(审视),但这绝不意味着其人格权可被随意践踏。尤其当信息具有明显虚假性和贬损意图时,即构成侵权。这一裁定,实际上为“娱乐爆料”的合法性划下了清晰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判决生效后,被告仍拒绝主动履行义务,迫使蒋雯丽方申请强制执行。直至2025年9月19日,致歉信才得以刊登于《人民法院报》及官方司法公告平台。这种“被动道歉”的结局,暴露出当前网络侵权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认为流量至上、法不责众。而司法机关的坚决介入,则是对这种侥幸心态的有力回击。
此案之所以值得深思,在于它揭示了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公众对明星私生活抱有强烈好奇;另一方面,媒体伦理却在算法驱动下不断失守。许多自媒体打着“知情权”旗号,行消费隐私之实,将捕风捉影包装成“独家猛料”。而真正受害的,不仅是当事人,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蒋雯丽的胜诉,不应仅被视为一次个人胜利。它应成为行业警示:艺术工作者的情感与生活不应沦为情绪宣泄的靶子。真正的公共讨论,应当建立在尊重事实与人性底线之上。当一个社会学会用理性代替猎奇,用证据代替臆测,我们才能说,文明的尺度仍在向前延伸。
这起案件或许不会彻底遏制网络谣言,但它确实在数字荒野中点亮了一盏灯——告诉所有人:即便身处舆论风暴中心,法律依然是守护尊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来源:故檐听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