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老铁的手是在三天前冻裂的。入了冬,北风跟刀子似的往土窑里钻,他赶制生产队的麻绳,一搓就是大半夜。
本故事纯属虚构。
感谢转发,点赞,评论。
土窑深处的绳与雪
雪粒子砸在破旧的木窗棂上,簌簌作响。
土窑里,豆大的煤油灯光晕中,赵老铁的手红得刺眼。
孩子啃土豆的脆响,和纺车“嗡嗡”的转动声,在寒夜里拧成了一股绳。
第一章
赵老铁的手是在三天前冻裂的。入了冬,北风跟刀子似的往土窑里钻,他赶制生产队的麻绳,一搓就是大半夜。
裂口先是渗血,后来沾了麻丝,红得像刚从泥里刨出来的红薯,每拧一下绳,就有细密的疼往骨头缝里钻。
“爹,你手疼不疼?”炕头上的小石头支棱着脑袋,手里的土豆啃得只剩个疙瘩。他今年七岁,最大的盼头是过年能穿上带补丁的新棉袄,次之是能多啃几口这种沙面的红土豆。
赵老铁没抬头,粗糙的手指仍灵活地把麻丝搓成股,不疼。这点疼,算个球。
他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眼睛却死死盯着手里的活儿。
队里催得紧,这批麻绳是给春耕的犁耙备的,耽误不得。
窑洞里另一头,王秀兰正弓着腰纺线。老式纺车“嗡嗡”转着,棉絮在她指尖渐成丝线,又绕成纺锤上的白团。她眼角的皱纹比窑壁的裂缝还深,却透着股韧劲:“老铁,你缓会儿,让我来搓三条。”
不用。赵老铁头也不抬,你那手得纺线,细活。
王秀兰没再劝,只是纺车转动的频率慢了些,目光时不时瞟向男人渗血的手。
窑洞里静悄悄的,只有煤油灯芯偶尔“噼啪”爆个响,还有窗外永不停歇的风雪声。
小石头啃完土豆,从炕头爬下来,蹲到赵老铁脚边,盯着那堆红土豆出神。
“爹,今年能多分点粮食不?”小石头的声音怯生生的。
去年歉收,全家靠吃土豆和树皮捱过了春荒,他做梦都想吃顿饱饭。
赵老铁搓绳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又加快了速度:“能。等开春把地侍弄好,收成一定差不了。
他说得斩钉截铁,心里却没底。这片黄土地贫瘠得很,老天爷稍微打个喷嚏,庄稼就得遭殃。
但他不能让孩子看出他的犹豫。
夜深了,煤油灯的光越来越暗。
赵老铁终于搓完了最后一股绳,把它们拢在一起,打了个结实的结。
他抬起手,往衣襟上蹭了蹭,暗红的血迹在灰黑色的粗布上洇开一小片。
“睡吧。”他对娘俩说,声音里满是疲惫。
小石头爬上炕,很快就打起了呼噜。王秀兰吹灭了煤油灯,窑洞里瞬间陷入黑暗,只有窗外的雪光映得屋顶一片惨白。
赵老铁却睡不着,他靠在炕沿上,望着黑暗里妻子和儿子的轮廓,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他想起白天队长的话,“老铁,这麻绳得再紧些,不然犁耙使不上劲,明年收成可就悬了”。他又想起自己那双裂得不成样子的手,还有家里见底的米缸……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迷迷糊糊睡去,梦里全是漫天的雪和永远搓不完的麻绳。
第二章 纺车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透,王秀兰就摸黑起来了。
她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生怕吵醒炕上的父子俩。
窑洞里冷得像冰窖,她呵了口气,搓了搓手,走到纺车旁。
昨天夜里,她听见赵老铁翻来覆去的动静,知道他心里愁。
家里的光景她比谁都清楚,那点口粮撑不了多久,纺线换的钱是眼下唯一的指望。
队里收的棉花有限,她得把每一丝棉絮都纺成线,再拿到供销社换点盐和火柴,剩下的攒着,说不定能给小石头扯块布做件新衣裳。
纺车“嗡嗡”地转起来,王秀兰的动作很熟练。
她的手指关节有些肿大,那是常年纺线留下的痕迹。
棉絮在她手里慢慢拉长、变细,缠绕在纺锤上,一圈又一圈。
她的心思也跟着纺线转,一会儿想到小石头冻得通红的耳朵,一会儿想到赵老铁手上的裂口,一会儿又想到开春后地里的活儿……
天渐渐亮了,窑洞里有了些微光。赵老铁也醒了,他看见妻子已经在纺线,心里不是滋味。“秀兰,你咋不多睡会儿?”
