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90后程序员揉着干涩的眼睛,第N次修改着早已验收的代码;清晨五点的教室坐满埋头苦读的高三学生,咖啡罐在课桌下堆积如山;工厂里,老板咬着牙报出低于成本的价格,只为抢下那个利润薄如纸的订单……这些场景,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与社会最真实的切片
深夜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90后程序员揉着干涩的眼睛,第N次修改着早已验收的代码;清晨五点的教室坐满埋头苦读的高三学生,咖啡罐在课桌下堆积如山;工厂里,老板咬着牙报出低于成本的价格,只为抢下那个利润薄如纸的订单……这些场景,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与社会最真实的切片。人们一边抱怨“越努力越累”,一边被迫卷入更激烈的竞争——这就是“内卷”,一种没有发展的过度消耗,一场零和博弈的困局。
内卷的本质:分配失灵下的集体焦虑
所谓“内卷”,并非新鲜事物。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最早用这个词形容农业社会“劳动力持续投入但单位效益递减”的模式。而今,它已蔓延至经济社会的每个角落:教育“鸡娃”、职场“996”、行业价格战……其核心问题在于:生产力高度发达,分配机制却严重滞后。
数据显示,中国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就业,但从业者平均年薪仅6.5万元,不足国企职工11.4万元收入的六成。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平台以“流量税”(抽佣30%)、高房价、高教育医疗成本层层稀释,最终陷入“跑得再快,也追不上平台抽成和房租上涨”的循环。
更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在于:效率革命的红利未被公平共享。我们可以用一台机器代替100个工人,用一个算法打败十家小企业,但收益大多流向资本端而非劳动者。结果就是:经济越来越强,普通人越来越累;商品越来越多,买得起的人却越来越少。
扭曲的竞争:从国内卷到国外
内卷的恶果已在多个行业爆发。汽车行业陷入价格战,2024年全年降价车型达227款,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利润率仅4.3%,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光伏产业更惨烈,组件价格跌至每瓦0.6元,121家上市企业中39家净利润亏损。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将内卷之风带向海外。本应破解国内困局的“出海”,沦为“卷完国内卷国外”的路径依赖。同质化产品、低价倾销策略,不仅损害中国品牌形象,更让全球市场陷入恶性循环。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一针见血:“出海不应该是出去‘卷’,而是用全球化思维创造新增量。”
政策的破局:从遏制价格战到重建分配秩序
面对困局,国家重拳频出。2024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综合整治”。多部门协同发力:
国家发改委严打低于成本价倾销,整治地方政府招商“逐底竞争”;市场监管总局针对直播电商、外卖平台等推出十项整治措施;工信部聚焦汽车、光伏等行业,敦促调结构、优供给。但仅遏制价格战远远不够。根治内卷需触及分配制度的深层改革。这包括:
税制改革: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提高资本利得税,通过再分配调节缓解民生压力;社保覆盖:强化全民医疗、教育基本保障,释放消费潜力;平台责任重构:设立数字分成下限,保护中小商户收入,避免“大而强”吞噬“小而美”;打破地方保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行政壁垒,让资源自由流动。未来的出路:从“抢蛋糕”到“做蛋糕”
真正破局,需企业与个体共同转向价值创造:
企业应抛弃价格战路径,如奇安信科技将研发占比提至28%,在数据安全领域实现溢价超40%;个体需摆脱单一评价体系,985毕业生转行宠物殡葬师年入50万,技术工人年薪28万超越白领——多元化成功正成为可能;全球化运营重构价值:如联想整合全球研发与供应链,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出海,变“价格战”为“价值战”。结语:内卷不是奋斗的宿命
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资本主义的问题不在于它能不能生产,而在于它无法保证人人都有能力去消费。” 破解内卷,绝非否定奋斗,而是重建一个“努力有意义、创造有回报”的秩序。
当政策直面分配难题,当企业投身创新蓝海,当个体敢于走出比较陷阱,我们终将告别“越努力越困顿”的循环,迈向一个丰饶而公平的未来。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