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2023年,歌曲《早安,隆回》火遍大江南北,旋律里的温暖与朝气,让这座湘西南小县城爆火了一把,成了网红的打卡地。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首歌走红的前几年,隆回的校园里却藏着与这“温暖”截然相反的冷意——前县委书记王某
“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2023年,歌曲《早安,隆回》火遍大江南北,旋律里的温暖与朝气,让这座湘西南小县城爆火了一把,成了网红的打卡地。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首歌走红的前几年,隆回的校园里却藏着与这“温暖”截然相反的冷意——前县委书记王某红,正把黑手伸向孩子们每天捧着的营养餐碗。
2024年冬,国家监委一纸专项报告揭开了这层伪装:2018至2021年王某红主政期间,数万学生吃的营养餐里,掺着霉变的大米、过期的食用油。
消息传到县实验小学,家长李女士攥着孩子吃剩的半块发黑米饭,声音发颤:“我家娃说饭有怪味,我还骂他挑食,原来……”
一、招标桌上的“暗箱游戏”
2019年2月,隆回县行政中心会议室,营养餐“四统”配送招标会正按流程推进。投影仪亮着投标企业资质文件,评标专家低头翻阅资料,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却照不到会场那被权力阴影遮盖的“角落”
“王书记,这几家企业的资质报告,您要不要再看看?”县教育局副局长陈某攥着文件,悄悄凑到王某红身边。
他手指的两家公司,一家去年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约谈,另一家连基本的食材检测设备都没有。
王某红靠在椅背上,指尖敲了敲桌面,声音压得极低:“陈局,评标要‘综合考量’,不能只看纸面数据。”
话里的意思,陈某再清楚不过了——前一晚,他在私人会所亲眼看到,这两家企业的老板将沉甸甸的礼品盒塞进了王某红的车里。
果不其然,当天下午评标结果公示,这两家“问题企业”赫然在列。
有人悄悄提出质疑,却被王某红一句“要支持本土企业发展”挡了回去。
散会后,中标企业老板张老板追上王某红,递过一张银行卡:“王书记,一点心意,以后还请多关照。”王某红眼皮都没抬,随手将卡塞进了公文包。
这场看似合规的招标,实则是官商勾连、利益捆绑、欺上瞒下的一场“表演”。张老板后来在笔录里承认,为了压成本,他们从粮贩子手里以半价收购霉变大米,过期食用油则是从临省小作坊低价购入,“反正有王书记罩着,没人会查”。
二、督查镜头下的“演技派官员”
2020年秋,隆回县电视台的摄像机对准了县幼儿园食堂。王某红穿着白大褂,拿起一份蔬菜仔细查看,对着镜头大谈食品安全,语气十分坚定:“学生的食品安全是底线,我们要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镜头扫过干净的操作台、整齐的食材货架,画面里满是“为民负责”的姿态——就像《早安,隆回》里唱的“温暖”,可这份温暖,从一开始就是演给局外人看的。
而镜头后面,王某红扯下白大褂扔给随从,板着脸训斥食堂负责人:“下次把过期的油桶藏好,别让家长看到!”
