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起床刹那,窗帘自动拉开,空调已根据体感数据将室温精准调至24℃,咖啡机同步启动研磨……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家居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图景。从老年群体的安全守护到年轻家庭的品质追求,从物理空间的功能升级到生活场景的智慧重构,这场由技术驱动的
清晨起床刹那,窗帘自动拉开,空调已根据体感数据将室温精准调至24℃,咖啡机同步启动研磨……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家居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图景。从老年群体的安全守护到年轻家庭的品质追求,从物理空间的功能升级到生活场景的智慧重构,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居住革命为生活带来了哪些新变化?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轻按手指即可打开门锁、只需说话就能调节灯光、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设定空调温度、自动适配清洁参数的扫地机器人……近年来,智能家居设备正在逐步改变家庭生活场景,让生活更舒适、便捷。
“最近我家新添了一个小度智能屏,这个小设备可发挥了大作用。”说起智能家居设备,长春市民陈女士竖起了大拇指。陈女士的母亲今年86岁,卧床多年不能自理,平时白天都是由陈女士一个人照顾,有时外出买菜、办事都很不放心老人独自在家。“自从有了这个智能屏,我就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老人的状况,还能提醒她喝水、吃水果、吃药,和她实时沟通对话,真是太方便了。”更让陈女士满意的是,她还可以在智能屏上为老人播放音乐、二人转、电视剧、小品,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我母亲也开始学着用简单的语音指令遥控智能屏,已经学会问时间、日期和天气了,老人很感兴趣。”陈女士表示,她正在考虑再增添一些智能家居设备,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
聚焦“一老一小”的家庭核心需求,智能家居设备正在为现代家庭注入温暖与安全感。“新手妈妈”徐雅君最近新购置了一个智能婴儿床,为她缓解了不少初为人母的焦虑。“这个婴儿床配备了AI智能看护设备和监护屏,可以监测哭声、移动追踪、检测温湿度等,可以设置喂奶提醒,还有危险侦测。”徐雅君表示,自己短暂离开孩子的时候也可以很安心。
在长春市多家智能家居店里,记者留意到,智能家居设备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从小型智能开关到各种智能家电,从远程手机操控到全屋智能联动,几乎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
今年28岁的刘鑫正在装修新房,她想在全屋布置智能家居系统。“现在智能家居方案很人性化,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定制,我已经规划好了智能的开关、窗帘,现在正在挑选清洁类的适合懒人的家电,可以解放双手。”
“来咨询、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人越来越多了,不只有年轻人,还有不少中年人。”一家智能家居店的销售人员表示,现在智能家居已经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类场景,受众越来越广。
深夜10点,76岁的劳女士对着卧室的智能开关轻声说出“关灯”,17平方米的卧室瞬间隐入夜色。这个被住建部纳入“好房子”建设理念的智慧生活场景,正在长春市民的居家生活中悄然铺展。
对于劳女士而言,声控系统不仅是科技产物,更是破解生活困境的钥匙。原本位于门口的灯具开关让老两口每晚需摸黑往返3米距离,如今语音控制的引入不仅规避了磕碰风险,更折射出智慧技术对适老化需求的精准响应。这种便捷性延伸至生活的每个细节——外孙女早上6点40分坐班车上学,劳女士定闹钟5点起床煮饭,如今通过智能电饭煲的手机预约功能,她每天能多享受半小时睡眠。“多睡半小时比什么都实在。”老人朴素的感慨道出了智慧家居最本真的价值。
如果说声控技术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那么智慧安防系统则在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全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发电设备小区的封宝增老人至今心有余悸:某日做饭时烟雾报警器骤然响起,他迅速关闭燃气灶避免了一场潜在火灾。这得益于长春市荣光街道推进的智慧安防工程,2024年以来该街道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免费安装400套智能报警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起“设备报警—多方联动—隐患消除”的全链条应急机制。这种创新与信达万科翡翠学院小区的安防升级形成呼应,该小区不仅实现监控全覆盖,更配置了防尾随功能的AB门禁系统。居民通过人脸识别进入首道门后,系统自动检测尾随人员,只有确认无异常才会开启第二道门,这种设计既延续了传统安防的严谨,又注入了智能时代的便捷基因。
