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 石虎,不是“中国的毕加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06:38 1

摘要:和朋友们约在海派艺术馆,一起看“石虎——兹山无尽,最后十年布面纸本重彩画展”。正逢上海格外寒冷的早春,一行人却在展厅里看得热血沸腾。我们穿过80幅作品构筑的“十年长廊”,也仿佛穿越过一座仍正在喷发的精神火山——岩浆是岩彩油彩交织的重彩热浪,水墨线条则是它肆意流

海波随笔

石虎,不是“中国的毕加索”

陈海波

和朋友们约在海派艺术馆,一起看“石虎——兹山无尽,最后十年布面纸本重彩画展”。正逢上海格外寒冷的早春,一行人却在展厅里看得热血沸腾。我们穿过80幅作品构筑的“十年长廊”,也仿佛穿越过一座仍正在喷发的精神火山——岩浆是岩彩油彩交织的重彩热浪,水墨线条则是它肆意流淌的路径,从一次次转承启合中,深邃地婉转出生机。还有升腾的烟雾,那是石虎一生寄存于艺术的炽热,仍散发着无尽澎湃而激烈的能量。我想,这必然是2025年一场现象级的艺术大展。

1942年生人的石虎,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现象级的艺术家,“18岁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20岁入伍当兵六年,26岁任教北京工艺美术学校,35岁任职人民美术出版社。36岁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中唯一的艺术家随团出访非洲13国,次年出版《非洲写生》画集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1996年,在朱德群等海内外众多美术名家支持下,就任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一生中,中国美术馆两次为其举办个人艺术大展。”

如果说在现实生活中,身份确认是个体存在的基础。那么,在艺术创作的广阔世界里,身份却常常变得模糊甚至丧失。这尤其体现在中国现代绘画与当代绘画的发展过程中,当西方的现代主义浪潮汹涌而至,中国艺术家们一直在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中国笔墨的灵魂和未来究竟去往何处?

在这个背景下,石虎的艺术创作显得尤为独特且富有启示性。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创新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艺术家无意盲从,他以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行走在深入探索中国笔墨精髓的道路上,他在创新中百变,在溯源中开拓,为中国绘画留下了重要篇章。在很多关于石虎的报道中,人们将他称作“中国的毕加索”,我不赞成,石虎无需这样的流量加持或比较,石虎就是石虎,是中国的石虎。

一进入展厅,巨幅的《共华图》先扑入眼帘,这件石虎晚年的鸿篇巨制,展现了他对三教融合下中华文化的精准把握与高妙转化。整件作品长12米,高近3米,尺幅巨大、画面辽阔壮美、气势雄伟,足以调动起观众所有的感官来领略震撼。画面中众灵杂沓,或命俦啸侣,或翱翔神渚。所有的线条、布局似乎都叫人意想不到,只觉得画面中有元气流动,冥冥中被吸引和召唤,那是一股四海八荒、天地阔、且徜徉的气场。

画面的色彩亦是那么明亮而玄秘,仿佛有直通天庭的回响,播撒“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三教合一,天下太平”的谏言。那些被现代颜料工业驯服的颜色,在石虎的号令下重新展现出矿物与天人合一的灵性——那金色曾泡在山下村落的米酒中,那红色曾埋在红曲里,研磨、调制、泼洒,它们在重彩的裂变中寻回生命与体温。于是当色彩倾注于画布时,观众突然意识到:我们膜拜的“中国色”从来不是温顺的色谱,而是祖先从大地呼吸中收集出的灵魂与心跳。

滑动查看完整作品 (横屏观看)

石虎 共华图 布面重彩 300cm×1300cm 2017

石虎所有的艺术语汇都牢牢扎根在中华文化的广袤天地,文化精髓、哲学智慧、深沉情感相生相伴。它们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共同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叫绝的画面,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力量的世界。在“形象大于思维,直觉大于理性,人性大于学养”的理念下,观者需要探寻,从他笔下无垢无净的空性境界里,从层层叠叠的人间神界中,唤醒那些流淌在骨血中对图式的直觉。