“睡不着,早点纺完,也好帮你准备下地的干粮。”王秀兰头也没回,手上的活儿没停。
赵老铁没再说什么,默默穿好衣服,走到灶房生火。他想煮点土豆当早饭,却发现缸里的土豆只剩几个了。他叹了口气,还是把那几个土豆都煮了。
小石头也醒了,一骨碌爬起来,跑到灶房问:爹,今天有啥好吃的?
“煮土豆。”赵老铁说着,把煮熟的土豆捞出来,递给儿子一个。
小石头接过来,却没立刻吃,而是跑到王秀兰身边,仰着小脸问:“娘,你纺的线能换糖吃吗?”
王秀兰笑了,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傻孩子,线是换盐换火柴的,糖得等过年,看你爹能不能给你挣着。”
小石头“哦”了一声,低下头啃土豆,眼神里闪过一丝失落。
赵老铁看在眼里,心里更不是滋味。他吃完土豆,扛起农具准备去队里上工。
临走前,他又看了一眼王秀兰和她的纺车,那“嗡嗡”的声音像一根针,扎在他心上。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多挣工分,让娘俩过上好日子。
这天,赵老铁在地里干得格外卖力。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他却浑然不觉,一锄头一锄头地翻着土地。
他想起王秀兰的纺车,想起小石头渴望的眼神,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傍晚收工回来,他远远就看见自家土窑的烟囱里冒出了炊烟。
走近了,听见窑洞里传来纺车的声音和小石头的笑声。
他心里一暖,加快了脚步。
进了窑洞,只见王秀兰还在纺线,小石头则趴在炕上,拿着个小木棍在地上画画。
看见赵老铁回来,小石头立刻跑过来,献宝似的把画递给他:“爹,你看,我画的是你在搓绳,娘在纺线,还有我在啃土豆!
赵老铁接过画,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纸上歪歪扭扭的线条,眼眶有些发热。他蹲下来,抱住儿子:“小石头画得真好。
王秀兰停下纺车,端出一碗热土豆:快吃吧,还热乎着。
赵老铁接过碗,大口吃起来。
窑洞里很暖和,纺车的声音很悦耳,儿子的笑声很动听,他觉得这就是世上最幸福的时刻。
第三章 雪夜
日子在搓绳、纺线、种地中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深冬。雪下得更大了,把整个黄土坡都盖得严严实实。
这天晚上,赵老铁又在搓绳。
他的手裂得更严重了,缠了块破布,却还是止不住地渗血。
王秀兰看着心疼,执意要帮他搓。
“你别管我,赶紧纺你的线。”赵老铁把她推开,“供销社催着要线呢,咱不能误了事儿。”
王秀兰没办法,只好又坐回纺车旁。但她纺线的速度明显慢了,时不时就往赵老铁那边瞟。
小石头早就睡熟了,发出均匀的呼吸声。窑洞里只有煤油灯的光亮,映着两个大人沉默的身影。
突然,窑门被“哐当”一声撞开,寒风裹挟着雪花涌了进来。
队长裹着件旧棉袄,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老铁!不好了!村东头的牲口棚被雪压塌了,有几头牲口被埋了!队里叫你赶紧过去帮忙!
赵老铁一听,立刻站起来:知道了!我这就去!
他顾不上搓了一半的麻绳,抄起墙角的镐头就往外走。
王秀兰也跟着站起来,叮嘱道:你小心点!