智慧家居的革新远不止于安全领域,它正悄然重构都市人的生活节奏。上班族刘女士的日常颇具代表性:通勤途中远程启动扫地机器人,下班前操控电饭煲定时煮饭,科技真正成为“解放双手”的生活管家。“当我回家后看到自动清扫干净的地面,吃到准时煮好的热饭,感觉普通住房似乎有了生命。”她的感受印证了年轻群体对智慧生活的深度依赖。
这种依赖在“90后”夫妻小吕和姗姗的新居中体现得更为极致——空气净化器随指令自动工作,智能猫眼推送访客信息至云端,归家前10分钟空调已调至舒适温度。尽管多花费万元预算,但“每天多出1小时自由时间”的价值判断,揭示出当代年轻人对居住品质的重新定义。某数据中心调研显示,中国智能小家电消费者的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占比超九成。
2025年“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高品质住宅。今年3月发布的《长春市“好房子”评价标准》更具象化这一理念,五大维度50项标准中,智慧家居覆盖率成为核心指标。从政策顶层设计到百姓日常生活,智慧家居正在重新定义“好房子”的内涵。
近年来,智能家居如雨后春笋般走进人们的生活。然而,在享受这些便捷的同时,不少用户也遭遇了一些小苦恼。
智能偶尔变“智障”,设备稳定性欠佳,令一些用户遭遇烦恼。长春市民孙女士今年71岁,去年对老房子重新装修时添置了一些智能家居设备,其中包括一台1400多元的电动晾衣架。今年3月末刚搬进去,就遇到了烦心事,“我对电动晾衣架喊一句‘小盼小盼’,它就会回答‘我在’,我再说‘晾衣架下降’或者‘晾衣架上升’就能控制了。”然而入住后孙女士发现,虽然语音控制可以解放双手,却经常被“吓一跳”。入住10天,晾衣架每天都发生过突然自己说“我在”“没事我先休息了”的情况。原以为是家人聊天时有相似词汇激活了晾衣架,直到4月6日凌晨2时许,安置在客厅的晾衣架在夜深人静时突然“说话”,让卧室里的孙女士惊醒,才意识到并非那么简单。
兼容性难题,也是阻碍智能家居“万物互联”的关键。智能家居不同品牌、不同设备之间的兼容性欠佳,给用户操作带来极大困扰。打开空调制冷,让热水器提前加热,确认电饭煲已按照预约时间煮饭,主人远程打开智能门锁让访客先进屋……这些原本便捷的操作,却需在手机上打开一堆眼花缭乱的App。孙女士的女儿是家里装修时选购电器的主力,“首要考虑的肯定是每样电器和设备的性能、质量,其次才是物联网的问题。”然而入住后她发现,购置的热水器、冰箱、智能门锁、吸顶灯要想实现手机和语音控制,手机上需新安装5个App,配网、测试的过程让身为年轻人的她都“钻研”了很久,家中的老人更是望而却步。
目前,由于厂商各自打造封闭生态,行业标准难以统一,不同品牌设备的配网、接入等流程和技术标准存在差异,致使“万物互联”的愿景大打折扣,消费者不仅要下载大量App,还得适应不同的操作逻辑,耗费不少精力。孙女士和老伴找到销售智能门锁的老板想学习联网方法时,直接被告知:“你们70多岁了肯定整不明白,让家里的年轻人研究吧!”
智能家居的核心是“联网”,但一旦网络出现波动或断网,许多设备就会陷入“罢工”状态。有网友分享经历:家中智能门锁因Wi-Fi故障无法远程开锁,而备用钥匙又不在身边,最终不得不求助开锁公司。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智能家电上,长春市民韩先生表示,新购置的热水器,可在面板操控的功能屈指可数,“Max增容”“即时加热”“预约洗浴开关”等更多设置均要在手机App上进行调节和控制。此外,纸质说明书越来越精简,更多使用方法均需扫描二维码看视频或电子版,对于原本就“玩不转”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难题。
不可否认,智能家居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其发展仍需不断完善。厂商应在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注重隐私保护、兼容性和用户体验,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生活,智能家居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为人们带来更优质的生活体验。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拥抱智能家居时也需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追求“全屋智能”,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打造真正适合自己的智慧生活。
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行业的不断规范,智能家居有望克服重重障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吉林日报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吴茗 韩玉红 于悦
策划:韩雪洁
执行主编:于悦
编辑:马贺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