是直觉,而非习惯。这也是石虎创作的法门。石虎不愿依照程序化的习惯,在他这里,绘画的法门是无限的。譬如他常常是先画色彩的,然后再慢慢寻找线条、确定线条、最后肯定线条。他曾在一次采访里说过,“一幅画最重要的线条,它好像什么都不是,就是这种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着相的这种线条,它什么都是。”站在《十八罗汉》前,我深深的回味这句话。重叠为千丝萦绕的丝绸质山水,是山非山,是人非人,在薄脆的平面中,罗汉与峰峦一体,经天纬地。

纸张褶皱间的积墨不再是温润的“墨分五色”,笔墨在招魂,线条在讲述生命的历程。它们斑驳而温润,厚重而沧桑,欢快而忧伤,它们各种层次灵动变化,甚至从刻画的线条长成硕大掌心中的纹,直感天地。它们绞合成新的文法,它们玄而不可解,我们几乎是被这些线条震慑住了。当数字绘画试图用算法解构传统时,这位画家用笔锋的转承证明:被规训千年的笔端也会重新长出爪牙,每一次顿挫都在唤醒沉睡的文明基因。

滑动查看完整作品 (横屏观看)

石虎 十八罗汉 纸本水墨 400cm×1332cm 2018

再到《八仙过海》前,又被点燃了一次。这幅画体量厚重,色泽辉煌,达到极致,几乎叫人屏息而无法移动脚步。画中的八仙人物如石刻般从平面中立体凸显出来,青铜纹样与蔓草虬须纠葛,似乎有种时空错位的疯狂,进而出现一种错杂迷离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效果。神话的世界正与当代人间相对视,是什么在这之间盘根错节的深深牵引着呢,又怎么才能看清这大千世界中的虚虚实实呢?

石虎 八仙过海 纸本重彩 450cm×600cm 2018

大概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一切繁缛的表象迷惑下,唯有静下心来,才能感知内心真正所求。于是我看向那些错综复杂的线条,它们如盘丝般复杂,却自有逻辑,各有联系。循着线条游走,我仿佛被牵入画里,越走越深、越走越远、越走越不着边,不着边也不着相。不着相,心自空明了。

石虎一直喜欢谈“相”,他相信万物自在的灵魂斗转是无法被全面认知的,但即使人的感知范围有限,心却能够“神觉”。他嘴里的“神觉”无关宗教信仰,而是一种有形到无形的空性。于是他说,我们画的是象式,而不是象本身。大象无形,心才觉万象。

展览中,有不少看起来抽象的画。但我尽可能避免让自己用“抽象”去解读它,我知道,那不是石虎的本意。好像有很多人误会,那个曾经认为“抽象”是一种扭曲说法的石虎,在最后十年的创作中还是走向了抽象。我倒觉得,那是石虎对“谈‘不着相’比谈‘抽象’更合适”的践行。在他看来,所有的绘画都是和万事万物相连接的,纵然将视角拉远,纵然再宏大的事物也会成为一个点,但它们间的联系仍在,与具象连接的路径仍在。

所以在他的这些“不着相”里,有蝶的身影,有人的身影,有飞鸟与田野,这些不着相既有着抽象的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绚丽多彩,亦明确的显示着艺术家在其想象力飞翔之时,对现实生活的明察秋毫,正是这些明察秋毫让看似抽象的画作有所指,抽象也应是有深度的。

几乎是在不断的震撼又震撼中完成了这次观展,不敢想象,石虎在生命最后的十年,竟以如此多高质量的作品不断表达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而对中国现代绘画来说,他的这些创作也有理由成为如宇宙大爆炸奇点般的存在,鼓励一切自由取予和不断探索的继续发生,引导一切溯源继而面向未来的艺术创作挑战。他的重彩之下,一定埋着有关中华文化、有关笔墨精神的种子——它们终将在某个潮湿的春天,从当代人干涸的眼窝里重新发芽。或许那个春天,即是此季。

陈海波简介

来源:乐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