负责人喏喏点头,心里却发寒——前几天刚有孩子吃了食堂的菜拉肚子,家长闹到教育局,若不是王某红让人及时“灭火”,家长如果再告下去,那后果不堪设想。
诸如此类“表演式督查”,在王某红主政期间几乎就是常态。
有一次他去乡镇小学督查,看到学生餐盘里有没有洗干净的菜叶,当场让校长罚站,还在全县教育系统会议上点名批评。
可没人知道,当天晚上,他就收了该校营养餐供应商送来的20万元“感谢费”——那笔钱,本是用来升级食堂洗菜设备的。
“他最会装了。”曾在县政府办工作的老周回忆,王某红办公室挂着“为民服务”的匾额,抽屉里却锁着厚厚的受贿账本。
有次开会聊到学生营养问题,他还动情地说:“我也是当父亲的,知道孩子吃饭是大事。”
可转头就给供应商打招呼,让他们“适当调整食材标准”——所谓的“父亲同理心”,不过是他掩盖贪婪的面具。
三、孩子碗里的“健康代价”
2021年春天,县一中学生小林开始频繁肚子疼。起初家长以为是着凉,直到有天中午,小林在食堂吃了一口米饭后呕吐,吐出的饭粒里竟有霉点。家长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食物变质引发的急性肠胃炎”。
这件事像根点燃的导火索,很快就在学校炸开了锅,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了异常:有的孩子说油味“发苦”,有的孩子饭盒里出现虫子。于是,几位家长联合起来,带着食材样本去县食药监局检测,结果显示大米霉菌超标3倍,食用油酸价远超国家标准。
他们拿着检测报告找到王某红,却被挡在了办公室门外。
秘书传话:“王书记在忙县里的大事,食品安全的小事找教育局就行。”
而教育局的答复,永远是“正在调查”“会尽快处理”。最后,有位家长将发黑的米饭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引起了国家监委的注意,监委介入调查,真相浮出水面。
调查组在张老板的仓库里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发霉的大米堆在地上,包装袋上印着“学生专用粮”;过期食用油桶上的生产日期被涂改,桶底积着黑色的残渣。
仓库管理员哭着说:“我劝过张老板,这东西不能给孩子吃,他说……他说王书记让这么干的。”
四、腐败链条的崩塌与警钟
2024年,王某红案开庭审理时,法庭上出示的证据链让旁听席一片哗然:三年间,他通过干预招标、放松监管,收受财物共计1200余万元;在他的默许甚至庇护下,至少有50吨劣质食材流入校园,影响了全县32所学校的2.8万名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对不起孩子们。”庭审最后陈述时,王永红低头忏悔,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清。
可这份迟来的歉意,换不回小林住院时哭着喊“再也不想吃学校的饭”的委屈,也补不上家长们得知真相时,那种“把孩子安危交给了蛀虫”的寒心。
最终,王某红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没收全部违法所得——这一判决,成了他用权力赌未来的最终代价。
隆回食品案并非孤例。国家监委数据显示,全国“校园餐”专项整治中,共查处贪占餐费、收受回扣等问题3.8万件,处分2.3万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权力侵蚀的民生项目,是一次次被践踏的公共信任。
就像古人说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当掌权者把孩子的饭碗当成“提款机”,啃食的不仅是财政资金,更是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信仰。
有人说,校园餐是“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它连着课堂里的朗朗书声,牵着千万家庭的牵挂,承载着教育公平的底线。
五、守护学生“营养餐”,筑牢成长“健康线”
国家推行学生营养餐,其本意是通过科学配比的膳食,为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学生提供充足营养,助力改善青少年营养健康状况,更是从长远着眼,为国家培育身心健康、能担当未来使命的建设者,这既是民生工程,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战略举措。
对学生而言,营养餐是每日学习生活的“能量补给站”。均衡的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能让他们保持充沛精力投入课堂,提升学习效率;长期规律的营养摄入,更能强健体魄,减少因营养失衡引发的健康问题,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家长对营养餐则满怀期待,他们盼望餐食不仅分量充足、口味可口,更能做到安全卫生、营养达标,让孩子在学校吃得放心,自己也能安心工作,无需为孩子在校的饮食问题忧心忡忡,这份期待背后,是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
然而,少数人从学生碗里“抠食”的行为,却让这份初心与期待大打折扣。
从学生碗里“抠食”这种行为不仅直接剥夺了学生应得的营养,可能导致孩子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影响身体健康;更会凉了家长的心,破坏社会对教育民生工程的信任,甚至损害国家政策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其危害远超“克扣食物”本身。
隆回案提醒我们:越是关乎民生福祉的领域,越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目标;越是看似“微小”的监管漏洞,越可能酿成伤害群众的大问题。
后话
如今再走在隆回的街头,偶尔还能听到店铺里播放《早安,隆回》的旋律。
李女士说,现在她每次送小林上学,都会多叮嘱一句“要是食堂的饭不对劲,一定要告诉妈妈”。
家长的这份挥之不去的担忧,或许比任何制度条文都更有分量——它时刻提醒着所有掌权者:你手中的权力,本应是守护“早安”的阳光,而不是遮住孩子饭碗的黑手;一旦你把权力用错了地方,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更是无数家庭对城市管理者的信任。
来源:小良历史说