“知道了!”赵老铁的声音消失在风雪中。
王秀兰站在门口,望着外面白茫茫的一片,心里七上八下。
她不知道赵老铁能不能平安回来,也不知道那些牲口怎么样了。
她回到纺车旁,却再也纺不下去了,只是呆呆地坐着,听着窗外呼啸的风雪声。
时间一点点过去,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王秀兰几次想出去看看,都被风雪拦了回来。她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祈祷赵老铁平安无事。
天快亮的时候,窑门终于被推开了。赵老铁浑身是雪,冻得脸色发青,手里却紧紧攥着一团东西。
“老铁!你回来了!怎么样了?”王秀兰赶紧迎上去。
“没事,就是累点。”赵老铁把手里的东西递给她,“你看,我给你带了这个。
王秀兰接过来一看,是一小袋白面粉。她愣住了:这是……
“是队里给的,说是犒劳我们这些帮忙的。”赵老铁笑了笑,“这下好了,咱能给小石头做顿白面馒头吃了。
王秀兰看着手里的面粉,又看看赵老铁冻得发紫的脸和裂得更深的手,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你这是拿命换的啊……
说啥呢,只要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我干啥都愿意。
赵老铁把她搂进怀里,“快别哭了,咱赶紧蒸馒头去,让小石头也高兴高兴。
王秀兰擦干眼泪,点了点头。
她走进灶房,生起了火。很快,窑洞里就飘起了馒头的香味。
小石头被香味吵醒了,一睁眼就闻到了白面的味道,兴奋地叫起来:“娘!是白面馒头吗?”
“是啊,快起来吃。”王秀兰笑着说。
小石头飞快地爬起来,跑到灶房,看着锅里的馒头,眼睛都直了。
赵老铁看着娘俩高兴的样子,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
他走到炕边,看着自己搓了一半的麻绳,又看了看王秀兰的纺车,心里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只要他们一家人齐心协力,再大的风雪也打不垮他们,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种出希望。
雪还在下,但窑洞里的馒头香,却温暖了整个寒冬。
第四章 春醒
熬过了漫长的冬天,春天终于来了。黄土坡上的积雪渐渐融化,露出了褐色的土地。
赵老铁一大早就扛着农具去了地里,王秀兰则在家纺线、做饭,照顾小石头。
这天,赵老铁从地里回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秀兰!告诉你个好消息!
王秀兰正在纺线,见他这么高兴,也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啥好消息?”
“队里今年给咱分了块好地!就在村南头,土层厚,还离水井近!”赵老铁激动地说,“这下咱的庄稼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王秀兰也跟着笑了:真的?那太好了!
小石头在一旁听见了,也蹦蹦跳跳地说:“太好了!爹,那我们是不是就能吃到很多白面馒头了?
“那是自然!”赵老铁抱起儿子,转了个圈,“等秋收了,爹给你买糖吃,买新衣裳穿!
接下来的日子,赵老铁更忙了。
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翻地、播种、浇水,样样都做得一丝不苟。
王秀兰也没闲着,她除了纺线,还承担了给赵老铁送饭的任务。
每天中午,她都会带着做好的饭菜,准时出现在地头。
有一次,她送饭的时候,看见赵老铁正趴在地上,仔细地观察着刚发芽的庄稼。
他的衣服上沾满了泥土,手上的裂口因为频繁接触水和泥土,又红又肿,但他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老铁,歇会儿吧,先吃饭。”王秀兰把饭递过去。
赵老铁直起身,接过饭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秀兰,你看这苗多壮实,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王秀兰看着他,眼里满是心疼和爱意:看你累的,慢点吃。
小石头也跟着来了,他在地里跑来跑去,一会儿帮着拔草,一会儿又好奇地观察着各种昆虫,给沉闷的田间带来了不少生机。
日子一天天过去,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生机。赵老铁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庄稼,更是他和家人的希望。
这天晚上,赵老铁没有搓绳,王秀兰也没有纺线。
他们一家人坐在炕上,吃着简单的饭菜,却觉得无比幸福。
爹,娘,等庄稼收了,我们能盖个新窑吗?
小石头突然问道。他们现在住的土窑又旧又破,一到下雨天就漏雨。
赵老铁和王秀兰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憧憬。“能!”赵老铁坚定地说,“等今年收成好了,咱就攒钱盖新窑,让你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小石头高兴地拍起手来。
王秀兰笑了:那我们可得好好干,争取早日实现这个愿望。
夜渐渐深了,窑洞里很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声。
赵老铁和王秀兰都没睡着,他们在心里规划着未来的日子,那日子像地里的庄稼一样,充满了希望和生机。
他们知道,只要他们一家人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章 绳牵万家
秋收的季节到了,黄土坡上一片金黄。赵老铁家的庄稼果然大丰收,打得粮食比往年多了一倍还不止。
看着堆成小山的粮食,赵老铁和王秀兰乐得合不拢嘴。
小石头更是高兴,每天都在粮堆旁边跑来跑去,嘴里念叨着:“白面馒头!新衣裳!新窑!
