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普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凝聚法治共识、深化法治信仰”主线,以“烟火气”“国际范”“法治力”三重维度普法协同发力,推动普法与民生服务、开放发展、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烟火气”普法浸润民生,“国际范”普法服务开放,“法治力”
“八五”普法启动以来,普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凝聚法治共识、深化法治信仰”主线,以“烟火气”“国际范”“法治力”三重维度普法协同发力,推动普法与民生服务、开放发展、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烟火气”普法浸润民生,“国际范”普法服务开放,“法治力”普法夯实根基的法治普陀新图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以“烟火气”普法浸润民生
让法治扎根基层土壤
将普法嵌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通过服务接地气、保障有温度、场景可感知,使法治成为群众“过日子的规矩”。
一是建强基层阵地,实现普法服务家门口可及。在全区290个社区建设法治微景观,推出“国安号”苏州河主题游船、地铁13号线国家安全宣传专列,打造“长征1路”民法典公交专车,利用环球港、环宇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外墙LED屏滚动宣传,形成“空中广告”“地下专列”“陆上专车”“水上游船”的立体式宣传矩阵。现有“同心法苑”(地铁7号线新村路站法宣阵地)、顾正红纪念馆、上海婚姻文化展示馆、真如公园宪法宣传广场、普陀区禁毒教育基地5处获“上海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阵地”命名。组建区民法典宣讲团、区百所联百会律师志愿服务团、“普老宣讲团”、青年普法宣讲团和律师志愿者队伍等,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二是聚焦重点群体,促使权益保障看得见摸得着。积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推动“饿了么”召开全国外卖行业首场全网职代会,签订外卖行业全国首份全网集体合同,出台全国首份网约配送算法和劳动规则协议。建立“解忧草”就业服务站,提供“劳动纠纷调解+就业岗位推荐”一站式服务。举办“律政少年营”,增强青少年学法效果。针对老年人开展“防诈骗情景剧巡演”“意定监护沙龙”等适老化普法活动。
三是嵌入生活场景,助力法律知识融入日常行为。“一网通办”平台实现“寓普法于服务”,企业办理业务时同步接收法律规范提示,达成“办事即学法”效果。在产业园区开展“模拟仲裁庭”活动,组织企业HR与员工实景演绎劳动争议处理流程。将普法宣传融入创新创业大赛、区“政府开放月”、“科创”集市、“武宁创新共同体”产业政策宣讲等品牌活动和工作场景。22个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举办普法宣传活动240余场。在企业集中的楼宇园区和商圈设立“人大法治化营商环境监测站”,召开专题协商会,推动政府部门面对面向企业宣传法规政策。在本地生活服务平台APP开展《AI漫“话”民法典》系列宣传,精准触达平台个人和企业用户。
以“国际范”普法服务开放
让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大局
立足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聚焦跨境贸易、国际人才流动等需求,构建多语种服务体系、全链条保护机制、常态化沟通平台,使法治成为吸引全球资源的“强磁场”。
一是打造“全链条+多语种”涉外法律服务网络,打通国际服务“最后一公里”。精准布局服务阵地,4家律师事务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南亚国家(地区)、欧美发达国家设立境外分所、办公室,为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专业法律服务。针对外籍人士高频法律需求,推出“魔都工作法治秘籍”双语宣传,面向留学生开展“LawBridge”法律护航劳动就业咨询,联合区出入境管理局开展境外人员住宿登记宣传。依托法律科技赋能跨境服务,“法小淘”数字律所、“普法通”AI助手向外籍居民提供便捷法律咨询服务,生成跨境合同审核要点。
二是巩固“多部门联动+全周期保护”知识产权矩阵,筑牢国际创新安全屏障。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机制,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开展国际知识产权政策解读和风险预警培训,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应对-事后维权”保护机制。用好“涉外知识产权法治研究与创新(普陀)基地”,开展涉外知识产权司法交流,定期编印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助力涉外知识产权法治人才培养。
三是优化“政企互动+规则对接”涉企服务机制,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企业感受度。组建宜川街道涉外普法志愿服务队,街道行政综合执法队员、民警、税务执法人员、双语志愿者发挥各自职能和资源优势,向涉外企业和外籍居民提供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服务。举办“送典入企·护企远航”专项活动、中国企业“出海”注意事项要点提示、“涉外商事争议解决:方式、选择和应用”主题培训等活动,为企业防范化解跨境经营法律风险提供定制化服务。
以“法治力”普法夯实根基
让法治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压舱石
紧扣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特点,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构建“硬制度+软治理+活载体”的法治支撑体系,使法治既成为刚性约束,也成为凝聚共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一是构建“全流程闭环”普法长效机制,促法治责任落得实、可追溯。压实“大普法”责任,制定《普陀区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普陀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考学制度(试行)》,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智能化专项评估、区十大优秀重点普法项目培育评选。打造“执法—普法”转化通道,坚持以案释法,行人闯红灯被轧身亡案获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推行“执法过程可视化普法”,“上海交警杨吉教科书式执法”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微博和微信等平台收获破亿播放量,点赞超200万次。
二是创新基层“软硬协同”治理模式,促法治效能沉到底、能感知。以“软法指引”破解治理难题,在全市首发“换梯”“意定监护”软法指引,分别获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及司法部领导批示。开展“软法赋能基层治理行动”,整合多部门法治资源力量编制软法指引,为破解基层治理难点、堵点提供法治化解决路径。以“四治融合”激活基层活力,打造“居委法苑”“社区模拟法庭”特色项目,培育519名“法治带头人”、1386名“法律明白人”,开展“一庭一课一练”(旁听庭审+案例课堂+实务训练)实训。
三是培育“可复制、能推广”的普法示范品牌,促法治经验走出去、有影响。打造“半马苏河”法治文化矩阵,建成全市首条苏州河岸线法治文化走廊——“半马苏河”法治绿廊,全市首座苏州河岸线法治主题驿站——“半马苏河”法治驿站。通过“三站”(着力将“半马苏河”法治驿站打造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宣传站”、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的“服务站”和法治赋能基层治理的“加油站”)建设,不断提升法治驿站服务能级,自2024年12月启用以来,市民来访驿站达1.3万余人次。持续提炼“普陀经验”制度成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创新基层依法治理路径》入选第三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数智绘就“一企一档”新图景 激活营商环境强引擎》获评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