这天,队长来到赵老铁家,看着满囤的粮食,不住地夸赞:“老铁,你真行!这庄稼种得没话说!”
赵老铁笑着说:多亏了队里分的好地,也多亏了秀兰把家里照顾得好。
队长点点头,又从兜里掏出一个布包:“对了,老铁,这是你之前搓的麻绳,队里用完了,说质量特别好,让我把工钱给你送过来。
赵老铁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张崭新的钞票。他数了数,比他预想的要多不少。
队长,这太多了吧?
不多不多,你这麻绳帮了大忙了,春耕的时候犁耙使着特别顺手,队里的收成也不错,这是你应得的。
队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还有秀兰的纺线,供销社也夸呢,说她纺的线又细又匀,都抢着要。
王秀兰在一旁听着,脸上泛起了红晕。
送走队长,赵老铁拿着钱,对王秀兰说:秀兰,你看,这钱加上卖粮食的钱,咱们差不多可以盖新窑了!
王秀兰也很兴奋:“真的吗?那太好了。小石头在一旁跳着说:“盖新窑喽!盖新窑喽!”
接下来的日子,赵老铁开始张罗着盖新窑的事。他请了村里的工匠,买了砖瓦木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王秀兰则负责后勤,给工匠们做饭,照看小石头,同时也没停下纺线,毕竟家里的开销还得靠这个。
盖窑的过程很辛苦,但赵老铁心里充满了干劲。
他看着新窑一点点建起来,就像看着自己的希望一点点变成现实。王秀兰每天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里既心疼又欣慰。
小石头则成了工地上的“小监工”,每天都要去看看新窑建得怎么样了。
这天,新窑的主体终于完工了。赵老铁站在新窑前,看着那宽敞明亮的窑洞,心里充满了自豪感。他想起了过去在旧窑里搓绳、纺线的日子,想起了那些风雪交加的夜晚,想起了一家人相依为命的时光。
“老铁,你看这新窑多好。”王秀兰走到他身边,轻声说。
是啊,”赵老铁握住她的手,这都是我们一起挣来的。
小石头跑过来,抱住他们的腿:爹,娘,我们什么时候搬进来啊?
“快了,等把里面收拾好了就搬。”赵老铁笑着说。
就在他们准备搬新家的时候,村里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邻村遭了灾,粮食歉收,好多人家都揭不开锅了。队长召集大家开会,商量着要不要帮帮邻村的乡亲们。
赵老铁和王秀兰商量了一下,决定捐出一部分粮食。咱们现在日子好了,能帮就帮一把。赵老铁说。
王秀兰点点头:是啊,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没个难处。
小石头虽然舍不得那些粮食,但在爹娘的教育下,也懂事地说:爹,娘,我们捐吧,帮助别人是好事。
第二天,赵老铁就把粮食送到了队里。队长看着他送来的粮食,感动地说:老铁,谢谢你,你真是个好人。
赵老铁摆摆手:应该的,谁还没个需要帮忙的时候。
从那以后,赵老铁家的名声在村里更响了。大家都知道他家不仅庄稼种得好,人也善良。
赵老铁和王秀兰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赵老铁有空的时候还是会搓些麻绳,王秀兰也继续纺线,只是不再是为了生计,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小石头渐渐长大了,他上学了,成绩很好,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县里中学的孩子。
临走前,他站在新窑前,对爹娘说:“爹,娘,等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赵老铁和王秀兰欣慰地笑了。
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他们的希望已经传递给了下一代。
夕阳下,新窑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赵老铁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一团麻线,慢慢地搓着。
王秀兰在厨房里做饭,哼着欢快的小调。
远处,是一片金黄的田野,和连绵的黄土坡。
那根曾经缠绕着生活艰辛的麻绳,如今已变成了连接幸福的纽带,牵系着这万家灯火,也牵系着这片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而那架纺车,也早已不再是苦难的象征,它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奋斗与成长,见证了一段岁月的变迁与温暖。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无数个像赵老铁一家这样的普通人家,用他们的双手和坚韧,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也编织着这片土地的未来。
来源:梨乡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